勋伯格《第四弦乐四重奏》十二音序列技法研究
胡政
安徽师范大学 241000
一、勋伯格生平简述及作品简介
阿诺德·勋伯格是 20 世纪极具影响力的作曲家,凭借创作、教学与论著形成了“新维也纳乐派”这一 20 世纪音乐界少有的真正学派。他 1874 年 9 月13 日生于维也纳第二个行政区里波特斯坦,20 岁时师从策姆林斯基学习对位法,这段唯一的正规音乐教育中,策姆林斯基采用非系统化却高效的自由授课方式,二人常探讨作曲技法与美学思想,勋伯格也借此掌握古典至浪漫时期的音乐传统与作曲理论,为后续创作及理论研究奠定基础。
其《第四弦乐四重奏》创作于1936 年4 月27 日至7 月26 日,仅用三个月便完成且几乎同时定稿所有乐章,是同类重奏曲的代表作,勋伯格曾对勒内·莱博维茨表示,完成这部新四重奏后,他才觉得掌握了这类作品中的所有问题,该作品于 1937 年 1 月 9 日在洛杉矶首演。在乐队写作中运用十二音技法难度较大,需考虑织体、音响与十二音技术原则的冲突,而勋伯格在这部作品中抛开教条化的十二音写作原则,更自由地运用了该技术。
二、十二音主题序列分析
(-) 第一乐章主题分析
第一乐章主题(1-15 小节)为 6+9 的不对称对比乐段结构,前乐句(1-6小节)由第一小提琴声部线性陈述原型序列 P 作为主题旋律,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声部伴奏,体现传统写作技法特点。从旋律走向看,主题旋律可分为三个四音片段,以“两长音 + 两跳音、三音连续下行后折转上行”为动机,另两个片段是动机的变化模进;从内在律动看,1-2小节的六音片段为旋律动机,在第一乐章以重复、模进展开。结合四声部观察,第一小节 D-#C 小二度二分音符是旋律发展核心材料 a,第二小节 ΔA 音八分音符同音反复是伴奏与连接发展核心材料b,二者在全曲中不断变化展开且保持一致;下方伴奏声部音高材料,以序列原型 P 均分的四个三音音组为纵向结合基础,采用十二音体系中“相邻音纵向结合”的和声标准——将序列连续相邻音音群作和弦并纵向呈现,主题三个乐句均用此手法,且线性相邻成分同时陈述时可改变次序,只需保持和声内容与序列片段一致。
(二)第二乐章主题分析
第二乐章主题(285-306 小节)为 7+15 的不对称平行乐段结构,前乐句(285-291 小节)由原型序列 P 与移位的逆行倒影序列 RI-5、RI-6 先后陈述完成呈示,其中原型序列 P 于 285 小节以纵横交织的序列用法呈现,由中提琴声部奏出旋律。单独观察中提琴旋律声部,整体具有对称关系,以 287-288 小节休止符为“镜面中心”,前后旋律在节奏上呈对称形态;从动机看,以第一个六音片段为动机 a,分配给两个相连的八分音符节奏型且旋律上行,随后两个下行旋律线的八分音符节奏型由两个下行三音组构成,形成与动机 a 走向相反的动机b。中提琴旋律声部

结合四声部分析,主题片段中序列共出现五次:第一次以纵横法与分割法结合陈述主题序列 P,第二次以类似形式重复该原型序列 P,第三次在“镜面中心”以四个三音音组(a、b、c、d)纵向结合的特殊形式再次重复原型序列P,至此主题序列P 已通过不同形态出现三次;第四次以纵横法呈现移位的逆行倒影序列 RI-5,该序列与原型序列以六音截段为单位时,音级内容相同仅排列顺序不同;第五次陈述移位的逆行倒影序列RI-6,以六音音组为单位,音级内容不变且可自由排列,此形式常见于勋伯格后期十二音作品,片段中序列分前后两个六音音组,中提琴旋律声部自由陈述前六个音级,后六个音级以分割陈述形式分配至其他三个声部。
(三)第三乐章主题分析
第三乐章主题(614-618 小节)为一句式结构,以四部齐奏依次清晰呈现乐章主题序列 P-10 的各个音级,该写作手法源于其主题序列为原型移位形式,与其他以原型序列P 为主题序列的乐章形成对比。

旋律采用长音结合三十二分音符的节奏型,线条折转流畅、曲调庄重,以同音反复、半音下行音调为主并运用三连音形成动 - 静对比,既扩大半音关系音级范围,又在节奏形态上综合运用三连音、八分附点音符与三十二分音符,整合了前面两个旋律的主要节奏型。
第 619-620 小节中,第一小提琴声部出现二三度叠置的“G 和弦”(G、B、bD、#D),若假设潜在调性为C 调,G 音为属音、bD 音向下小二度倾向主音C、#D 音向上小二度强调中音E,随后该“和弦”进行至 E 音;此过程中中提琴声部不断交替 C、B 两音,与 614 小节旋律开始处的 C-B 进行相呼应,强化了 C调暗示。第 622-623 小节中,第一小提琴声部以分解形式再次呈现“G 和弦”,随后进行至623 小节该声部的C 音,再次暗示C 调因素。
综上,该片段可能包含 bB 调(两次)、A 调与 C 调的调性因素,上述分析从不同切入点观察推测,以探究其中可能隐含的调性因素。
(四)第四乐章主题分析
第四乐章主题(704-713 小节)为一句式乐段结构,由第一小提琴声部呈现旋律,先后以纵横交织形式陈述原型序列 P 与移位倒影序列 I-5。该乐段具对称性,以 708-709 小节连续三连音材料为镜面中心,将乐段分为两个阶段,镜面中心采用序列P-5 与I-5,两端序列呈对称呼应。

第 704-705 小节旋律用序列原型,以二分音符结合四分音符的节奏突出四音旋律的悠扬特点,下方三个声部为伴奏形态且以同音反复为主,其中低声部用二分音符时值,以背景式伴奏衬托主题旋律。第 706 小节上行跳进旋律,与前两小节悠扬婉转的旋律在时间上形成静动对比,下方三个声部同样为背景式伴奏,此部分采用序列倒影移位 I-5,且包含逆行序列 RI-5 的穿插运用。该片段以两小节为单位纵横陈述序列RI-5、R,旋律走向为第704-708 小节的反行,同样含两个先下后上的旋律形态;第 710-711 小节为四音旋律的变化反行,后两小节为旋律平缓级进,与第706 小节的跳进旋律形成鲜明对比。
三、结语
该作品四个乐章的主题均为十二音主题,以原型序列为基础展开变化,且对称性原则在主题写作中得到充分贯彻。
从总体来看,四个乐章主题联系紧密,序列用法有明显规律性,其中第一、三乐章采用线性陈述顺次呈现主题序列各音级,第二、四乐章则以纵横交织形式陈述序列各音级;
从细部来看,第二、四乐章主题写作具典型对称特点,第二乐章以纵向关系的三音截段为镜面中心,两端旋律及伴奏呈对称形态,第四乐章以连续三连音为镜面中心,两端序列呈对称关系。
姓名:胡政 ,性别:男 ,出生年月:2002.05.10,民族:汉 ,籍贯: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学历:在读研究生,学校:安徽师范大学,学校邮编: ,研究方向:作曲技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