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作者

周萍

陕西省商南县城关小学

一、引言

小学低段学生年龄范围大致在 6 到 8 岁,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价值观与道德观萌芽的关键时期。语文作为小学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学科,不仅承载着传授语言文字知识的重任,还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着重强调,语文课程需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实现思想情感熏陶与道德品质塑造的目标。所以,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价值

2.1 契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小学低段学生好奇心旺盛、可塑性强且模仿能力突出,但认知水平有限,难以准确辨别是非善恶。在这一阶段借助语文教学渗透德育,能以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助力他们初步构建正确的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顺应其身心发展的内在需求,为后续成长筑牢根基。

2.2 落实语文课程育人使命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样,从朗朗上口的古诗词到充满童趣的现代文,均蕴藏着深厚的德育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可充分挖掘这些潜在资源,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接受情感的熏陶与品德的洗礼,达成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切实落实其育人功能。

2.3 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进程

优良的道德品质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有助于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诚实守信意识等。这些品质不仅对学生当下的学习和生活大有裨益,还能为他们日后融入社会、实现个人价值提供有力支撑,促进其在知识、品德、情感等多个维度的全面进步。

三、小学低段语文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挖掘

爱国主义情感的激发

部分课文通过展现祖国的壮美山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细致描绘了西沙群岛的美丽风光与丰富物产,让学生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魅力,进而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升国旗》以简洁的文字阐述了升国旗的庄重仪式,传递出热爱祖国、尊敬国旗的情感。

3.2 品德修养的培育

教材里诸多内容围绕品德修养展开,教导学生要善良友爱、懂得尊重、诚实守信。《文具的家》教育学生要爱护文具、养成整理物品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小公鸡和小鸭子》通过讲述小动物互相帮助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朋友间应互帮互助的道理 。

3.3 自然与生命观念的树立

一些课文引导学生亲近自然、敬畏生命,培养他们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植物妈妈有办法》介绍了植物传播种子的奇妙方式,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索欲望,使其感受自然的神奇;《青蛙写诗》赋予青蛙等小动物以生动形象,让学生在趣味阅读中感受生命的活力,树立尊重生命的意识。

四、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4.1 借助教学方法巧妙融入德育

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领悟德育内涵。在教授《大禹治水》时,教师可通过播放洪水泛滥的视频、展示相关图片,创设大禹治水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大禹为了治理水患,无私奉献、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感。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布置合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学习《比尾巴》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动物尾巴的特点和作用,在合作过程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互相帮助,增强团队意识。

4.2 营造积极课堂氛围传递德育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想法,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质疑。在课堂上,教师以温和的态度回应学生的问题,对学生的独特见解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在被尊重的氛围中学会尊重他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

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如诗歌朗诵、故事演讲等,在活动中渗透德育。组织以“诚信”为主题的故事演讲活动,学生在准备和讲故事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诚信的重要性,在活动参与中践行诚信品质。

4.3 强化家校共育拓展德育空间

定期组织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德育的重要性,分享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和经验,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品德表现,共同商讨教育策略。

同时,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实现家校信息互通。

鼓励家长在家庭生活中注重德育,如引导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与孩子一起阅读语文教材中的故事,交流感受,深化德育效果。家长以身作则,以良好的品德行为影响孩子,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

五、结论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教育实践,对学生的品德塑造和全面发展起着关键作用。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德育素材,运用多元教学方法,营造积极课堂氛围,强化家校共育等策略,能将德育巧妙融入语文教学全过程。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需持续探索创新,不断提升德育渗透的实效性,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石,助力他们在知识学习与品德修养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