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体质达标”到“身体素养”:新课标下体育本质功能的回归路径探析
詹小雨
成都体育学院 610000
1 引言:体育本质功能的时代转向
进入 21 世纪,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持续下滑,引发对学校体育功能的深刻反思。1985 至 2005 年间,学生耐力、速度、力量素质显著下降,肥胖率增长 50%[1] 。尽管《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生物指标主导”的评价体系逐渐难以适应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需求。2020 年《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四维目标,标志着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的根本转变。
新课标相继提出“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定义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整合性素养 [3]。这一概念框架超越了传统体质测试的物理维度,指向身体素养的培育,即个体通过运动实现自我认知、环境适应和生命发展的综合能力。本研究旨在回答三个核心问题:(1)转向蕴含何种教育哲学?(2)当前学校体育实践偏离本质功能的表现及根源是什么? (3) 如何构建科学有效的回归路径?
2 核心概念与理论框架:解构身体素养的三维模型
“体质达标”理念植根于 20 世纪的历史语境,建立了一套以力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这一模式在特定历史时期提升了国民身体素质水平,但其内在缺陷日益凸显:目标窄化、手段单一、主体缺失、文化剥离。例如,山西学生体质调研显示,当体育异化为“达标工具”,学生虽能提升仰卧起坐次数,却未形成锻炼习惯。身体素养概念由英国学者 Margaret Whitehead系统提出,强调个体在多种环境中保持身体活动所需的动机、信心、身体能力、知识与理解力 [2]。新课标将其本土化为三维核心素养内涵:(1)运动能力:体能、技战术能力和认知能力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 [4]。(2)健康行为: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包括锻炼习惯、情绪调控和适应能力。(3)体育品德: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3]。三维素养构成动态共生系统,将体育本质功能定位于“文化教育”,实现“自然 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的整全发展。
3 偏离与异化:当前学校体育实践的困境溯源
3.1. 目标迷失:从健身育人到体质应试
尽管新课标已实施多年,政策与实践的断层依然显著。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抽查显示,初中男生引体向上、高中男生1000 米跑等项目成绩不佳。为应对测试,突击性“课课练”盛行,体育课被简化为应试项目重复训练,背离“多样性运动体验”的课程要求。体育中考制度导致学生产生“测试结束即停止锻炼”的行为意向 [5]。
3.2. 内容异化:技能传习与文化剥离的矛盾
运动技能教学陷入“教动作”与“教育人”的二元对立。高危项目退出课堂 ,篮球、足球等课程被分解为孤立技术训练,割裂了运动的整体性。传统体育的文化基因与育人价值被系统性剥离,学生无法阐释所学项目的文化渊源[6]。
3.3. 评价桎梏:数据量化与生命整全的张力
现行评价体系存在三重悖论:指标悖论、主体悖论、功能悖论。依赖易测指标,忽视核心素养;教师主导的终结性评价占比高,学生自评与互评流于形式;体质测试数据用于学校排名而非个体健康促进。这种“数据主义”导向导致体育教师陷入困境。
3.4. 城乡失衡:资源壁垒与本质功能的疏离
农村学校体育面临器材匮乏、师资断层、课程单一等挑战。乡村学校生均体育经费仅为城市 1/5,器材不足,师资老龄化严重,课程单一。这种生存性体育 与新课标倡导的“选择性、专项化”形成尖锐对立。
4 回归路径:基于身体素养的体育教育重构
4.1. 课程体系重构:从技术操练到文化浸润
构建“四维一体”课程体系,采用“大单元教学”整合技术、战术、体能与文化。课时分配遵循“ *20% 技术 +30% 战术 +30% 比赛 +20% 文化研讨”原则。开发“二十四节气体育课程”,实现自然时序与身体运动的耦合,使传统文化成为素养培育的鲜活载体。
4.2. 评价机制创新:从数据量化到成长叙事
建立“三维四阶”评价模型,破解唯分数论困局:过程性记录:采用“体育素养成长档案袋”,收录运动技能视频、锻炼计划书、比赛反思日志等多元证据。表现性评价:在真实比赛情境中评估素养发展。篮球教学采用“实战能力量规”,从技术运用( 30% )、战术意识( 30% )、团队贡献( 20% )、体育精神( 20% )四个维度评分,教师与学生裁判共同执评。增值性评价:关注个体进步而非横向比较。引体向上测试记录“相对进步值”4.3. 城乡差异化路径:从资源制约到本土创生
4.3 城乡差异化路径:从资源制约到本土创生
针对城乡资源差异,探索两条回归路径:(1)城市路径:技术赋能专项化,建设智能运动教室”,通过物联网捕捉动作轨迹;开发“运动健康 APP”,整合心率监测、营养建议等功能;推行“ 1+X 证书”制度,学生在掌握专项技能后可获篮球裁判、健身教练等证书,衔接终身体育。(2)乡村路径:乡土资源课程化,构建“自然- 人文双资源库”:自然资源:山地定向越野、溪流平衡训练、田野障碍跑 ;人文资源:竹竿舞(节奏素养)、滚铁环(协调能力)、角力游戏(力量训练)。
5 结论:从工具理性到生命整全
从“体质达标”到“身体素养”的转向,本质上是体育教育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回归。身体素养三维模型的确立,标志着体育本质功能被重新界定为“通过身体的教育”。这一转型蕴含三层教育哲学:1. 重释体育之“体”:体育不仅是“肉身之体”,更是“智慧之体”、“道德之体”、“审美之体”。 2. 重构体育之“育”:体育的育人功能在于主体性的唤醒,而非外在规训。 3. 重塑体育之“境”:体育本质功能的回归需要教育生态的系统支持,包括政策、学校、教师等层面的变革 [7]。
体育教育不应是流水线上的体质加工,而应是唤醒身体智慧的修行;不必执着于“达标率”的数字攀升,而应关注“生命自觉”的生动生成。这才是新课标下体育本质功能回归的应然之义。
参考文献
[1] 陈柏潮 , 朱丹阳 .“新课标”视域下基本运动技能教学的实践价值、目标要求及实施策略 [J]. 体育教学 ,2024,44(01):39-41.
[2] 桂春燕 , 刘鑫 . 身体素养与国内相关概念内涵辨析 [J]. 当代体育科技 ,2024, 14 (14): 169-174.
[3] 宋烨 , 余敏 , 毛华燕 . 面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篮球选项课教学建议 [J].当代体育科技 , 2018, 8 (30): 92-93.
[4] 季永光 , 虞锡芳 .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的历史沿革[J].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20,34(04):76-83.
[5] 郭豪杰 .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西安市城区高中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D]. 导师:张俊珍. 西安体育学院 , 2023.
[6] 刘琪 . SPEM 课程理念下健康教育融入小学三年级田径教学的实验研究[D]. 导师:范秦海 . 河北师范大学 , 2024.
[7] 王健, 潘凌云. 人学视域下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现实探问与发展路向[J].体育科学 , 2013, 33 (11): 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