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辅导员校园危机事件预防能力方法
王洁玉
云南开放大学呈贡校区,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在当前新社会发展阶段,各个行业对于综合型人才的需求越发的迫切,这样就对高校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场所,高等教育院校学生人数较多,并且学生都拥有对外界事物进行探究的欲望。高等院校在校园管理方面往往都十分开放,特别是位置处在城市地区的高校,校园都是对外开放的。尽管这种校园管理模式能够为城市民众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但是其也会对校园安全带来一定的威胁。部分犯罪分子会利用开放的校园环境来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都会造成一定的损害。尽管大学阶段学生的年龄已经达到了成年的状态,但是他们的身份都还是学生,自身社会经验较少,极易遭到犯罪分子的侵犯。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校园安全;危机处理
引言
近些年,我国高校招生人数在不断增加,大学校园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再加上受到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导致高校突发事件发生概率在不断提升。保证校园内环境的稳定是推进各项教学工作的重要基础,高校辅导员担负着管理学生的重要职责,在遇到校园突发情况的时候能够起到良好的管控作用。所以辅导员务必要拥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可以对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和解决,保证校园内秩序的稳定,为大学生创造更为适合的学习环境。
一、校园危机事件的特征
1.1 危机潜伏期长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校园危机事件离不开这一发展规律。校园危机事件具有较长的危机潜伏期,在达到质变之前通常很难引起他人的注意。同时,危机事件的形成和发展是不确定的,这使得高校辅导员难以及时控制事态的发展,防止危机的爆发。
1.2 影响恶劣
高校危机事件的根本特征是其造成的负面影响。它不仅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等构成威胁,更重要的是,它还会扰乱学校的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影响学校的声誉,这种负面影响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1.3 后果放大
大学中的危机事件具有很高的社会关注度,很容易被一些不安分的个人或团体利用。通过微信和微博等在线平台,他们迅速传播并引发了更大的行业群体事件,客观上放大了事件本身的内在危害。
1.4 个案原因存在普遍联系性
通过对许多校园危机事件的横向比较,发现许多个案的形成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在大学生自杀事件中,他们在自杀前通常有明显的抑郁倾向,情绪低落,不与同学交流;由学生情绪问题引发的危机事件通常在危机发生前涉及多起或多起纠纷。这些案例都有一个普遍的联系,这有助于高校辅导员掌握事件的发展规律,做出早期判断,尽快预防危机事件的爆发。
二、校园危机事件分类
校园危机事件主要可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是源于校外的危机事件,是由不可控的社会、政治和自然因素造成的,对学校和学生构成威胁。它们的主要表现是洪水、地震等。面对此类事件,学校和辅导员应及时提供危机援助;第二类源于大学内部的危机事件,这些事件是由学生管理、教学和教育、学生服务中的管理漏洞引起的,或者是由学生个体异质性引起的重大群体或个人事件,如罢工、游行等。面对此类事件,有必要预防、引导和处理。如果细分,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人身安全,如打架斗殴、学生突发疾病等;第二类是心理健康,如精神疾病引起的自残或自杀;第三类是网络信息安全,如负面和反动言论;第四类是财产安全,如盗窃、宿舍火灾等。
三、高校辅导员提高校园危机处理应对能力的策略
3.1 加强联动沟通,促进协调稳定
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能够使得辅导员更为及时准确的为大学生学习中和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供帮助,特别是安全问题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一旦发现校园危机事件,辅导员在其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务必要发挥出自身的调节职责。校园危机事件往往涉及多个层面,辅导员在其中能够起到联系的桥梁作用,并且需要与所涉及的各方进行良好的沟通,从而将整个事件的情况及时上报给领导,在课堂上为学生将整个事件情况进行讲述。尤其是需要做好学生和家长的心理安抚工作,获取家长的信任,更好的对问题进行处理和解决。
3.2 强化管理制度
危机干预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和成功。学校应在日常管理中建立相应的制度,约束教师的校园“行为”,引导辅导员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可能存在的“惰性”心理和敷衍了事的心态。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很难鼓励高校辅导员重视对学生的约束和管理。他们在“放开自己”的过程中也容易忽视学生的行为和素质发展,这增加了校园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对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学校生活构成威胁。学校应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激励高校辅导员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安全教育活动,促进教师始终关注学生的个体变化。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实际情况等,制定相应的考勤、考试、教学等方面的管理制度。通过实施明确的奖惩制度,我们的目标是提高大学辅导员在日常班级管理和应急响应能力方面的自我意识和自律。同时,它还可以让高校辅导员在严格的管理制度中感受到危机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强化他们的安全观念和意识,树立严谨负责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态度,鼓励教师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素质、意识和行为,从而有效预防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
3.3 加强危机事件的演练与宣传教育
校园突发危机事件是大学教师,尤其是辅导员需要面对的问题。大学辅导员通过过去的经验和思考,提高了适当处理和解决此类事件的能力。高校辅导员在危机事件中的应急响应能力不是一夜之间“锻造”出来的,而是要求他们通过日常训练和知识吸收,逐步形成熟练的思维“计划”。校园危机事件的频繁发生已成为当前高校发展的“常态”。学校需要加强教师的危机意识,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应经常提醒辅导员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加强对校园危机事件的宣传教育,激励教师吸取经验教训,促进教师加强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应对技能,为教师应对思维的发展提供更多思路和启示。此外,学校还应及时组织高校辅导员进行校园危机事件演练,提高突发事件的真实性,鼓励教师在演练中形成灵活的应对能力,帮助高校辅导员培养应对身体技能的“惯性”。这将有助于辅导员培养“自然化”的应对策略和能力,并使教师的知识库得到利用。它还可以帮助教师改进应对策略的不足,优化危机事件的反应和速度,逐步提高高校辅导员应对校园危机事件的能力。
3.4 增加实践演练,提升处事能力
世界上的事情不像那些听到它们的人那么详细,也不像那些看到它们的人那样全面。实践是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务必要对事物的本质以及内涵进行更深入的理解。校园危机的种类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即便是拥有充足实践经验的辅导员也需要不断的提升自我,才能够增强自身危机事件的处理能力。
3.5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当前社会经济建设工作大范围推行的过程中,大学学生心理问题越发的复杂。所以,高校应当重视定期对学生心理情况进行调查,结合所掌握的情况来做好学生的心理调节工作。对于那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当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服务,设立学生心理健康记录数据库,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保证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四、总结
本文总结了校园危机事件的特点,分析了辅导员在危机事件中的角色定位,提出了辅导员在校园危机事件中应具备的应对技能和能力。在危机事件的早期,辅导员是危机事件的预防者,是危机事件过程中的决策者和指挥者,在危机事件结束后承担着沟通者和安抚者的角色。整个危机管理过程对辅导员的危机知识储备、情境判断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以及协调沟通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校要重视辅导员能力的培养,完善危机事件处理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尽量减少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朱淼.新媒体发展视域下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提升研究[J].科技风,2019(36):234-235.
[2]刘东.新媒体时代下高校辅导员对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策略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27(11):118-120.
[3]李红.如何提高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安全管理[J].智库时代,2019(41):73+77.
[4]刘佳音.高校辅导员基于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思考与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27):166-167.
[5]陈明香.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策略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26):1-2.
基金资助:云南开放大学 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安然”辅导员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