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音乐创作课程中学生旋律构思能力培养

作者

周易仲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瓜埠初级中学 211511

摘要:针对初中音乐创作课程中学生的旋律构思能力培养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分析音乐创作课程的特点和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对策包括丰富教学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评价体系等,研究旨在提高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激发音乐潜能为初中音乐教育提供实践指导和理论支持。

关键词:音乐创作;旋律构思;初中音乐教学;能力培养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音乐教育在初中教育阶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音乐创作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旋律构思能力是音乐创作的基础和核心,然而在当前的初中音乐创作教学中,学生旋律构思能力的培养尚存在一些问题,旨在探讨音乐创作课程中学生旋律构思能力的培养策略,以期为音乐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一、音乐创作课程中学生旋律构思能力培养的特点

(一)旋律构思的创造性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旋律构思的创造性表现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与个性化音乐风格的培养,教师应引导学生突破传统音乐框架,鼓励他们在旋律创作中融入个人情感与独特见解。通过尝试不同的节奏、和声与曲式结构,学生能够探索出新颖的音乐表达方式,从而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旋律构思能力,这种创造性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更能激发他们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与探索精神,为的音乐创作奠定坚实基础[1]。

(二)旋律构思的实践性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旋律构思的实践性体现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让学生在动手创作中深化对旋律的理解,教师应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如即兴创作、改编练习和乐器演奏,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旋律构思转化为具体的音乐表达。这种实践性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让他们在实际创作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旋律构思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将个人情感与音乐技巧融合,使旋律构思更具生动性和表现力[2]。

(三)旋律构思的情感性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旋律构思的情感性强调音乐创作应作为学生情感表达的重要途径,教师需引导学生将个人情感体验融入旋律创作之中,使音乐作品充满感染力与生命力。通过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化和音色的选择,学生能够传达出内心的情感波动,实现情感与旋律的有机结合,这种情感性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音乐作品情感深度的提升,也能促进他们情感认知的发展,进一步强化音乐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3]。

二、音乐创作课程中学生旋律构思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

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是教学方法的单一性,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往往局限于传统的讲授和模仿,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教师过度依赖某一教学手段,导致课堂氛围僵化,学生参与度不高,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单一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提升,也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二)学生基础薄弱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音乐基础薄弱的问题,这一现象主要体现在学生对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不足,对音乐元素的感知和运用能力有限,以及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不强。这种基础薄弱的现状直接影响了学生在音乐创作和表现上的发展,使得他们在旋律构思、节奏把握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学生基础薄弱的原因多方面,包括小学阶段音乐教育的忽视、家庭教育资源的不足等。

(三)评价体系不完善

当前初中音乐教学的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的不完善性,主要表现在评价方式单一、评价标准过于刻板以及评价内容侧重结果而忽视过程,这种评价体系难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音乐学习成果,尤其是音乐创作中的旋律构思能力。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受限,也削弱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音乐创作课程中学生旋律构思能力培养的优化对策

(一)创新教学方法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的应用显得尤为关键,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创新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合作探究和情境教学等,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旋律构思能力。这些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索音乐世界,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音乐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全面提升,为音乐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学生基础能力培养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是提升旋律构思能力的前提,教师应重视音乐理论知识的系统教学,包括音阶、和弦、节奏等基本元素的掌握,加强对学生听觉训练和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通过听辨、模仿、分析等环节,提高学生对音乐旋律的敏感度和理解力。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如简单的旋律编创和即兴演奏,以此巩固和提升他们的音乐基础技能,为更高层次的旋律构思和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完善评价体系

为了有效促进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旋律构思能力的提升,必须构建一个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该体系应包含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不仅关注学生的最终创作成果,还要重视创作过程、创新思维和实践参与度。评价方式应多样化,结合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全面反映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评价应具有激励性和导向性,旨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引导他们不断探索和提升旋律构思能力,从而推动音乐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

结论

通过对初中音乐创作课程中学生旋律构思能力培养的研究,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对策,研究发现通过丰富教学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评价体系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旋律构思能力,激发学生的音乐创作潜能。研究成果为初中音乐创作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有助于推动音乐教育改革,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然而音乐创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仍需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鲍晓懿.基于创新思维的音乐创作与表现研究[J].大众文艺, 2023(15):84-86.

[2] 雷雨.新疆风格歌曲《我的花儿》音乐创作探究[J].戏剧之家, 2023(6):65-67.

[3] 张格格."新文科"视域下数字音乐创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J].精品生活, 2023(8):0070-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