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旅游人才培养现状与路径研究
王晓欢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 辽宁大连 116100
一、引言
在当今数字化、全球化以及消费需求多元化的时代浪潮下,旅游业正经历着深刻变革,新型旅游人才的需求愈发凸显。这些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传统旅游专业知识,更需掌握前沿技术、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创新思维,以应对旅游行业层出不穷的新挑战与新机遇。深入探究新型旅游人才培养的现状,剖析现存问题,进而探索切实可行的培养路径,对于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新型旅游人才需求特征
1.数字化技能精通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在旅游业的广泛渗透,新型旅游人才需熟练运用旅游大数据分析工具,挖掘游客行为数据、市场趋势,为旅游产品精准开发与营销提供依据。例如,能够通过数据分析精准定位目标客户群体,设计符合其个性化需求的旅游线路。
掌握智慧旅游系统的操作与管理,包括智能导览、在线预订、电子票务等。如景区工作人员应能熟练维护和优化智能导览系统,提升游客游览体验。
2.跨文化交流能力强
国际旅游市场蓬勃发展,旅游从业者要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顺畅沟通,理解并尊重各国文化习俗差异。酒店员工接待国际游客时,能依据其文化禁忌提供贴心服务,避免文化冲突。
具备跨文化营销能力,将本土旅游文化特色以适宜的方式推向国际市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品牌。例如,通过国际社交媒体平台宣传中国传统节日旅游活动,吸引海外游客。
3.创新与创意突出
在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的现状下,新型旅游人才要能创新旅游产品形式与内容。如结合乡村振兴,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研学旅游产品,融入农事体验、民俗传承等元素。
善于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创意营销。像通过直播带货形式推销旅游特产、景点门票,以新颖的宣传文案和表现形式吸引游客关注。
三、新型旅游人才培养现状
1.教育体系初步调整
部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已意识到行业变革,逐步优化课程设置,增加数字化、国际化相关课程。如开设 “旅游电子商务”“国际旅游文化交流” 等课程,但课程深度与系统性有待提升。
实践教学环节有所强化,与旅游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业务。然而,实习内容多侧重于传统岗位,学生接触新型业务领域有限。
2.培训市场逐步兴起
社会上涌现出各类旅游人才培训机构,针对在职人员提供短期数字化技能培训、外语提升培训等。但培训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统一标准与规范。
行业协会也组织一些专业研讨班、论坛,促进旅游人才知识更新。不过,参与覆盖面较窄,多为行业精英,基层从业者机会较少。
3.企业自主培养乏力
一些大型旅游企业尝试开展内部培训,培养适应企业发展的新型人才。但受限于培训师资、资源投入,培训效果不显著,难以满足企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中小企业由于资金、规模限制,往往忽视人才培养,更多依赖外部招聘,导致人才队伍稳定性差,创新能力不足。
四、新型旅游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1.师资队伍短板
高校旅游专业教师多数来自传统学科背景,缺乏数字化、跨文化实践经验,难以传授前沿实用知识。如教授旅游新媒体营销的教师自身很少参与新媒体运营实践。企业培训师资多为内部业务骨干,教学方法与技巧欠缺,培训内容侧重实操经验,理论体系不完善。
2.教学资源匮乏
数字化教学设备、软件投入不足,模拟智慧旅游场景的实验室建设滞后。学生缺少实践操作平台,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有效结合。国际化教学资源稀缺,原版教材、国际案例引入有限,不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与国际视野。
3.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
高校、企业、行业协会之间沟通不畅,协同育人停留在浅层次合作。高校课程设置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政府在推动新型旅游人才培养方面的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力度不够,缺乏统筹协调各方力量的有效机制。
五、新型旅游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1.优化教育体系
高校应构建完善的新型旅游人才课程体系,打造 “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 + 前沿拓展课程” 模式。基础课程夯实专业根基,专业核心课程聚焦旅游各细分领域,前沿拓展课程紧跟行业趋势,如 “旅游区块链技术应用”等。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计、实习指导,为学生提供涵盖新型业务的实习岗位,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2.强化师资建设
高校选派教师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参与实际项目,提升实践能力;引进具有数字化、跨文化背景的高层次人才充实师资队伍。例如,招聘有海外旅游营销经验的专家担任兼职教授。企业加强培训师资的教学能力培训,组织参加教育教学研讨会,鼓励其考取相关教育资质,提高培训质量。
3.整合教学资源
加大对数字化、国际化教学资源的投入,建设智慧旅游模拟实验室,配备先进软件硬件;引进优质国际教材,开发融合国际案例的本土教材。利用在线教育平台,整合全球优质旅游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拓宽学生学习视野。
4.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出台鼓励政策,设立专项基金,搭建高校、企业、行业协会交流合作平台。如举办旅游人才培养对接会,促进各方深度合作。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与反馈机制,根据企业需求与学生就业反馈,动态调整人才培养策略,确保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型旅游人才。
六、结论
新型旅游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面对当前现状与诸多挑战,需政府、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各方协同发力,优化教育体系、强化师资、整合资源、完善机制,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只有培养出大批高素质新型旅游人才,才能为旅游业在新时代的蓬勃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助力旅游产业迈向更高台阶。
参考文献:
[1]王佳起. 郑州新型旅游人才培养现状与路径研究 [J].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 41 (04): 64-67+72.
[2]高慧. 湖南高校促进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N]. 中国旅游报, 2024-12-02 (003).
[3]谭冰,易继松. 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共建育人机制及路径研究 [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4, 23 (23): 133-135.
[4]杨琴,唐佑林. 数字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J]. 科技风, 2024, (29): 10-12.
[5]康志敏. 基于1+X证书制度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法探究 [J]. 旅游与摄影, 2024, (18): 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