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机械电子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刘志刚 李春亮
吉林工商学院 吉林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在当今时代,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与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新工科教育理念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方向。机械电子专业,作为传统工科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出既具备扎实理论功底,又拥有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机械电子专业人才,成为了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本文旨在通过对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机械电子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探析,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新工科背景;高校机械电子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新工科的理念应运而生,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前瞻性的布局,引领着高等教育向更加实用、创新的方向发展。机械电子专业,作为新工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重任,更肩负着培养未来工程技术人才的光荣使命。在新工科的背景下,高校机械电子专业的人才培养路径显得尤为重要,必须重新审视并革新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这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调整,更是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1]。
一、当前高校机械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
尽管高校机械电子专业的课程设置已经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前沿技术的广泛内容,但部分课程内容仍存在重复、零散的现象,缺乏系统化和整合性。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行业的快速发展,部分课程内容已经滞后于实际需求,难以培养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机械电子专业人才。并且,当前部分高校机械电子专业的教学方法仍然以传统的讲授式为主,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部分教师缺乏创新精神和现代教学理念,难以适应新时代的教学需求。此外,部分高校在机械电子专业人才培养上仍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
二、新工科对机械电子专业人才的新要求
新工科强调学科的交叉融合,机械电子专业人才需要具备机械设计、电子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形成跨学科的综合能力。面对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机械电子专业人才需要具备敏锐的创新意识和强大的实践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并且,新工科背景下,技术更新速度日益加快,机械电子专业人才需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专业素养,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
三、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一)课程体系优化
为了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可以将课程体系划分为多个模块,每个模块下设置相应的课程群,以满足不同专业方向和学习需求的学生。紧跟科技发展和行业需求,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引入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进展,确保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同时,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设置实验、实训、项目等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还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实施个性化教学。通过选课制度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指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方法创新
问题导向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强调通过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翻转课堂是一种颠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它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课堂上则主要用于讨论、交流和解决问题。这种方法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课堂参与度,也能让教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三)创新能力培养
要从整体上构建一个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将创新教育融入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各个环节,确保学生在学习的全过程都能接受到创新的熏陶。通过课堂教学、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质疑权威,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可以积极搭建创新平台,如科技竞赛平台等,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团队协作和项目管理能力。此外,还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包括举办创新讲座等活动,让学生与创新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了解创新的前沿动态,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
(四)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设立有吸引力的岗位、提供良好的薪酬待遇等措施,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加入。建立科学的选拔机制,确保引进的人才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包括新教师入职培训、在职教师进修培训等。培训内容应涵盖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以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健全的师德考核体系,激励教师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还应鼓励和支持教师跨学科、跨领域交流与合作,提升师资队伍的多元化和综合性。
(五)国际合作与交流
鼓励并支持教师和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如海外访学、学术会议等,使他们亲身体验不同的教育文化,从而深化对国际环境的理解和适应能力。积极参与或主导国际学术会议、研讨会等学术平台的创建与运营,这不仅为师生提供了展示研究成果、交流学术思想的舞台,也是促进国际合作、共享学术资源的重要渠道。并且,在合作交流中,注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通过举办国际文化节、语言学习交流等活动,增进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3]。
四、结束语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机械电子专业的人才培养路径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它不仅要求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上进行革新,更需要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上实现突破。然而,在未来的实践中,还将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但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创新,不断探索和实践,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符合新工科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校机械电子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参考文献
[1]孟宏君.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机械电子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12):17-19.
[2]陈志刚,王传涛,姚圣卓,等. 新工科背景下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改革与实践[J]. 装备制造技术,2023(8):114-116.
[3]曹福亮,刘英,王伊宁,等. 面向新工科的工程专业实践赋能教育路径[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3):85-91.
作者简介:刘志刚,1972年10月16日,男,吉林松原,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机械加工/机械电子。李春亮,1986年6月7日,男,吉林长春、本科,助教,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