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公园风景园林工程设计策略研究
冯在澎
身份证号码:130982198611078210
一、引言
城市公园是城市生态系统关键部分,不仅供居民休闲,还在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把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城市公园设计,能提升公园生态服务功能,使其成为应对城市水问题的 “海绵体”,增强城市生态系统韧性。
二、海绵城市理念概述
海绵城市是一种创新城市发展模式,强调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发挥建筑、道路、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精准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渗透、净化的城市水循环。其核心是构建有 “弹性” 的城市水循环体系,让城市像海绵一样灵活应对雨水,避免洪涝,利用雨水资源,缓解水资源紧张。
三、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公园风景园林工程设计策略
3.1 规划布局策略
1.合理划分功能区域
在城市公园规划伊始,精准勘察地形地貌与水流走向极为重要。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通过细致的地形测绘,明确地势低洼的河汊区域作为雨水收集区。这些区域因天然的地形落差,能高效汇聚周边雨水径流。于收集区周边,种植芦苇、香蒲等根系发达、净化力强的植物,搭配砾石、砂层构建净化区,对雨水进行生物净化与物理过滤。储存区则建于隐蔽低洼处,采用钢筋混凝土蓄水池,经管道系统,将净化后的雨水用于公园灌溉及景观补水。
2.优化公园地形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运用机械与人工手段,塑造山丘、洼地与缓坡。山丘引导雨水向洼地汇聚,洼地经防渗及植被护坡处理,可有效蓄积雨水,削减流量峰值。缓坡坡度控制在 3%-8% ,延长雨水径流路径。监测表明,经微地形塑造区域,雨水下渗率较平坦地形提高约 25% ,有效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水补给。
3.2 水体设计策略
1.雨水花园设计
上海辰山植物园打造 5000 平方米雨水花园,种植菖蒲、美人蕉等耐水湿植物,搭配不同层次土壤和砾石。雨水先被植物枝叶截留减速,再经土壤和砾石层层过滤,微生物分解污染物。100 平方米雨水花园在 50 毫米降雨中,可截留约 4.5 立方米雨水,氮、磷等污染物去除率达 60% 左右。
2.生态驳岸构建
苏州金鸡湖景区采用木桩、石笼、生态袋构建超 5 公里生态驳岸。木桩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空间,石笼促进水体与陆地物质交换,生态袋内植物根系加固驳岸。改造后,水体溶解氧含量从 5 毫克 / 升提升至 6 - 7 毫克 / 升,透明度从 30 厘米增至 40 - 50 厘米,水生生物种类显著增多,鱼类从 10 余种增至 20 余种。
3.人工湿地打造
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打造人工湿地。80 万平方米表面流湿地种植荷花、睡莲等,净化污水且为超 160 种鸟类提供栖息地。20 万平方米潜流湿地采用垂直流和水平流结合,净化生活污水和初期雨水,化学需氧量(COD)、氨氮等污染物去除率超 85% ,满足公园用水水质要求。
3.3 植物配置策略
1.选择适生植物
重庆彩云湖国家湿地公园本地乡土植物占比超 70% ,如适应本地气候的黄葛树、小叶榕。靠近水体处种植垂柳、旱柳等耐水湿植物,梭鱼草、千屈菜兼具观赏性与适应性。坡地和屋顶选用八宝景天、佛甲草等耐旱多肉植物,防止水土流失。
2.构建多层次植物群落
深圳莲花山公园在雨水花园采用乔、灌、草结合模式。上层紫薇遮荫降温,中层八角金盘增加层次,下层麦冬草覆盖地表。该群落雨水截留率较单一植物种植模式提高约 35% ,对污染物吸附能力增强,为动物营造多样栖息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3.4 设施应用策略
1.透水铺装材料使用
南京玄武湖公园在超 10 万平方米区域推行透水铺装。人行道选用孔隙率 15%-25% 的透水砖,独特的孔隙结构让雨水能迅速渗入地下。广场与停车场采用的透水混凝土,兼顾强度与透水性。每逢暴雨,公园内采用透水铺装区域不会出现积水现象,行人通行无阻。夏季时,这些区域温度较传统硬质铺装低 1.5°C 左右,显著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为游客营造更舒适的游览环境。
2.雨水收集设施设置
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精心布局雨水收集设施。在屋顶周边,每隔20 米便设置一个雨水收集桶,高效收集屋顶雨水径流。在公园低洼处及主要道路旁,建造多个大型蓄水池,总蓄水量达 5000 立方米。每年收集约6000 立方米雨水,这些雨水精准用于公园绿化灌溉,满足约 65% 的灌溉用水需求,极大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践行海绵城市节水理念。
四、案例分析
以成都锦城湖公园为例,该公园坐落于成都高新区南部园区,总面积达 2.4 平方公里,水域面积约 1.66 平方公里 。其规划设计深度融合了海绵城市理念,为城市公园的生态化建设树立了典范。
在规划布局上,锦城湖公园团队对公园地势与水流走向进行了细致勘察。依据勘察结果,巧妙划分出多个雨水收集区域,如在地势低洼地段设置雨水收集池,有效收集周边区域的雨水径流。同时,通过设计微地形,营造出起伏的山丘与缓坡,山丘引导雨水向指定的收集区域汇聚,缓坡则延长雨水径流路径,增加下渗时间。
水体设计堪称公园的一大亮点。公园打造了超 10 万平方米的大面积雨水花园,种植了菖蒲、鸢尾、再力花等数十种本地水生和耐水湿植物。这些植物不仅形成了层次丰富的景观,还高效净化了雨水。人工湿地方面,采用表面流和潜流结合的创新形式,处理面积达 5 万平方米。表面流湿地为众多鸟类提供了栖息觅食场所,潜流湿地则凭借高效净化能力,确保污水和雨水净化后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 IV 类标准。
植物配置以本地乡土植物为主,构建了多层次群落。高大的香樟、银杏等乔木遮荫降温,中层的紫薇、木芙蓉等灌木增添色彩,下层的麦冬、葱兰等地被植物覆盖地表,减少水土流失。
设施应用上,公园全面采用透水铺装,铺装面积超 30 万平方米,有效解决雨天积水问题。同时,设置了完善雨水收集系统,每年收集雨水量达 50 万立方米,满足公园绿化灌溉及部分景观用水需求。
经多年运行监测,该公园成效显著。实施海绵城市改造后,周边区域内涝次数减少约 75% ,鸟类种类从改造前的 50 余种增加至 70 余种,植物种类也从 80 余种丰富到 120 余种,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为市民提供了优质的休闲空间。
五、结论
把海绵城市理念深度嵌入城市公园风景园林工程设计,是破解城市生态困境、缓解水患难题的关键之举。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功能区域、创新水体设计形式、精准配置适生植物以及高效运用特色设施,城市公园成功变身为城市生态系统中关键的 “海绵体”。这不仅显著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优化了景观风貌,还极大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达成生态、景观与社会效益的完美融合。展望未来,城市公园建设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广并深化该理念,持续探索创新设计路径,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全力打造更为宜居的生态城市家园。
参考文献
[1] 谢露茜.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J]. 模型世界,2021(14):31-33.
[2] 张楚萱. 海绵城市理论指导下的城市公园设计——以郑州绿文公园为例[D]. 河南:河南农业大学,2017.
[3] 马亚男. 基于雨洪管理的城市公规划设计研究——以深圳洪湖公园为例[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