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高边坡开挖施工的稳定性控制技术研究
胡雅磷
湖南惠利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作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其建设对于能源供应、防洪灌溉及水资源合理利用具有关键意义。高边坡开挖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常见且关键的环节,然而,高边坡开挖改变了原有的岩土体应力状态,若稳定性控制不当,极易引发滑坡、坍塌等地质灾害,不仅会延误工程进度、增加工程成本,还可能对施工人员生命安全及周边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深入研究水利水电工程高边坡开挖施工的稳定性控制技术,对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和长期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1. 影响水利水电工程高边坡稳定性的因素
1.1 地质条件
地质条件是影响高边坡稳定性的内在因素。岩土体的性质,如岩石的硬度、完整性,土体的颗粒组成、抗剪强度等,直接决定了边坡的初始稳定状态。例如,软岩或破碎岩体组成的边坡,相较于坚硬完整的岩体边坡,更容易发生变形和破坏。地质构造,如断层、节理、裂隙的分布和发育程度,也对边坡稳定性影响显著。这些构造面往往是岩土体的薄弱部位,可能成为滑动面或导致岩体切割破碎,降低边坡的整体稳定性。此外,地下水的作用不容忽视,地下水的渗流会降低岩土体的抗剪强度,增加孔隙水压力,使边坡处于更不稳定的状态。
1.2 开挖方式
开挖方式对高边坡稳定性有直接影响。不合理的开挖顺序和方法可能导致边坡应力集中,加速边坡变形。例如,自上而下的分层开挖能较好地维持边坡稳定性,若采用自下而上或掏洞式开挖,会使边坡下部失去支撑,上部岩土体自重应力重新分布,易引发边坡失稳。同时,开挖速度过快,岩土体来不及适应应力变化,也会增加边坡不稳定的风险。另外,爆破开挖过程中,炸药的用量、起爆方式等参数选择不当,产生的爆破震动可能对边坡岩体造成损伤,降低岩体的完整性和强度,进而影响边坡稳定性。
1.3 支护措施
支护措施是保障高边坡稳定性的重要手段。若支护设计不合理,如锚杆长度、间距设置不当,锚索的锚固力不足,无法有效约束边坡岩土体的变形,就难以起到稳定边坡的作用。支护施工质量同样关键,例如锚杆注浆不饱满,会降低锚杆与岩土体之间的粘结力,影响锚杆的锚固效果;喷射混凝土厚度不均匀、强度不达标,也无法为边坡提供足够的防护和支撑。此外,支护时机的选择也十分重要,过晚进行支护,边坡岩土体可能已发生较大变形,增加了支护难度和风险。
2. 水利水电工程高边坡开挖施工的稳定性控制技术
2.1 边坡地质勘察技术
准确的边坡地质勘察是稳定性控制的基础。通过地质测绘,详细了解边坡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信息,绘制地质图,为后续分析提供直观依据。采用钻探、物探等手段,获取岩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如密度、抗剪强度、弹性模量等,为稳定性分析和支护设计提供数据支持。例如,利用钻孔取芯技术,获取岩芯样本进行室内试验,精确测定岩石的各项力学指标。同时,运用地下水监测技术,掌握地下水位变化、渗流方向和流速等情况,评估地下水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通过综合多种勘察技术,全面、准确地掌握边坡地质条件,为稳定性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2.2 开挖过程控制技术
合理的开挖过程控制能有效减少对边坡稳定性的不利影响。制定科学的开挖方案,根据边坡地质条件、工程要求等因素,确定合适的开挖顺序和方法,如采用分层分段开挖、跳槽开挖等方式,避免边坡应力集中。严格控制开挖速度,根据岩土体的变形情况和监测数据,适时调整开挖进度,给岩土体足够时间适应应力变化。在爆破开挖时,优化爆破参数,采用预裂爆破、光面爆破等控制爆破技术,减少爆破震动对边坡岩体的损伤。例如,通过精确计算炸药用量、合理布置炮孔间距和角度,使爆破后的边坡岩体表面平整,保留岩体的完整性,降低对边坡稳定性的破坏。
2.3 支护加固技术
有效的支护加固技术是保障高边坡稳定的关键。锚杆支护通过将锚杆插入岩土体,利用锚杆与岩土体之间的摩擦力和粘结力,将不稳定岩土体与稳定岩体连接在一起,提高边坡的稳定性。在施工过程中,确保锚杆的长度、直径、间距等符合设计要求,保证锚杆的锚固质量。锚索支护则适用于高陡边坡或对稳定性要求较高的边坡,通过施加预应力,使锚索对边坡岩土体产生主动约束力,限制岩土体变形。喷射混凝土支护能封闭边坡表面,防止风化、雨水冲刷等对边坡的破坏,同时与锚杆、钢筋网等联合使用,形成一个整体的支护结构,增强边坡的稳定性。此外,还可采用挡土墙、抗滑桩等支护措施,根据边坡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支护方式或多种支护方式相结合,提高边坡的稳定性。
3. 稳定性监测与反馈技术
3.1 监测内容与方法
稳定性监测是及时掌握边坡状态的重要手段。监测内容包括边坡的位移、应力、地下水位等。位移监测可采用全站仪、GPS 等测量仪器,定期测量边坡表面关键点的位移变化,掌握边坡的变形趋势。应力监测通过在边坡内部埋设应力传感器,实时监测岩土体应力变化情况,判断边坡应力是否超出允许范围。地下水位监测利用水位计,监测地下水位的升降变化,分析地下水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例如,在边坡不同部位设置多个位移监测点和应力监测点,形成监测网络,全面获取边坡的变形和应力信息。
3.2 监测数据反馈与处理
对监测数据进行及时反馈和处理,能为稳定性控制提供决策依据。建立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存储。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时期的监测数据,判断边坡是否处于稳定状态。若监测数据出现异常变化,如位移速率突然增大、应力超过预警值等,及时进行原因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调整开挖进度、优化支护措施或采取应急处理措施,确保边坡稳定。例如,当监测到边坡某区域位移速率加快时,暂停该区域的开挖作业,对支护措施进行检查和加强,待边坡稳定后再继续施工。
结语
水利水电工程高边坡开挖施工的稳定性控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地质勘察、开挖过程控制、支护加固以及稳定性监测等多个环节。通过全面了解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运用科学的稳定性控制技术,并加强稳定性监测与反馈,能有效保障高边坡开挖施工的安全,提高边坡的稳定性。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具体工程条件,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不断优化稳定性控制方案,确保水利水电工程高边坡的长期稳定,为工程的顺利建设和运行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余朝阳 . 川西高原高边坡稳定性评价与生态防护技术研究进展 [J]. 路基工程 ,1-8.
[2] 党琳 . 颗粒流数值模拟复合土钉支护基坑的应用研究 [J]. 山西交通科技 ,2025,(03):87-92.
[3] 王志鹏 . 考虑卸荷强度特性的黄土深路堑边坡稳定性及优化设计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2025.
[4] 储亚坤 . 基于单孔试验的露天矿山爆破振动预测与延时减振研究 [D].安徽理工大学 ,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