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环境监测平台建设与应用分析
陈飞 周阳
370303198509037013 37030319870223705X
一、引言
智慧环境监测平台打破了传统监测的时空局限,通过 “传感器组网 - 数据融合 - 智能解析” 的全流程升级,实现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实时监控(响应时间 ⩽1 分钟)、多维度分析(数据维度超 100 项)和精准预警(准确率 ⩾90% )。我国环境监测数据年增量已达 EB 级,但分散在 20 余个部门的独立系统中,数据共享率不足 40% ,导致污染溯源、跨区域协同治理效率低下。平台建设可使数据整合时间从 72 小时缩短至 2 小时,应急响应速度提升 50% ,为 “精准治污、科学治污” 提供技术支撑。在 “数字中国” 战略背景下,研究智慧环境监测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对推动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智慧环境监测平台的现状与挑战
2.1 现状特征
基础架构初具规模: 70% 以上的地级市建成市级环境监测平台,集成了空气自动站、水质在线监测等数据,实现基础指标(如 PM2⋅5. 、COD)的可视化展示,数据查询响应时间 ⩽3 秒。
技术融合逐步深化: 30% 的平台引入 AI 算法,可自动识别异常数据(如传感器漂移),较人工筛查效率提升 10 倍;部分地区试点 5G+ 物联网,监测设备在线率保持在 95% 以上。
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在重污染天气预警、饮用水源地保护等领域实现初步应用,预警准确率较传统模型提升 20%-30% ,为应急决策提供了关键支持。
2.2 主要挑战
数据壁垒突出:部门间数据标准不统一(如 COD 检测方法差异导致数据偏差超 15% ),跨区域平台对接成功率不足 50% ,形成 “数据孤岛”。
智能分析薄弱: 80% 的平台仍以数据展示为主,缺乏深度挖掘能力,对复合污染成因、扩散趋势的预测误差超 25% 。
运维能力不足:传感器故障率随规模扩大增至 10%-15% ,基层技术人员对AI 模型的调试能力欠缺,平台稳定运行率低于 80% 。
安全风险凸显:年均发生环境数据泄露事件超百起,部分平台存在数据传输加密漏洞,隐私保护与数据开放存在矛盾。
三、智慧环境监测平台的建设原则
3.1 全域协同原则
空间全覆盖:构建 “国 - 省 - 市 - 县” 四级联动架构,实现监测数据纵向贯通(传输延迟 ⩽50ms )、横向共享(跨部门数据接口开放率 ⩾90% )。
要素全包含:整合大气、水、土壤、噪声等 12 类环境要素数据,关联污染源、气象、人口等辅助信息,数据维度覆盖度 ⩾95% 。
3.2 智能高效原则
实时性要求:核心监测数据更新频率 ⩽1 分钟,异常事件触发后 10 分钟内推送预警信息至责任部门。
自优化机制:平台具备算法迭代功能,每季度根据新增数据自动优化预测模型,精度提升 ⩾5% 。
3.3 安全可控原则
分级防护:采用区块链技术存证关键数据(如排污监测记录),篡改追溯率100% ;敏感数据(如饮用水源地坐标)加密传输,访问权限细化至岗位级。
灾备保障:建立异地容灾备份系统,数据恢复时间 ⩽4 小时,年度数据完好率 ⩾99.9% 。
四、智慧环境监测平台的核心架构
4.1 感知层
多元监测网络:部署千万级传感器(涵盖光学、电化学等类型),形成 “地面站 + 无人机 + 卫星” 立体监测, PM2⋅5 、水质等指标检测限达 ppb 级,空间分辨率 ⩽50 米。
设备智能管理:传感器内置自诊断模块,故障自动上报(响应时间 ⩽1 分钟),远程校准覆盖率 ⩾80% ,维护成本降低 30% 。
4.2 数据层
一体化存储:采用分布式数据库(如 HBase),支持 EB 级数据存储,读写速度 ⩾10 万条 / 秒,历史数据查询响应时间 ⩽1 秒。
标准化处理:制定《智慧环境数据规范》,统一 200 余项指标的命名、单位和精度,数据清洗后准确率 ⩾98% 。
4.3 应用层
智能分析模块:
污染溯源:结合机器学习与扩散模型,识别污染源贡献比例(误差⩽10% ),解析时间从 3 天缩短至 4 小时。
趋势预测:基于时序数据预测 72 小时内环境质量变化, PM2⋅5 浓度预测误差 ⩽10μg/m3 。
应急指挥:集成 GIS 地图与处置预案,自动生成污染围堵方案,方案合理性评分 ⩾85 分。
五、智慧环境监测平台的应用场景
5.1 日常环境管理
空气质量管控:实时展示区域 PM2⋅5 来源解析(如工业占 30% 、机动车占
25% ),为错峰生产、限行政策提供依据,使重污染天数减少 15%
水环境治理:动态监测流域水质变化,识别超标支流汇入点(定位误差⩽100 米),推动断面达标率提升至 90% 以上。
5.2 应急响应处置
突发污染事件:15 分钟内划定污染扩散范围(精度 ⩾90% ),自动调度最近的应急监测车,处置效率提升 50% ,污染影响范围缩小 20% 。
疫情环境防控:监测医疗废水余氯、废气病毒载量,关联人口密度数据,划定环境风险区域,辅助疫情防控决策。
5.3 公众服务与监管
信息公开:通过微信公众号、APP 向公众推送环境质量指数、健康建议,用户覆盖率 ⩾60% ,满意度评分≥ 4.2/5 分。
精准执法:自动比对企业排污数据与许可证限值,超标行为识别率 100% 执法线索准确率提升至 90% ,处罚执行率提高 30% 。
六、结论
智慧环境监测平台通过全域感知、智能分析与协同应用,实现了环境监测从 “分散孤立” 向 “互联互通”、从 “事后分析” 向 “事前预警” 的转型,数据共享率提升至 80% ,决策效率提高 50% 。当前存在的数据壁垒、智能不足等问题,可通过标准统一、技术攻关与能力建设解决。未来,随着数字孪生、量子传感等技术的融合,平台将构建 “虚实结合” 的环境管理场景,实现污染全链条精准管控,为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智慧支撑。
参考文献
[1] 任海旭,鲍继素,彭涛. 城市运行”一张图”平台在智慧蓉城中的应用[J].通信与信息技术 ,2025(2):53-56.
[2] 张雨晴 , 郑颖 , 华兴国 , 等 . 省级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与应用 [J]. 四川环境 ,2023,42(6):173-179. DOI:10.14034/j.cnki.schj.2023.06.026.
[3] 刘国波 , 戎恺 , 唐力 , 等 . 深圳城市生态大数据智慧管理和服务平台技 术 集 成 与 应 用 研 究 [J]. 生 态 学 报 ,2022,42(24):10051-10059. DOI:10.5846/stxb20220120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