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煤矿井下智能供电系统的优化设计与可靠性分析

作者

陈敬师

铁法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兴煤矿 辽宁省铁岭市调兵山市 112700

摘要:煤矿井下环境复杂,对供电系统的要求极高。传统的供电系统存在设备老化、测试手段落后、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煤矿生产的需求。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煤矿井下智能供电系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将从优化设计和可靠性分析两个方面,对煤矿井下智能供电系统进行深入研究,以供参阅。

关键词:煤矿井下;智能供电系统;设计;可靠性

引言

随着煤矿开采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自动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对井下供电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严苛。煤矿井下环境恶劣,存在瓦斯、煤尘、水等危险因素,且供电网络分布广泛、负荷变化大。传统的井下供电系统在保护性能、监控能力和智能化程度等方面已难以满足现代煤矿安全生产的需求。智能供电系统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对井下供电设备的实时监测、智能控制和快速故障诊断,提高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减少停电事故对煤矿生产的影响。

1煤矿井下智能供电系统的架构设计

1.1智能变电站

一次设备智能化:采用智能断路器、智能变压器等一次设备。智能断路器具备在线监测功能,能够实时监测触头的磨损、温度等参数,根据预设的阈值自动报警并进行状态评估。智能变压器可对油温、绕组温度、油位等进行实时监测,通过传感器将数据传输给监控系统,实现对变压器运行状态的精准掌握。

二次设备网络化:构建网络化的二次设备系统,将继电保护装置、测控装置、计量装置等通过工业以太网连接起来。这样可以实现数据的高速共享与传输,提高保护动作的协调性和快速性。例如,当某一线路发生故障时,继电保护装置能够迅速将故障信息传递给相关的测控装置和上级变电站,同时快速切除故障线路,减少故障停电范围。

1.2智能监控系统

数据采集层:在井下供电网络的各个关键节点设置传感器,包括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全面采集供电系统的电气参数和环境参数。这些传感器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无线或有线通信方式传输给数据处理中心。

数据处理与分析层:采用高性能的数据处理服务器和智能算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进行挖掘,预测设备的故障趋势;通过模式识别算法对电气参数的异常变化进行快速诊断,判断故障类型和位置。

监控管理层:在地面监控中心建立监控管理平台,实现对井下供电系统的远程监控与管理。监控人员可以通过该平台实时查看设备的运行状态、接收故障报警信息、远程操作开关设备等,提高了供电系统的管理效率和应急响应能力。

1.3智能保护装置

自适应保护功能:智能保护装置能够根据井下供电网络的运行方式和负荷变化自动调整保护定值。例如,当某一区域增加新的大型设备导致负荷增大时,保护装置能够自动检测到负荷变化并相应地调整短路保护、过载保护的定值,确保在各种工况下都能提供可靠的保护。

故障诊断与自愈功能: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故障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实现故障的精确定位和诊断。当检测到故障时,除了及时切除故障线路外,还能够尝试进行自愈操作。例如,对于一些临时性的故障,如因瞬间过电压导致的设备跳闸,智能保护装置可以在故障排除后自动重合闸,恢复供电,减少停电时间。

2煤矿井下智能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2.1可靠性理论基础

采用马尔可夫模型对智能供电系统的可靠性进行评估。马尔可夫模型基于系统的状态转移概率来描述系统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换关系。将智能供电系统划分为正常运行、故障预警、故障发生等多个状态,通过统计分析和实验数据确定各状态之间的转移概率,进而计算系统处于不同状态的概率分布,评估系统的可靠性指标,如平均无故障时间(MTTF)、平均故障修复时间(MTTR)等。

2.2故障树分析

构建智能供电系统故障树时,以系统故障作顶事件,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保护装置故障为中间事件,再细分到具体元器件故障为底事件。如智能变电站停电顶事件,中间事件涵盖智能断路器、变压器故障等,智能断路器故障又可源于触头、操作机构故障等底事件。定性分析旨在找最小割集,其数量反映系统危险性,数量越多越危险。定量分析则计算顶事件概率及底事件重要度。若某元器件对系统停电重要度高,在设计维护中需重点关注,可采用冗余设计或定期更换等手段,以此确定薄弱环节,为提升智能供电系统可靠性筑牢基础,保障其稳定运行。

3提高煤矿井下智能供电系统可靠性的措施

3.1冗余设计

在关键设备和线路上采用冗余配置,如智能变电站的双电源进线、双套智能保护装置等。当主设备或线路发生故障时,冗余设备能够立即投入运行,保证供电系统的不间断供电。同时,在数据通信网络中采用冗余链路,防止因通信线路故障导致监控数据丢失或控制指令无法传输。

3.2设备可靠性提升

选用高质量、高可靠性的设备和元器件,对设备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和筛选。例如,在智能断路器的选型上,优先选择具有良好口碑、可靠性高的品牌产品,并对其进行全面的性能测试。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制定科学合理的设备维护计划,定期对设备进行巡检、清洁、调试和校准,及时更换老化和损坏的部件,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3.3人员培训与管理

对煤矿井下供电系统的运维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其熟悉智能供电系统的架构、原理、操作方法和维护要点。培训内容包括智能设备的调试与故障排除、监控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应用、应急处理流程等。建立完善的人员管理制度,明确运维人员的职责分工,加强对人员操作行为的规范和监督,防止因人为误操作导致供电系统故障。

结束语

综上所述,煤矿井下智能供电系统的优化设计与可靠性分析是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的重要手段。通过优化系统架构、硬件升级和软件优化等措施,可以提高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和可靠性。同时,通过故障树分析和可靠性块图分析等评估方法,可以量化评估系统的可靠性,为制定改进措施提供依据。未来,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煤矿井下智能供电系统将更加完善和可靠,为煤矿的安全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常春雷.煤矿井下供电系统的优化[J].能源与节能.2024(02):55-58

[2]温磊.基于机电一体化的煤矿井下智能运输系统设计与优化[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工程技术.2024(01):0100-0103

[3]周天向,刘道园.煤矿井下智能化运输系统的优化设计[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4(17):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