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工程中的节能技术路径探索
尹晓晨
身份证号码:370305199102250012
一、引言
在全球能源需求持续增长与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双重背景下,节能减排已成为各行业发展的关键任务。机电工程作为工业生产、建筑设施、交通运输等领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能源消耗在社会总能耗中占比颇高。探索高效、可行的节能技术路径,降低机电工程能源消耗,对缓解能源危机、减少环境污染、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机电工程节能技术路径探索的背景与意义
2.1 研究背景
传统机电工程系统存在设备能效低、能源浪费严重等问题。随着工业 4.0 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机电工程规模与复杂度不断提升,能源需求进一步增加。同时,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严格的能源政策与环保法规,对机电工程的能效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倒逼行业积极探索节能技术,以满足政策标准和市场竞争需求。
2.2 研究意义
探索机电工程节能技术路径,能够有效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企业运营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节能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减少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助力实现 “双碳” 目标。此外,机电工程节能技术的发展还能推动相关产业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三、机电工程中的节能技术路径
3.1 高效设备与系统应用
采用高效节能的机电设备是实现节能的基础。在电机系统中,推广使用高效节能电机,相比普通电机,其能效可提升 10%-30% ,通过优化电机的设计、制造工艺和材料,降低电机运行时的能量损耗。在空调系统中,选择高能效比的制冷设备,并合理配置冷却塔、水泵等辅助设备,根据实际负荷需求进行调节,减少能源浪费。同时,优化机电系统的整体设计,通过合理匹配设备参数、改进系统布局,实现系统的协同高效运行,提高系统整体能效。
3.2 智能控制与能源管理
智能控制技术能够实现机电设备的精准调控,依据实际工况和需求自动调整设备运行参数。例如,利用变频调速技术,根据负载变化实时调节电机转速,避免电机在轻载时仍保持全速运行造成能源浪费。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机电系统的运行数据,如温度、压力、流量、能耗等,借助物联网技术将数据传输至能源管理系统。能源管理系统运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实现能源消耗的实时监测、统计和分析,为节能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制定最优的能源分配和调度方案。
3.3 余热余压回收利用
在机电工程中,许多生产过程会产生大量的余热余压,如工业锅炉、高温窑炉产生的高温烟气,蒸汽动力系统产生的蒸汽余压等。采用余热锅炉、热泵等设备,将余热转化为热能或电能进行再利用。例如,利用余热锅炉将高温烟气的热量回收,产生蒸汽驱动汽轮机发电;通过热泵技术,将工业废水中的低位热能提取出来,用于加热或制冷。余热余压的回收利用不仅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还减少了热污染排放。
3.4 可再生能源集成
将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集成到机电工程系统中,实现能源的多元化供应。在建筑机电工程中,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建筑内的照明、空调等设备供电;利用风力发电设备,将风能转化为电能,满足工业厂区的部分用电需求。此外,还可以采用地源热泵系统,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进行供热和制冷,降低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碳排放。
四、机电工程节能技术应用现存问题
4.1 技术研发与推广不足
部分节能技术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距离大规模产业化应用存在差距,技术成熟度和可靠性有待提高。同时,节能技术的推广面临诸多障碍,企业对新技术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较低,担心新技术的稳定性和投资回报,导致一些高效节能技术难以快速在市场
上普及。
4.2 成本与资金压力
节能设备和技术的初期投资成本较高,如高效节能电机、智能控制系统、可再生能源利用设备等,价格往往高于传统设备。对于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来说,难以承担高额的设备更换和技术改造费用。此外,节能项目的投资回报周期较长,企业在资金回笼方面面临压力,影响了企业开展节能改造的积极性。
五、机电工程节能技术发展的应对策略
5.1 加强技术研发与推广
加大对机电工程节能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建立节能技术示范项目和推广平台,通过实际案例展示节能技术的效果和优势,提高企业对新技术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制定相关政策,对采用先进节能技术的企业给予补贴和税收优惠,降低企业采用新技术的成本,加快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
5.2 降低成本与拓宽资金渠道
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化生产,降低节能设备和技术的生产成本。政府可以设立节能专项基金,为企业的节能改造项目提供低息贷款或贴息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如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为机电工程节能项目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此外,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由专业的节能服务公司为企业提供节能改造方案和资金,通过分享节能效益收回投资,降低企业的资金压力。
六、机电工程节能技术的发展趋势
6.1 智能化与数字化深度融合
未来,机电工程节能技术将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能化和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通过构建智能节能管理系统,实现对机电设备和系统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和能源消耗情况,自动优化控制策略,实现精准节能。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对机电工程系统进行虚拟建模和仿真分析,提前预测节能潜力和优化方向。
6.2 多能互补与集成优化
进一步推动多种能源形式的互补和集成应用,构建多能互补的机电工程能源系统。将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进行有机结合,根据不同能源的特点和优势,实现能源的合理分配和优化调度。同时,加强能源系统与建筑、工业生产等领域的协同优化,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和综合高效利用,提高整个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
6.3 全生命周期节能理念深入
机电工程节能将更加注重全生命周期管理,从设备和系统的设计、制造、安装、运行到报废回收的全过程,都贯彻节能理念。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节能要求,优化设备和系统的结构和性能;在运行阶段,加强能源管理和维护,确保设备高效运行;在报废回收阶段,提高设备材料的回收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影响。
七、结论
机电工程节能技术路径的探索是实现节能减排、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尽管当前面临技术、成本、人才和标准等方面的问题,但通过加强技术研发与推广、降低成本、培养专业人才和完善标准监管体系等应对策略,结合智能化数字化融合、多能互补集成优化和全生命周期节能等发展趋势,机电工程节能技术将不断创新和完善,为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齐蕾蕾,侯庆斌,冯立伟. 探究机电工程中的节能技术问题[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21):3707.
[2]岳龙斌. 机电工程中的节能技术与环保措施实施效果评估[J]. 中国房地产业,2024(32):138-141.
[3] 陈 笑. 地铁机电工程中的节能技术应用与效益评估[J]. 建筑与施工,2024,3(13):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