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黄金奎
乐东黎族自治县乐光学校 海南省 572529
摘要:思维导图作为可视化教学工具代表,将其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能够以知识可视化、过程可视化、细节可视化等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所以如何将小学数学教学与思维导图充分融合已成为当下小学数学教师研究和思考的重点。基于此,文章就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路径进行分析探索,以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导图;应用策略
引言:
数学相较于其他学科来说,不仅逻辑性强,且涉及到的内容众多,如公式、概念等,这些知识点能为小学生后期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应根据小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积极引入思维导图,学会借助导图创建稳定的数学知识链,既而在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阻力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数学素养[1]。
一、情境导入,焕活思维
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教师在新课导入环节可采用情境导入的方式。相较于传统的导入方式,情境导入能够通过生动、具体的语言描述或演示,创设出与数学知识相关的问题情境,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此种教学方式缓解了传统数学课堂的枯燥感,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有趣和生动。
以“周长是多少”教学为例,教师可创设如下情境:在一个充满趣味与挑战的数学小镇上,小侦探米洛接到了一个神秘的任务———帮助镇上的建筑师测量所有长方形和正方形建筑物的准确周长,以便为即将到来的节日庆典装饰彩灯,此类建筑物包括学校的操场、镇上的图书馆,还有居民区的小花园等。假如你是小侦探米洛,你在侦探事务所的办公桌上发现了一封密封的信件,里面是一张小镇的地图和一张任务清单,清单上列出了需要测量周长的建筑物,你将如何完成任务?在此情境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代入“小侦探米洛”的角色,要求学生以“测量建筑物的准确周长”为目标,回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思考周长的计算方法。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化知识结构,教师可鼓励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识[2]。
二、梳理课堂知识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而当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时,同步构建思维导图,学生的目光便会被这一动态的过程所吸引,他们会好奇思维导图将如何展开,每个知识点会以怎样的方式呈现和连接。这种好奇心驱使着学生更加专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主动跟随教师的思路去理解和掌握知识。所以,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可以一边和学生一起构建思维导图,一边帮助学生梳理课堂知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在课程开始前,教师要对即将讲解的知识内容进行充分准备,明确知识的重点、难点及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样才能在讲解过程中有条不紊地引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当正式开始讲解时,教师可以以一个核心主题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节点,随着教学的深入,将思维导图不断拓展和完善。
比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教师可以将“图形的认识”作为思维导图的核心,然后逐步展开,先介绍最基本的图形概念,边讲解边在黑板上或通过多媒体展示画出第一个分支,如“平面图形”。在介绍平面图形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他们所知道的平面图形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将这些图形名称和具体的图形实例一一列在“平面图形”分支下,如三角形、四边形、圆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图形的特征。接着,教师可以针对每一个具体的平面图形进行深入讲解,再在每个图形下引出图形的定义、特点、分类等子分支。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他们对不同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将学生的观点也融入思维导图中,进一步完善知识脉络。课程结束前,教师还可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整个思维导图,再次梳理课堂知识,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明确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三、突破重点难点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在面对复杂的数学知识体系,尤其是那些重难点内容时,利用思维导图,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准确把握重点,有效攻克难点,从而提升数学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比如,在教授“小数乘法”时,教师可以展示思维导图中关于“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积的小数点位置确定”等关键分支,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当讲解重难点内容时,教师要结合思维导图逐步展开。从一个核心概念出发,引导学生沿着思维导图的分支进行思考和探索。比如,在讲解“计算方法”分支时,教师详细说明先让学生按照整数乘法进行计算,再根据因数中的小数位数确定积的小数位数,并通过具体的数字计算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计算过程,从而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为了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教师可以利用直观教具或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教学。比如,利用方格纸,让学生通过数方格的方式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或者通过对比整数乘法和小数乘法的异同,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小数乘法的特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突破学习重难点。此外,教师可以根据思维导图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这些练习题可以涵盖不同难度层次,从基础的概念理解到复杂的实际应用,让学生在完成练习题的过程中,不断巩固和运用所学的重难点知识。
四、课后复习巩固
第一,构建知识框架,强化记忆联结。在深化学生记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思维导图法搭建数学概念网络结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虽然涉及的知识点相对基础,但是包含了诸多概念、公式及定理。这使得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出现混淆与记忆不清的现象。借助思维导图,教师能引导学生将分散的知识串联起来,帮助学生构建明确的知识结构图。
第二,促进思维发散,引导学生创新解题。作为一种促进思维发展的工具,思维导图能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其还在学生复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传统复习方法通常集中于对知识点的反复训练与死记硬背,而思维导图能引导学生以核心概念为中心,展开丰富的思维联想,以丰富解决问题的途径。
结束语
总之,教师应继续探索和创新应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更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思维导图,以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锋.浅谈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试题与研究,2022,(12):177-178.
[2]慕菊香.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06):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