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红军长征在仁怀的历史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

陈琼

中共仁怀市委党校 贵州  仁怀 564500

,这片镶嵌在赤水河畔的战略高地,既是茅台琼浆的千年窖藏,更是红军四渡赤水的决胜棋盘。1935 年 1 月,遵义会议的光芒照亮长征方向,三渡赤水的壮阔史诗在此拉开帷幕:青杠坡的硝烟尚未散尽,二郎滩的渡船已破浪前行;鲁班场的铁血鏖战方歇,茅台镇的酒香又染征衣。68 个昼夜的迂回转战,占了红军长征总时长的 1/5,四渡赤水的神来之笔,在大地写下军事指挥的绝唱!

那么,红军长征在的这段历史是怎样的一段历史,这段历史又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呢?

遵义会议后,按照“北渡长江在川西南或西北建立新革命根据地”的决定,中央红军兵分三路,向北转移。而地处黔北川南,是红军入川的必经之地。

1 月 21 日,中央红军三军团经遵义县李梓关,桐梓县花秋坝,进入并经过的火石岗、三合土,与敌激战青杠坡后,29 日经土城、元厚一渡赤水。这是红军第一次转战。

2 月 18 日至 20 日,红军从二郎滩、太平渡一线二渡赤水,回师黔北。经的沙滩、三合、火石岗、大坝场等地袭占桐梓,攻打娄山关,取得遵义大捷。这是红军第二次转战。

3 月 6 日,红军进入长干山的大王寨、井坝、新关、田湾等地,而周浑元纵队因畏惧于红军遵义战役的声威,不与红军正面交锋,仅在坛厂一带构筑工事,畏缩固守,只派少数部队在长干山一带活动。故伏击未成。3 月14 日,中央红军向的坛厂、桑树弯挺进;3月15日,中央红军发起了“鲁班场战斗”。3 月 16 日上午,红三军团和干部团经两路口进占县城,另一支红军部队经楠木坝、东门河进入县城,16 日至 18 日,红军从茅台三渡赤水河。这是红军第三次转战。

3 月 21 日—22 日,毛泽东命令中央红军迅速从太平渡、二郎滩、九溪口第四次渡过赤水河,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河后,全军再次进入。军委总部和毛泽东、朱德等 24 日抵达县的大坝场,26 日离开。3 月 28 日,中央红军留下红九军团伪装成主力部队,掩护红军南渡乌江,继而有了后面的兵临贵阳、调出滇军、挺进云南、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彻底跳出敌人四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这是红军第四次转战。

红军在活动期间,赢得了人民的热爱和拥护。

首先,关爱百姓、宣传真理。红军二进时,县商会会长曾荣章和社会贤达,带上一坛茅台酒、三头大肥猪慰劳红军战士。在长干山,红军设立了红军医院,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医护人员凭借精湛的医术和坚定的信念,10 天救治军民 100 多人,不仅救死扶伤,还利用间隙向百姓宣传革命思想,深得民心。在茅台三渡赤水时,当地老百姓主动拆门板、供绳索、当向导,帮助红军战士渡河,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其次,严明纪律、保护工商业。在茅台镇,红军总政治部首先在成义、荣和等几家烧坊发出了关于保护工商业的布告,对茅台酒秋毫无犯。不仅如此,红军还将没收土豪劣绅的茅台酒分享给贫困群众,与民同享,与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当地百姓将自酿的茅台酒送给红军战士疗伤,红军战士将所剩无几的食盐回赠给了老百姓。

再次,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在对敌作战,红军除了在长干山伏击围歼敌人以外,最值得大家了解的是鲁班场战斗。1935 年 3 月 14 日,中革军委命令各军团向鲁班场靠近,做好战斗准备。3 月 15 日早上,鲁班场战斗打响,中央红军从下午3 时开始向敌军展开猛烈攻势。周浑元的三个师占据有利地形,凭借精良的装备进行拼死抵抗,蒋介石又急调飞机支援,战斗打得十分激烈。经过 5 个多小时的浴血奋战,歼灭了 300 多敌人,打得敌人龟缩不敢出来。当所有人都以为红军要誓死拿下鲁班场的时候,持续了一天的枪声突然停止了。原来,中共中央及毛泽东见红军的战略目的已经达到,即下令各军团主力当晚撤出战斗,向县城和茅台渡口转移,完成了三渡赤水。鲁班场战斗重挫了敌人的锐气,使敌人不敢贸然追击红军,为红军三渡赤水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如果说遵义会议实现了中央政治路线转折的话,那么四渡赤水便实现了中央红军军事上的转折,而鲁班场战斗则是军事转折中的转折。

红军长征在的这段历史,有着不可估量的精神价值和意义,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的这段历史更是其中闪耀的光辉篇章。红军战士们在面对艰难险阻时表现出的坚定信念、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儿女。

在这片土地上,当茅台酒从深山作坊走向世界舞台,那是红军“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在酒香中沸腾;当从“吃粮靠返销”的贫困县蜕变为双千亿强市,那是“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气魄在赤水河奔涌;当新农村从茅草屋变身“幸福新农家”,那是“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信念在青山绿水间绽放,这一切,都是红军长征在的精神火种激励着儿女在探索中发展,在克难中蜕变。

红军长征在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红军长征所彰显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凤凰涅槃的精神密码,是一座城市破茧成蝶的力量源泉,是一代新人接续奋斗的信仰火炬!忘记历史就是背叛,当新时代的长征路延伸至改革深水区,我们应时刻谨记:

第一,方向决定命运,真理指引航程。 四渡赤水的迂回战术背后,是“北上抗日”政治路线的绝对坚定。毛泽东提出的“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的战略判断,展现出共产党人将政治原则转化为军事智慧的能力。今日面对“两个大局”的交织激荡,党员干部尤需在纷繁世界中淬炼政治判断力,让“两个维护”成为改革破冰的破城锤。唯有锚定党中央擘画的战略坐标,方能在惊涛骇浪中校准航向。

第二,信念铸就脊梁,民心托举江山。 红军途经时,战士将最后半袋盐分给饥民,百姓拆门板为红军架浮桥,这种“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共生关系,在茅台镇凝结成永恒的红色基因。当今,乡村振兴战略中,驻村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的执着,恰是这种血脉相连的时代表达。历史证明:政治信仰的成色,不在宣誓口号的分贝高低,而在解决“急难愁盼”的行动力度。

第三,智慧照亮征途,创新突破困局。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战术思想,蕴含着矛盾对立统一的哲学智慧。战役中红军虚实结合的战术创新,与当前改革中“试点先行、制度集成”的方法论一脉相承。新时代的“娄山关”“腊子口”,既需要共同富裕中“一个都不能少”的刚性执行,也需要“放管服”改革中“刀刃向内”的柔性智慧。这种刚柔相济的辩证思维,正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金钥匙。

第四,奋斗书写历史,实干定义未来。红军在留下的不仅是渡口遗址、战斗遗址,更有“草鞋踏破千重岭”的奋斗哲学。当茅台渡口的杉木浮桥已化作数字时代的“云上贵州”,当运盐的扁担背篓演进为乡村振兴的产业蓝图,不变的是共产党人“越是艰难越向前”的精神基因。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既要警惕“躺平式”惰性的精神滑坡,更要破除“内卷式”空转的效能陷阱,用“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与“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历史接力赛中跑好属于我们这代人的路程。

每一次对红色基因的传承,都是对初心的重新擦亮;每一声新时代的号角,都在召唤着精神的再次出发。让我们把长征中的红色密码转化为破解时代难题的实践算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续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壮丽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