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角色置换类电视真人秀节目研究

作者

张浩

北京广播电视台 北京市 100022

摘要:以湖南卫视《变形计》为切入点,深入剖析角色置换类电视真人秀节目。通过阐述此类节目的定义、特征、发展历程,分析《变形计》的节目结构、内容及其在社会文化反响,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角色置换类真人秀通过独特的节目形式,对参与者和观众产生了多方面影响,《变形计》在展现社会问题、传递价值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变形计》;角色置换类真人秀;社会文化反响;发展趋势

引言

在当今多元化的电视节目生态中,真人秀节目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观众的目光。其中,角色置换类真人秀作为一种别具一格的节目形式[1],通过让参与者交换生活角色,为观众呈现出别样的生活百态与人性碰撞。湖南卫视的《变形计》自2006年亮相以来,凭借其新颖的创意和深刻的内涵,迅速在众多节目中脱颖而出,成为角色置换类真人秀的典型代表[2]。它以城乡青少年角色互换为切入点,展现了不同生活背景下的巨大差异,引发了人们对社会阶层、家庭教育、青少年成长等诸多问题的深入思考。随着电视行业的不断发展和观众审美需求的日益提升,角色置换类真人秀节目面临着诸多挑战。文章深入研究以《变形计》为代表的角色置换类真人秀节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该类节目的全面剖析,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其内在的运行机制、节目特色以及社会影响,进而为电视节目创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角色置换类真人秀节目的概述

1.1角色置换类真人秀的定义与特征

角色置换类真人秀作为真人秀节目谱系中的独特分支,以参与者交换生活角色为核心机制,促使来自不同生活背景的个体在特定情境下深度体验对方的生活模式、社会角色及环境。这种角色转换通常涵盖家庭、工作、学习等多元生活领域,通过真实记录参与者在新角色中的经历、情感波动与成长轨迹[3],为观众呈现别具一格的故事和社会现象。

与其他真人秀节目相比,角色置换类真人秀具有鲜明的特征。角色交换是节目核心,打破参与者原有的生活稳态,引发各种冲突与变化,构成节目叙事的主要动力源。高度注重真实记录,采用纪实手法捕捉参与者在新角色中的自然反应和真实情感[4],强调内容的非虚构性。节目体验性强,参与者需深度融入新角色,不仅改变生活环境,还需承担新的角色身份和责任,这种深度体验往往会引发价值观的强烈冲击,推动个人成长。

1.2该类节目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角色置换类真人秀起源于国外,2003年英国第四频道首播的《换妻》节目掀起了此类节目的热潮。节目播出后收视率迅速攀升,随后美国广播公司、福克斯公司等纷纷推出美国版《换妻》。同年,美国广播公司家庭频道的《真的变了》让不同地区的少年互换生活,同样收获了不俗的成绩。但是,部分此类节目因触及伦理争议,如《诱惑岛》测试情侣感情、《天鹅》涉及整容等敏感内容,最终被停播。

在国内,2005年北京电视台青少频道的《相约新家庭》开启了角色置换类真人秀的尝试,但受播出平台、宣传手段、制作经验以及对真人秀节目认知程度的限制,播出效果未达预期。齐鲁电视台的《交换主妇》模仿英国《换妻》节目,将城乡家庭的妻子进行互换,虽节目中出现了不少冲突看点,但由于未充分考虑中国伦理道德差异和制作问题,如冲突点设置不当、跟拍不彻底等,最终被广电总局叫停。

2006年湖南卫视推出《变形计》,借鉴国外模式并进行深度本土化创新,聚焦城乡青少年角色互换。节目一经播出便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历经多季发展,成为国内最成功的角色置换类真人秀节目。

1.3角色置换对参与者与观众的影响

对于参与者而言,角色置换是一次深度的生活体验之旅。在新角色中,他们面临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和责任的巨大转变,这种变化促使他们重新审视自我和他人的生活。城市少年在农村可能学会珍惜、理解劳动的价值,农村少年在城市则能开阔视野,提升自信。例如,城市少年杨桐在参加《变形计》前叛逆厌学,在农村生活后,深刻理解了父母的苦心,逐渐回归正轨;农村少年高占喜在城市体验中开阔了眼界,坚定了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决心。通过角色置换,参与者在价值观、行为习惯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往往能得到显著成长和改变。

角色置换类真人秀提供了多元的视角和丰富的情感体验,观众通过节目看到不同生活背景下的人和事,引发对社会阶层、家庭关系、教育问题等的深入思考。节目中的冲突和情感共鸣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使他们在观看过程中获得娱乐的也能进行自我反思,对社会现象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变形计》的节目结构与内容分析

2.1节目形式与叙事结构

《变形计》的核心亮点是城乡青少年角色互换。节目会精心挑选有典型特征的城市和农村少年,城市少年常有叛逆、厌学或沉迷网络等问题,农村少年来自贫困地区且性格坚韧。双方互换生活环境一个月,导演组24小时跟踪拍摄,记录他们的新经历。制作团队按矛盾冲突和故事逻辑剪辑制作,呈现出富有感染力的节目内容。在叙事结构上,《变形计》区别于多数真人秀的单一线性结构,因角色互换呈现独特的双线结构。城市少年和农村少年的生活轨迹各自构成一条主线,两条主线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共同推动节目叙事。

城市少年进入农村后,因其生活习惯和价值观与农村环境差异巨大,容易产生显著的冲突与变化,这些构成主要叙事线的核心。城市少年习惯城市便捷、丰富且快节奏的生活,而农村简陋的居住条件、艰苦的劳动环境以及单调的生活节奏对他们是巨大挑战。他们可能不满农村饮食、住宿,抗拒干农活,还会因观念差异与农村家人、邻居产生矛盾。这些冲突成为节目主要看点,吸引观众关注城市少年在农村的适应与成长。

相较而言,农村少年进入城市后,虽内心冲击强烈,但因性格内敛,外在表现较少,其经历构成次要叙事线。他们面对城市的繁华、陌生环境和复杂人际关系,常感到自卑、迷茫与不适应,多选择默默承受并努力适应。这种内心挣扎与成长通过细节和情感变化展现,他们的故事线虽不似城市少年那般激烈,却充满温情,为节目增添层次与深度。

节目还借助德国经济学家戈森的“边际效用理论”深化内涵。以《网变》为例,城市少年魏程长期身处优越环境,对富足生活习以为常,边际效用递减,表现出生活迷茫和家庭叛逆;农村少年高占喜虽生活贫困,但对生活充满希望,边际效用递减不明显。

2.2角色置换的具体实施与效果

在角色置换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变形计》制作团队非常注重细节和真实性,力求为观众呈现最真实、最生动的故事。节目前期,制作团队会对参与少年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成长经历等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和调查,通过大量的走访、访谈和观察,挑选出具有代表性和冲突潜力的少年参与节目。这样的角色选择方式能够确保节目中呈现的故事具有典型性和吸引力,让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从效果来看,角色置换对参与者产生了显著而积极的影响。许多城市少年在农村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学会了感恩和珍惜。他们逐渐改变了原有的叛逆性格,开始理解父母的辛苦和付出,与父母的关系也得到了明显改善。除了杨桐之外,还有许多城市少年在节目中实现了自我成长和转变。农村少年在城市的生活经历也让他们收获颇丰。他们不仅开阔了视野,感受到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教育资源,还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这些参与者的成长和变化不仅在节目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续到了他们的现实生活中,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动力。

2.3参与者的心理变化与成长轨迹

角色置换时‚参与者内心常经历深刻且复杂的起伏‚这是成长途中不可轻视的部分‚城市少年初到农村‚长期被城市安逸环绕‚对农村生活几乎毫无概念‚强烈的抗拒与难以适应的情绪频频显露‚如王境泽在目睹农村简陋居所时‚情绪陡然爆发‚这种抵触心态虽为节目增添矛盾冲突的观赏点‚却也揭示他们在生活骤变时的无措与迷惑。

城市少年踏入农村生活后‚渐渐适应并拥抱这片陌生天地‚与农家人的日常相处溢满真诚的情感‚邻里之间流淌的暖意尤为真切‚劳作中的汗水转化为付出后的畅快与收获时的喜悦‚这般情感积累悄然撬动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惯性与价值判断进行重新审视;反观初涉城市的农村少年‚自卑情绪如影随形‚城乡之间的鸿沟、物质资源的差距、科技触感的生疏以及社交网络的错综复杂‚将他们推向自我否定的边缘‚归属感显得遥不可及如同迷雾里的微光。

好奇心渐渐成了主导因素‚城市里的新奇事物像有磁力似的紧紧吸引着他们‚总想一探究竟‚博物馆内的历史厚重感、图书馆里的知识浩瀚感、科技馆中的奇幻魅力‚再加上四通八达的交通和丰富多样的娱乐活动‚恰似一幅宏大画卷在面前铺开‚带来数不清的新鲜体验‚在慢慢习惯城市节奏时‚个人能力也默默增长‚那些从农村来的少年开始思考未来道路的方向‚身边唾手可得的学习资源与发展机会宛如一道明媚之光‚使他们朦朦胧胧看到另一种生活的曙光‚这种感觉让学习的动力与追逐梦想的热情愈发坚定起来。

结束语

角色置换类电视真人秀节目,尤其是《变形计》,在过去的发展中展现了独特的魅力和价值。通过角色置换,节目为参与者提供了成长的机会,为观众带来了思考和感动,在社会文化层面产生了积极影响。这类节目也面临着如参与者选择困难、拍摄成本高、真实性与娱乐性平衡等问题。展望未来,角色置换类真人秀节目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行业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中,角色置换类真人秀节目能够为电视荧屏带来更多精彩,为社会文化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参考文献:

[1]胡宝胤,史鸿鹄,杨梦迪.“三全育人”理念下新闻传播类课程思政实践研究——以广播电视节目选讲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3,44(12):89-91.

[2]刘霞.电视文化综艺节目跨媒介叙事研究——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诗画中国》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3,(01):100-10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