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随文练笔的教学策略
冯美凤
江门市蓬江区荷塘镇篁湾中心小学 广东 江门市 529000
【摘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精准落实语文要求,塑造学生的核心学科素养,这是对语文教师的严格挑战。在我们落实小学语文读写并重的教学方式时,正确地指导学生积极开展随文练笔显得尤为关键。本文主要围绕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教师应立足教材文本,紧扣语文要素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联想等来激发学生随文练笔的兴趣,提高随文练笔的质量,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随文练笔;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我们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可以发现在日常教学中,大多学生习作兴趣不浓,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以及素材的积累,而且书面语言表达以及组织能力比较薄弱,缺乏真情实感。因此,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以及新课改积极倡导的“以读促写、读写联动”的教学模式,我们需要通过大量语言学习活动来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老师可以通过关注教科书的内容,紧密联系语文元素,设计新的练笔方式,寻找合适的练笔切入口等方式来激起学生对练笔的热情,从而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立足文本指导,培养语言建构能力
教材是我们最主要的教学资源,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中的安排以及设计凸显文本语言特色和符合学生年段学情,对引导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老师可以将文章里优秀的词汇语句及表达技巧向学生讲授,然后让他们根据所学去模拟这种写法来自己动手撰稿创造作品;通过从简单至复杂的方式指导他们逐渐习惯于练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塑造他们的语文建构能力和表达技能。
对于学生能否运用教材文本中的表达方法以及优美词句的运用,仿写的关键是教师能否对文本进行精确的解读。例如三年级下册《荷花》,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一共有6句话。第一句话点明了要写的事物。第二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荷叶,第四、五、六句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荷花开放的不同姿态。在写作的结构上,作者对荷花的描写运用了先整体再局部,结构清晰,并且运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还运用了一些生动的动词,例如“冒”“饱胀”“破裂”等来表现植物的特点。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对文本进行解读后,再让学生依照句式进行仿写练笔,读写结合,写法迁移,把练笔的难度降低,化难为简。
教师对文本有了清晰的解读,课堂上才能准确地把握此处仿写的要点,学生才能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体验中掌握更加全面多元的语言表达方法,增强他们个人对语言知识的表达和较为灵活的写作运用,学生有了精准的理解,才能学会运用相应的表达方式进行语言的建构。
二、引导想象联想,促进思维品质提升
我们教师在进行随文练笔的教学时,一定要严格依据教材内容来选定进行练笔的内容,小学语文学科的教材文章中经常会有一些文章作者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留下来的空白之处,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文章空白位置来锻炼小学各年级学生进行随文练笔的能力,让小学各年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来将空白的内容按照自己的想法补全。但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将其视为纯粹的写作手法,往往从考试的角度进行答题方法训练,忽略了利用留白处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的培养。因此,教师更应该要充分挖掘文章留白处的作用,引导学生往更深、更广处思考,落实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例如《坐井观天》一文,文中呈现了小鸟与青蛙的三次对话,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大小的争论,认识到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找到契机进行正面教育,让学生想象青蛙跳出水井后的情况,引导学生:青蛙跳出水井后看到了什么?它跟小鸟之间又有怎么样的对话?以此进行编写第四次对话,续写青蛙知错就改,改变以往观念的情节,从而填补了情节上的空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再例如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以“思维的火花”为主题,编排了《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三篇课文,展现了思辨与智慧。而且根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以及习作要求,习作要求是“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我们可以对《自相矛盾》这一篇课文在教学环节上增设一个小练笔。引导学生想象卖者来到闹市叫卖的场景;想象卖者和围观者对话时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想象卖者受质问“弗能应”后的表现和其他围观者的表现;甚至想象假如你是那个卖矛和盾的人,该如何把你的矛和盾卖出去?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再发挥想象的同时,发散他们的思维。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挖掘文本,引导学生想象,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三、激发学生情感,培养文化自信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节选了大量有关传统文化以及爱国情怀方面的内容,教材中的这些内容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但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忽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对传统文化以及爱国情感的挖掘不够,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刻,难以真正发挥其提升文化自信的价值,导致当前小学语文文化自信培养现状效果不佳。
其实,现行的教材中有大量的现代文,有不少关于红色文化、革命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的文章,这些文章都具有非常强的教育意义。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学生情感激荡处,及时让他们进行随文练笔,把他们当下的所感所思所悟写下来。
例如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师可以结合文本并播放《圆明园的毁灭》这一影视视频,让学生文本和视频结合的前提下,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面对世界的瑰宝就这样被毁于一旦,此时此刻的你们,想对野蛮的侵略者说些什么?又想对当时的清政府说些什么呢?”有了这样的铺垫,相信学生肯定能把当下的愤慨以及感受表达出来,在此过程中,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除了《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以外,统编教材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篇章,例如《赵州桥》《狼牙山五壮士》《小英雄雨来》《青山处处埋忠骨》等课文也适合教师大力发掘其传统文化和爱国精神,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文化自信。
四、挖掘美学元素,提升审美觉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审美教育素材,其字里行间都充满了美的元素,是思想美、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的统一。如此美的语文教材,给学生美的语文教育?我们可以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挖掘语文课堂中学生易于接受的美感,以潜移默化的语文美感教育,唤醒审美意识,用纸笔表达他们的感受,提高审美素养。
如《山行》中描写山石小路的美景,“远上寒山石径斜”“霜叶红于二月花”等,再如《匆匆》、《丁香结》、《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第六段文段等素材。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中的美育元素,通过引导,让学生进行联想,跟着文字想象画面,这时候就是练笔的契机,教师随机引导学生在此情此景中,代入作者角色,用文字把当下的感受以及思绪写下来,这便是“言”与“画”相遇的美妙之处。
综上所述,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随文练笔对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我们教师需要基于课程标准,立足教材,紧扣语文要素,深刻认识随文练笔的教学价值,深入研究随文练笔的教学策略,让“练笔”真正随文!
参考文献:
[1]杨文静.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下随文练笔的策略探究[J]. 智力, 2022, (25): 88-91.
[2]刘爱华.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随文练笔有效性的探析[A] 2022教育教学与管理重庆论坛论文集[C].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 2022: 5.
[3]黄玉红. 基于文本内容,引导随文练笔[J]. 小学教学研究, 2018, (32): 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