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研究

作者

刘旺

单位: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 邮编:230041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高校文化建设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和重要性。通过对分析当前高校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结合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出创新的高校文化建设策略,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旨在为高校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高校文化 大学学生 建设  思政教育

一、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高校文化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高校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在这一背景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文化建设,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高校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政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健康、积极、向上的高校文化能够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有利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养和人格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有效的思政教育又能够指导高校文化建设,使之更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研究高校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提升高校文化的内涵与品质,也有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对于培养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文化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

1. 高校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高校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涵盖了高校文化的多个方面,包括精神文化、社会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等。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高校文化的整体框架,反映了一个高等教育的文化发展水平和特色。

(1)校园精神文化

许多高校成功塑造了鲜明的校园精神文化,如积极向上的校训、优良的校风和学风,这些成为激励学生和教职工奋斗的精神力量。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高校的校园精神文化面临着更新滞后的问题,难以完全满足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需求。

(2)社会文化

高校积极参与社会服务,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如何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仍是一大挑战,同时也需要更好地平衡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的关系。

2.文化资源的利用

高校文化资源的利用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涉及到如何有效地挖掘、整合和应用校内外的文化资源,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校内文化资源的利用

许多高校利用自身的历史、传统、学科特色等资源,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如学术讲座、文艺表演、校园节日等,丰富了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另外加强特色文化空间的建设,如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广场等文化空间的建设,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交流平台。

(2)校外文化资源的利用

通过校企合作、社区服务等形式,高校积极引入校外文化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学习和社会服务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国际交流项目、邀请外国学者讲座等方式,引入了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文化资源,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3.高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文化内涵的浅化

文化内涵的浅化是指在文化活动和文化建设中,内容缺乏深度和丰富性,不能充分反映和传承文化的核心价值与深层意义。在高校文化建设中,这一问题表现为文化活动表面化、形式化,缺乏思想性和创造性,无法有效提升师生的文化素养和精神追求。以下是对文化内涵浅化问题的进一步分析及其产生的原因:

(2) 文化活动的形式化

文化活动的形式化指的是文化活动变得仪式化、表面化,缺乏深入的思想内容和实质性的交流互动,导致这些活动无法有效触及参与者的内心,或促进其思想和文化素养的提升。

高校举办的文化活动可能更注重活动的外在形式和规模,而忽略了活动内容的深度和质量,使得活动成为了形式上的走过场,形式轻内容。许多文化活动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往往是一成不变的模式重复,不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也不反映学校文化的独特性,缺乏创新和个性。形式化的文化活动往往导致学生和教师的参与度不高,参与者可能更多是出于任务和义务而参加,而不是出于真正的兴趣和热情,参与度较低。这类活动通常缺乏有效的互动和交流机会或互动交流有限,无法激发参与者之间的思想碰撞和文化共鸣。

三、高校文化建设策略优化建议

1.高校应明确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培育和传承文化,强化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深化文化内容:加强文化活动内容的深度和质量,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创新活动形式和方法:通过创新活动形式和方法,增强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激发师生的参与热情。加强师生参与和反馈机制:建立有效的参与和反馈机制,鼓励师生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及时收集反馈意见,不断优化和调整文化活动。

在课程设置中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课程和专题讲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吸收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校园文化: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中,如校训、校歌、标语等,通过校园文化的每一个细节传递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2.加强文化活动的内容建设,确保活动具有丰富的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满足师生的需求。创新活动形式:探索和尝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鼓励创新和个性化的表达,以吸引更多师生的参与。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构建包含质量、影响力、参与度等多维度指标的评价体系,促进文化活动的深入发展。促进师生参与:建立开放的参与机制,鼓励师生提出意见和建议,参与活动的策划和执行过程,增强活动的互动性和参与感。培养文化自信,弘扬学校的文化传统和特色,培养学校和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文化活动的创新动力。

通过上述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强化高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建设,为构建和谐校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基础。

四、结论

高校文化建设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形成以及个人全面发展。通过优化高校文化建设,可以有效提升学校的育人效能,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实施强化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引领、丰富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优化校园环境建设、建立有效的反馈和评估机制等策略,对于提高高校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这些策略不仅能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还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

最终,高校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政教育应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高校应不断探索和创新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使其更加符合新时代的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高校需秉持开放的心态,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共同营造富有特色、活力四射的校园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论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48)李春英-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      -2001-11-28

2.基于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FAHP)的课程体系结构评价研究——以南昌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 高扬- 《 南昌大学硕士论文 》 -2011-12-17

3.社会工作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育人职能研究 梁思远- 《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 -2015-11-11

4.高校文化建设论要 任长见- 《科教导刊期刊》 -2013-11-2

5.高校班级导师工作的现状及保障 雷世富- 《高校辅导员学刊期刊》 -2017-11-27

6.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申晨晨- 《 燕山大学硕士论文 》 -2018-11-14

7.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文档资源(http://www.doc88.com)》 -2021

8.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罗鑫- 《西部素质教育期刊》 -2018-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