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镇河道治理的多元主体协同机制构建
赵志军
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当铺地满族乡人民政府
引言:乡镇河道是乡村水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理质量直接关系乡村生态环境和居民生产生活条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乡镇河道治理日益受到重视。然而多元主体参与过程中存在责权利不明确、参与动力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乡镇河道治理成效,因此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机制,促进各主体高效协作成为乡镇河道治理有待解决课题。
一、乡镇河道治理现状分析,多元主体参与困境探讨
相关部门主导职能发挥不充分,体现在职能部门间协调机制不完善,基层相关部门执行能力和专业技术支撑不足,河道治理规划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监管考核机制形式化倾向明显。基层组织参与效能低下,村委会组织动员能力有限,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不强制约治理投入,乡村社会组织发育不完善导致治理主体缺位。市场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河道治理投资回报周期长且不确定性大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吸引企业参与,公私合作模式尚未成熟,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有待增强。
居民群众参与存在形式化问题,参与渠道不畅通并且参与能力不足,环保意识和公共参与意识有待提高,利益表达机制不健全,多元主体间协同困境集中表现为治理目标认知差异,信息不对称影响决策质量,权责划分不明确导致推诿扯皮,利益协调机制缺失引发冲突,监督评价体系不完善难以形成有效约束。由于缺乏统一协调平台和规范化运行机制,各主体各自为政造成资源浪费和治理效果不佳,乡镇河道污染问题反复出现,生态修复效果不理想难以形成长效治理格局,乡镇河道跨行政区域特性增加了治理难度,上下游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导致局部治理成效难以持续。
二、河道治理协同机制设计,主体间利益平衡构建
相关部门层面应当完善顶层设计,建立县乡两级河长制和河道管理责任制,明确各职能部门职责分工强化协调联动机制,基层组织方面应当充分发挥村委会组织动员功能,明确村级河道保洁员职责建立村规民约约束机制,企业层面应当明确参与标准和责任边界,建立项目合作契约规范技术服务内容和质量要求,居民群众层面应当明确公众参与权利和环境保护义务,建立社区监督员制度形成全民参与共识。健全多元主体协同决策机制,建立乡镇河道治理协商议事平台,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推动重大决策公众参与,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建立河道治理数据库促进各主体间信息互通,强化多方技术支持,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技术力量提供专业指导,创新公众参与方式,开展民意恳谈会等活动收集居民意见建议。
构建利益协调和分配机制,创新河道治理投融资模式,设立专项资金探索相关部门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建立成本分担机制,按照谁受益、谁付费原则合理分配治理成本,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上下游补偿制度平衡区域利益,创设激励机制,对治理成效显著村庄和企业给予表彰奖励对积极参与居民提供公共服务优惠。健全多元主体协同执行机制,构建网格化管理体系,将河道治理纳入乡村网格化管理明确网格员巡查职责,建立常态化联合执法机制,组建跨部门执法队伍加大违法排污打击力度,推行项目化运作方式,细化治理任务明确责任主体和时间节点,建立志愿服务机制,组建河道保护志愿者队伍开展定期巡查清理活动。完善多元主体监督评价体系,健全全程监督机制,实行治理全过程监管完善第三方评估制度,建立社会监督渠道,设立举报奖励制度畅通群众参与监督途径,构建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将水质改善、生态恢复等纳入评价指标,建立结果反馈和改进机制,定期发布治理成效报告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治理策略。
三、协同治理路径优化探索,长效机制保障体系完善
健全县乡村三级河长制组织体系,压实河长责任定期开展河长巡河活动,制定乡镇河道治理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为多元主体参与提供法律依据,完善考核问责机制将河道治理成效纳入乡镇干部绩效考核内容。推进基层治理能力建设,加强基层干部治水队伍建设,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自主治理能力探索党建 + 模式带动河道治理,培育发展社会组织,鼓励成立乡村环保协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创新市场参与机制,推广相关部门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入专业环保企业参与河道治理,发展生态产业链,鼓励企业围绕河道治理开发休闲旅游、生态农业等项目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和政策支持。
提升公众参与质量,加强生态环保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环境保护意识,健全利益协商机制,建立民情恳谈日制度及时回应居民关切,完善公众参与渠道,利用河小二等群众喜闻乐见形式提高参与积极性,培育乡村环保文化,结合传统节日开展护河活动形成保护河道良好氛围。构建科技支撑体系,建立河道水质监测网络实现水质数据实时监测,推广适用技术应用,因地制宜采用生态修复技术提高治理效果,加强科研合作,和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健全长效保障机制,建立稳定投入机制,设立河道治理专项资金确保资金持续投入,完善河道管护机制,建立专业化管护队伍实行网格化管理,构建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完善上下游生态补偿制度促进区域协同治理,健全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应急预案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将河道治理和乡村产业发展相结合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统一。
结论:乡镇河道治理面临多元主体参与不足、协同机制缺失等问题,必须通过构建科学协同机制破解现实困境,通过提出权责明确、利益平衡、决策协同、执行联动和监督有力协同机制框架,并从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等方面探索优化路径和长效保障措施,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河道治理不仅能够整合各方资源和优势,提高治理效能,还能增强治理成果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夏艺璇 .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生态环境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研究 [J]. 湖北农业科学 , 2022, 61(2):195-198.
[2] 戚晓明 .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环境治理的主体变迁与机制创新 [J]. 江苏社会科学 , 2018(5):8.
[3] 周伟 . 乡村振兴下农村河道水污染生物强化治理方法研究 [J]. 环境科学与管理 , 2023, 48(2):9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