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初中语文项目式学习的实践探究
李晓鹏
四川省仪陇县大寅初级中学校 637655
引言:当前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新契机,项目式学习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重要方式,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结合产生显著教学效果。探究立足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探究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项目式学习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深化融合策略与创新拓展路径,期望能够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全面提升,推动智慧教育实践探索。
一、初中语文项目式学习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现状分析
生成式人工智能进入教育领域已然成为热点趋势,众多学校积极探索其与初中语文项目式学习融合可能性,调查显示部分前沿学校已开始尝试将智能技术运用于古诗文鉴赏、文学创作等项目中,取得一定成效。学生通过智能平台获取丰富文学资源参与文本理解训练,完成多元阅读写作任务学习兴趣明显提升,教师借助智能技术辅助备课授课,实现教学内容生成、学情分析等环节智能化,工作效率显著提高。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初中语文项目式学习融合仍处初步阶段,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课程资源建设滞后,针对初中语文特点开发智能学习平台数量有限,大部分学校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缺乏符合项目式学习特点智能化教学工具。师资队伍技术应用能力参差不齐,许多教师对智能技术认识不足应用意愿较低,导致实际教学过程中无法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智能技术应用深度不够停留于浅层使用阶段,未能真正融入语文教学全过程难以支撑复杂项目学习任务。
众多实践探索表明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初中语文项目式学习结合面临评价机制不完善困境,现有评价体系难以全面反映学生项目学习过程与成果,无法准确衡量智能技术对学习效果影响。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部分农村地区网络条件受限智能设备配置不足,制约技术应用效果,家长社会认知存在偏差,部分群体对人工智能持怀疑态度担忧技术过度使用影响学生思维发展,阻碍学校推进相关教学改革进程。
二、深化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初中语文项目式学习优化策略
优化教学设计与流程构建成为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初中语文项目式学习核心环节,教师需立足学科特点科学规划各阶段智能技术应用方式。项目任务设计过程中智能技术应当协助生成多元主题与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实施阶段则是学习支持工具提供资料检索、文本分析等帮助,评价环节能够追踪记录学习全过程,收集多维数据形成个性化学习画像。互动学习平台构建亦显重要,需整合文学作品、名家讲解等资源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同时设置智能推荐、辅助工具等功能模块支持师生高效交流与任务完成。平台应针对教师提供教学设计辅助系统,包括任务生成、资源推荐等功能减轻教学负担,智能技术应用需把握适度原则,避免过度依赖保持人机协同互补关系,确保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达成。
以七年级上册《春》一课项目式教学为例,教师应当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设计春日观察家主题项目。前期准备阶段智能平台协助生成多角度问题引导,如“朱自清笔下春天景象有何特点”“现代人如何感受春天变化”等激发学生思考,随后引导学生组建探究小组,智能系统根据兴趣特点推荐分工方案,有文学鉴赏组、实地观察组、创意表达组等。学习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智能平台查阅关于朱自清背景资料、春天描写名篇佳句等内容,形成知识基础,实地观察环节学生利用智能工具记录春天景象,包括文字笔记、照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创作环节中智能写作助手提供修辞手法建议、遣词造句指导等支持,帮助学生完善作品。成果展示阶段各小组通过智能平台制作多媒体作品如春天景象对比画廊、朱自清春天意象地图等,并进行线上展示与交流。教师运用智能评价系统从文本理解、实地观察等维度评估学生表现,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指导后续学习方向。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拓展生成式人工智能支持初中语文项目式学习创新策略
学科交叉创新机制构建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支持初中语文项目式学习提供广阔空间,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实现语文与历史、地理等学科深度融合。跨学科项目设计中智能技术能够整合多领域资源,提供知识关联图谱帮助学生建立完整认知体系,虚拟学习场景构建也成为创新亮点,通过情境再现、人物对话等方式让学生沉浸式体验文学世界。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建设同样重要,学校应系统规划分层培训项目提升教师技术应用能力,建立种子教师培养机制发挥技术骨干带动作用,构建区域学习共同体促进经验交流与资源共享。创新评价机制也应受到重视,结合智能技术特点建立过程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体系,全面反映学生学习表现与成长轨迹。
以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项目式教学为例,教师应当设计跨时空对话:寻找现代桃花源跨学科项目。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师先创建虚拟桃花源沉浸场景,学生通过智能平台漫游古代世外桃源感受环境氛围、人文风貌,获得直观体验。随后组织学生开展桃花源文化解码活动,智能系统协助分析文本中隐含思想内涵、历史背景等多维信息构建知识网络。项目核心环节现代桃花源探索中,学生跨学科小组通过智能协作平台,从地理环境、社会结构等角度设计符合现代人理想居住环境,智能系统提供案例参考、方案优化建议,促进创意思维发展。创作表达阶段学生运用智能创作工具,将设计方案转化为多媒体作品包括环境规划图、社区结构模型等,并撰写文学性介绍文案体现对桃花源精神现代诠释。学习成果展示采用虚拟与现实结合方式,智能平台帮助构建未来桃花源博览会,各小组作品以数字展览形式呈现,同学间进行线上讨论评价
结论: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初中语文项目式学习实践探究表明,智能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仍面临资源建设、师资能力等方面挑战。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构建互动学习平台等策略,能够有效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深度融入初中语文项目式学习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全面提升。未来应加强政策引导与资源投入,推动智能教育实践创新为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 彭操红 .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语文跨学科项目式学习 [J]. 计算机应用文 摘 , 2025, 41(1):36-39.
[2] 华雨. 技术助力语文深度学习, 发展学生高阶思维[J].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3(6):20-24.
[3] 胡燕 , 胡义姗 .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初中语文跨学科主题教学——以”茶文化”主题为例 [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2024(9):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