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心脏骤停患者于心肺复苏后采取急诊护理的临床效果

作者

曹妮娜

济南市第八人民医院急诊科

摘要:目的 分析心脏骤停患者于心肺复苏后采取急诊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66例,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抽签分类的方式,将其分为33例对照组(常规护理)和33例实验组(急诊护理),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康复效果、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 干预后,实验组生命体征的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康复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诊护理干预应用到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康复护理当中有着较好的应用价值和护理效果,可避免不良反应的出现,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急诊护理干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于本院开展心肺复苏的心脏骤停病患共66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划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有33例,两组男女比例分别为22:11、23:10;年龄分别为22~78岁、24~75岁,均值分别为(60.02±5.38)岁、(60.15±5.12)岁;心脏骤停原因:脑溢血、严重缺氧、重症心肌炎、心梗、休克、有机磷中毒比例分别为14:10:10:6:2:2、14:9:9:7:3:2。两组各项资料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可开展分析比较。本研究得到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许可,同时均取得患者或其家属知情同意。纳入标准:(1)经心电图或者心电监护确定存在室颤或者心脏机电分离,心脏骤停时间未超过20min。(2)有完整的临床资料。排除标准:(1)外伤引发的心脏骤停或者破裂及室间隔穿孔者。(2)心脏骤停前伴随泵衰竭或者心源性休克者。(3)存在其他的严重性病变者。

1.2方法

对照组于心肺复苏后开展常规护理,即做好患者的病情观察工作,发现异常及时通报医师处理;遵医嘱用药,做好用药后的不良反应观察等。观察组于上述基础上加以急诊护理干预,结合患者复苏期间伴随的不良情况,确定抽搐、烦躁不安、记忆力减退、恐惧、反应迟钝和胸痛作为几个侧重点,后制定出相应护理方案,具体内容如下:(1)心理干预:于患者开展心肺复苏后,护士应及时和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第一时间掌握其不良反应和心理状态,后予以有效开导,经讲解以及启发减轻其负面情绪,提升其对于不良反应的认知,进而提升其配合度[1]。(2)胸痛干预:胸痛属于心肺复苏后一类常见不良反应,为缓解患者疼痛,护士可每日引导其开展深呼吸训练,每次20下,每日1次,每次深呼吸量慢慢增加,使其肺功能逐渐恢复。此外,对胸前壁保护也能经调整患者睡姿实现。对存在严重疼痛者,能遵医嘱开展局部治疗,在其胸部适量涂抹一些止痛凝胶以发挥镇痛效果,也能利用红外线开展辅助治疗。(3)脑部功能及头面部干预:开展心肺复苏后,部分患者可产生语言障碍,对于该类患者,需要对其语言功能加强训练,能经记忆交流训练使其康复;家属需在和患者会面时通过回忆往事提升患者的语言兴趣,进而提升其语言恢复速度;此外,对患者的头面部护理还能经指导其掌握梳发护理、浴面护理等操作以促进其恢复;脑功能护理主要采取维持低体温方法开展,患者在缺氧后的10min之内采取低温处理,经冰帽或亚低温治疗仪维持其头部温度在28~30°C,同时对其体表大血管开展冰敷降低其躯体温度,以促进其脑功能恢复。(4)肢体运动干预:心肺复苏后患者的运动功能可受到限制,和其脑部损伤有关,对于该类患者,需做好上肢和下肢护理,能经按压上肢、下肢穴位和辅助患者运动等方式实现。观察指标为:(1)护理效果。(2)动脉压、心率及住院时间。(3)不良反应。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取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护理前后的动脉压、心率和住院时间对比 护理前,两组动脉压、心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动脉压、心率比对照组更高,同时住院时间比对照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心肺复苏能够帮助心脏骤停患者迅速恢复呼吸和心跳,挽救濒死的心脑细胞,实现有效的血液循环,有着较好的急救效果[2]。然而有部分专家学者研究表明,哪怕使用心肺复苏治疗成功,也有部分心脏骤停患者在治疗后仍然出现病情不稳定的问题,容易产生脑疝等并发症,如果处理不及时或者处理不当,患者预后风险较大[3]。因此需要强化对于心脏复苏治疗后患者的护理干预,帮助患者获得较好的预后恢复情况,提升治疗有效率,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本研究结果表明,干预后,实验组生命体征的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康复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结果表明,应用急诊护理干预方式能够较好地预防不良反应,改善患者身体情况,提升康复效果。主要原因在于急诊护理干预的方式能够细致全面地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并且依照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帮助患者维持生命体征,为病情恢复创造合理有利的条件。并且护理人员会及时发现问题,强化对于系统监护的程度,第一时间进行有效的处理,避免出现不良问题,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

综上所述,将急诊护理干预应用到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康复护理中有着较好的应用价值和护理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赵俊,王勇勇,张喜荣,等.肾动脉超声指导下心肺复苏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效果及对康复期心功能指标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6):63-66﹒

[2]金庸,陈刚,沈芝红,等.急救时间对院前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预测研究[J].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21,7(6):338-341﹒

[3]高健敏,朱勇德,符国平,等.便携式心肺复苏仪在急诊心脏骤停患者应用中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1,16(8):929-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