缩略图

如何用思维导图进行小学语文二年级看图写话教学的实践

作者

邓兵兵

湖南省新邵县雀塘镇大石完全小学

针对低年级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学习的写作基础是看图写话这一方式,能够对学生对事物观察起到一个过渡效果,看图写话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学生在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方面的提升。但因为二年级学生年级较小,往往在观察事物过程中只能针对其中一个方面或者一个对象进行观察,缺乏一定的规律性。在看图写话中引入思维导图这一方式,引导学生结合图片中的主题内容,做好知识内容梳理,通过自身想象和思维发展,呈现出一个优秀的写作内容,为构建小学语文写作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一、思维导图内涵

思维导图又被成为心智图,是建立在大脑神经在生理上的学习互动方式,能够将关键字、图画和色彩等内容进行衔接,通过大脑自身的技能实现逻辑好想象得到更好的发展,发掘大脑潜能 [1]。与传统教学方式对比,思维导语在语文看图写话教学中,有利于学生语言智能和创造智能的融入和发展,在引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对问题发现、思考能力发展。

二、思维导图进行小学语文二年级看图写话教学策略

(一)运用思维导图方式,培养学生正确观察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要想在看图写话中取得更好效果,其中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引导学生可以正确观察图片,但二年级学生缺乏一定的思维会出现顾此失彼情况。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导效果促进学生可以掌握正确的看图方法。首先,在学生看到一幅图画时,要形成一定的观察思维,遵循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远到进以及从主到次的观察原则,若学生能够在看图中抓住重点,就能为写话提供一定的基础。大多数位于图画中心、色彩鲜艳的就是重点,如静物护着是人物活动等。例如,在学习《小熊真可爱》内容时,引导学生通过上述观察方式能够发现重点内容就是小熊和爸爸,次要的内容是不同的小动物。教师引导学生将不同的人物进行罗略,在通过小熊和爸爸的表情、动作和语言方面入手,写作在对应人物的下面,在学生掌握这一观察方式在遇到看图写作时,能够引导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观察习惯,实现学生观察能力提升。

(二)做好教学启发,促进想象发展

看图写话过程不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察方式,也要促进学生可以发挥想象与联想,通过思维导图的衔接为保证写话内容的生动性与形象性,思维导图的引入能够促进学生发现其中潜在的内在联系。例如,学习《狐狸分奶酪》内容时,图片中呈现出一直带有笑容的狐狸,引导学生以狐狸为中心关键词向周围延伸,通过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如,狐狸现在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狐狸在欺骗熊兄弟是怎样计划的?学生能够遵循问题分别写出关键词,之后在引导学生讲狐狸的神态、动作等作为分支关键词进行描写。学生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小眼珠和大脑思维也飞速运用,围绕图画中的中心内容进行思考,将狐狸欺骗小熊的心理变化、神态变化进行多方面描写 [2]。之后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思维导图进行内容讲述。教师在看图写话中引入思维导图,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写话水平,还能促进学生想象思维提升,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共同发展。

(三)开展思维导图练习,提升学生构思能力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身心智发育不成熟,对待任何事情都充满了好奇心,所以,也会随之产生更多的问题,且会积极主动地将自身的想法与意见告知其他学生,可见,此种不断的进行思考的品质也是极其的难的。然而,小学生受年龄的限制,自身的在表达想法过程中,不具备一定的条理性以及连贯性。小学教师作为学生教育者与引导者,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在开展看图写话活动过程中,需要根据小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实施引导,确保小学生书写出来的作文具有一定条理性与连贯性。例如,教师在开展写作活动过程中,为学生提出值日的题目,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创作与构思,如有个学生这样书写的:星期一是我值日日子,需要进行摆桌子、擦黑板、扫地以及关窗户等等,之后在与其他学生放学回家。根据这个题目得知,值日本来就是有条理的事情,书写出来的作文突显出一定的凌乱性,这时,合理化运用思维导图加以辅助,就能够将书写的内容全部绘画出来,在学生脑海中更加清晰呈现出来。通过此种描写,不仅可以突显出条理性,还能满足小学生实际生活,促使小学生及时掌握到写作的内容主要来源于生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思维导图融入到小学语文看图写话教学实践中,不仅为学生呈现全新的看图写话教学方式,也调动学生对问题思考的热情,实现学生在逻辑思维、想象能力以及创造能力方面的发展,为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奠定基础。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有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对学习方式的掌握,突破传统机械式的教学方法,迎合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为看图写话教学的高效性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 苗春雷 . 小学语文看图写话的有效教学研究 [J]. 新作文 ,2022(18):38-39.

[2] 吴焱云. 风劲帆满海天阔——小学低年级语文看图写话指导策略[J].新作文 ,2022(03):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