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草原植被恢复技术在畜牧养殖废弃地治理中的应用

作者

冯喜龙

扎鲁特旗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029100

一、引言

畜牧养殖业在保障肉类、奶制品等农产品供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畜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如畜禽粪便、污水等,以及不合理的养殖设施建设等,导致了大面积的土地退化,形成了畜牧养殖废弃地。这些废弃地不仅影响了土地的正常功能,还对周边的水体、土壤和大气环境造成了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草原植被恢复技术通过科学的方法重建草原植被,改善土壤质量,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为畜牧养殖废弃地的治理提供了可行的途径。深入研究和推广该技术的应用,对于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二、畜牧养殖废弃地现状及危害

2.1 现状

近年来,我国畜牧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部分地区规模化养殖场数量持续增加。然而与之配套的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却相对滞后。大量的畜禽粪便未经有效处理直接堆积在养殖场周边,污水随意排放,导致土壤受到严重污染,植被遭到破坏,逐渐形成废弃地。同时一些养殖场为了扩大规模,过度占用草原等土地资源,进一步加剧了土地退化的程度。在一些草原地区,畜牧养殖废弃地面积已占草原总面积的相当比例,严重影响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2.2 危害

畜牧养殖废弃地带来了多方面的危害。在土壤方面,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元素,长期堆积导致土壤养分失衡,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例如,高浓度的氮素会使土壤酸化,破坏土壤团粒结构。在水体方面,未经处理的污水排放到河流、湖泊等水体中,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溶解氧降低,水生生物生存受到威胁,严重影响了水生态系统的平衡。此外畜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恶臭气体,如氨气、硫化氢等,不仅污染空气,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还会对大气环境造成破坏,加剧空气污染问题。而且废弃地生态环境恶化,使得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许多物种数量减少甚至消失。

三、草原植被恢复技术类型

3.1 自然恢复技术

自然恢复技术依托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在气候、土壤条件适宜且畜牧干扰减少时,使草原植被逐步复原。像轻度退化草原封禁后,天然草种自然萌发,植被覆盖率得以提升。此技术成本低廉、对环境扰动小,能最大程度维持原有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但恢复进程缓慢,且高度依赖适宜自然条件,对严重退化的畜牧养殖废弃地效果欠佳。

3.2 人工种植技术

人工种植技术通过人工播种或移栽草种、灌木来快速恢复草原植被。选种时优先考虑本地乡土草种,如羊草、披碱草,针对恶劣立地条件,会采用耐旱、耐盐碱草种。播种可选择条播、撒播,也可移栽灌木幼苗。该技术能迅速增加植被覆盖,改善土壤结构、防止水土流失,不过人力、物力投入大,对种植与管理技术要求高。

3.3 土壤改良技术

土壤改良技术致力于改善废弃地土壤质量,为植被恢复奠基。物理改良通过深翻土壤、平整土地,增强土壤透气性与透水性,减少水土流失;化学改良利用石灰调节酸性土壤酸碱度;生物改良则借助接种固氮菌、解磷菌等微生物提升土壤肥力。此技术能从根源改善土壤条件,但需依据土壤状况精准选择改良方式,以免造成二次破坏。

四、草原植被恢复技术在畜牧养殖废弃地治理中的应用

4.1 植被恢复策略制定

在治理畜牧养殖废弃地时,首先要进行全面的调查评估。对废弃地的土壤类型、酸碱度、养分含量、污染状况以及周边的气候、水文等环境条件进行详细分析。根据评估结果,结合当地的生态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合理的植被恢复策略。对于轻度污染和退化的废弃地,可以采用自然恢复与人工辅助相结合的策略,适当进行人工补播乡土草种,促进植被恢复。对于中度和重度退化的废弃地,则以人工种植技术为主,同时配合土壤改良措施,先改善土壤条件,再进行大规模的植被种植。如在畜牧养殖废弃地,通过土壤检测发现土壤偏酸性且氮素含量过高,制定了先施加石灰调节土壤酸碱度,再种植耐酸性且能吸收过量氮素的白三叶等草种的恢复策略。

4.2 草种选择与配置

草种选择是植被恢复的关键环节。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如干旱地区选择耐旱草种,寒冷地区选择耐寒草种。同时,结合土壤状况,对于盐碱地选择耐盐碱草种。此外还要注重草种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如紫花苜蓿不仅具有良好的固氮能力,能够改善土壤肥力,而且是优质的牧草,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在配置草种时,采用多种草种混播的方式,构建多样化的植被群落。如将豆科草种与禾本科草种混播,豆科草种能够固氮,为禾本科草种提供氮素营养,两者相互促进,提高植被群落的稳定性和生产力。在某草原地区的畜牧养殖废弃地治理中,采用了羊草、紫花苜蓿、冰草等多种草种混播的方式,形成了稳定的植被群落,植被覆盖度显著提高。

4.3 种植与养护管理

在种植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种植技术选择合适的种植方法。人工播种时,控制好播种深度和播种量,确保种子能够顺利发芽生长。移栽时,注意保护幼苗根系,提高移栽成活率。种植后,加强养护管理。合理灌溉,根据植被生长需求和天气情况,适时适量浇水,避免过度灌溉或干旱。定期施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适量的化肥,为植被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同时加强病虫害防治,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减少病虫害对植被的危害。如利用害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设置诱虫灯进行物理防治,在必要时合理使用农药进行化学防治。通过科学的种植与养护管理,提高植被的成活率和生长质量。

五、应用成效

5.1 生态效益提升

通过草原植被恢复技术的应用,畜牧养殖废弃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植被覆盖度增加,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模数明显降低。如在治理后的废弃地,植被覆盖度从治理前的不足 30% 提高到了 80% 以上,土壤侵蚀模数降低了 60% 。同时植被的恢复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得到增强。此外草原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发挥了重要的碳汇功能,有助于缓解气候变化。

5.2 经济效益显现

一些经过植被恢复的畜牧养殖废弃地,重新成为优质的牧场或可以发展生态旅游等产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如将治理后的废弃地建设成生态牧场,养殖优质牲畜,通过发展绿色养殖,提高了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增加了牧民的收入。同时利用优美的草原景观,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增长。

六、结论与展望

草原植被恢复技术对畜牧养殖废弃地治理意义重大,兼具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经合理应用与科学管理,可改善废弃地生态,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但当前技术推广难、资金短缺、后期管理不足等问题突出,需各方协同解决。未来,随着科技发展,该技术将在基因育种、智能设备应用等方面创新完善,同时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持续优化治理方案,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更强动力。

参考文献:

[1] 霍艳哲 . 半干旱地区草原植被恢复技术要点 [J]. 养殖与饲料 ,2018,17(04):95-96.

[2] 曹云芬 . 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J]. 农村科学实 验 ,2024,(16):37-39.

[3] 通乐嘎 , 赵斌 , 乌兰图雅 , 等 . 内蒙古荒漠草原植物多样性研究进展及生态恢复措施 [J]. 农业与技术 ,2022,42(01):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