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由一节课看如何教学设计

作者

俞之泓

无锡市新安中学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设计和计划。本文通过分析《菱形的性质》,来谈一谈如何教学设计。

一、谈谈教材分析:

《菱形的性质》,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的性质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拓展延伸的,它沿承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探索方法,也为今后学习正方形打下基础,在本章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矩形的性质,教学时更可通过类比的方法探索得到菱形的概念和性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菱形的概念及其性质

(2)能力目标:在观察、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说理的习惯与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体验充满着探索与创造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也通过识图、辨图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审美力。

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菱形性质的探索过程,以及性质的简单运用

难点:菱形性质的探索过程,学生说理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

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走进生活,情景导入。

伸缩的衣帽架、美丽的中国结、手机键盘等,由生活感受菱形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类比矩形,导出本节课题。也是对学生审美观的培养。

(二)师生互动,新知探究。

1.将一张矩形的纸张对折再对折,然后沿着对角线剪下,打开,发现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四人小组互相帮助,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然后类比矩形,由几何画板动画导出菱形的概念。

2.探索

学生画出纸菱形的对角线,探索菱形除了一般平形四边形的性质外还具备哪些特殊性质(从边、角、对角线3方面入手)

(1)对称性  (2)边  (3)角 (4)对角线

(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猜想,来得出菱形的特殊性质。从活动中获得成功喜悦感,对数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教师提出问题:怎样证明探索出的结论呢?(学生从猜想到验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完整性)

3.概括

菱形的性质:(分边,角,对角线三方面研究)

(1)菱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角线的交点是对称中心;

(2)菱形是轴对称图形,两条对角线所在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3)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4)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5)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菱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菱形=AC·BD或者S菱形=底·高

(三)例题讲解

例1:菱形ABCD的面积为96平方米,对角线AC的长为16米,

求另一条对角线BD的长 .

(此处要重视对学生推导能力的培养。)

例2.如图,在菱形ABCD中,∠B:∠BAD=1:2,周长为20,试求菱形ABCD对角线AC的长.

例3.如图,在菱形ABCD中,E,F分别为BC,CD上的点,且∠B= ∠EAF=60°,若∠BAE=20 °,你能说明△AEF是等边三角形吗? ∠CEF的度数是多少?

探索:若∠EAF绕着点A旋转,

则∠BAE始终等于∠CEF吗?为什么?

该题结合几何画板动态的呈现,培养学生静中看动,动中取静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

巩固练习,检验目标

1.针对本节重点,设计练习题。

通过练习,巩固新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所学知识进一步转化为能力,在练习中发展智力,培养优良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3.思考题:

这道题的安排是对所学内容的深化,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同时深化教学内容,防止思维定势。

1.菱形具有而矩形不一定具有的特征是 ( )

A.对角相等且互补 B.对角线互相平分

C.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 D.对角线互相垂直

2.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为6cm和8cm,

则菱形的边长为______;

3.菱形的面积为25,一边长为5,则一组对边间的距离为____

4. 菱形的一个内角为120°,且平分这个内角的一条对角线为8厘米,则这个菱形的周长 __

5.如图,菱形ABCD,∠B=60°,点E、F分别在AB、AD上,且BE=AF.

则△ECF是等边三角形吗?

6.探索与思考:

已知:在边长为2的菱形ABCD中, ∠ABC=60°,若M为对角线BD上任意一点,求MC+ME的最小值

该题灵活运用菱形的性质,是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使用新知识的好题目。在具体讲解时可借助镜子来引导学生。

(五)课堂小结:

梳理新学知识点:

1.菱形的概念

2.菱形的性质

3.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提问:菱形和矩形的性质上有什么异同点?如何记忆?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得学生学会类比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数学,增加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观察,认知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完成从演示——观察——操作——比较——归纳——推理的认识过程,让知识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内化,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突破难点,化解难点。

关于难点的突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逐步引导,逐渐明确。

(2) 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启发引导,层层深入促进学生在积极思维中获得新知识。

(3)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几何画板)和实践操作(比如折纸),师生互动,通过演示操作,帮助学生找出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4) 根据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精心设计讨论内容,分散难点,促进知识的形成。

总之,设计教学设计旨在增强教学工作的科学性,整合教学要素,连接教学实践与理论,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