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蒙汉翻译中语法结构转换的认知语言学分析

作者

吴宝成

通辽市科学技术馆 内蒙古 通辽 028000

摘要:蒙汉翻译涉及两种语言体系的转换,由于蒙古语和汉语在语法结构、句法表达以及认知模式上的差异,翻译过程中常需要进行结构调整和转换。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探讨蒙汉翻译中语法结构转换的主要类型和认知机制。首先,分析蒙古语和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特点,讨论句法、形态、语序等方面的主要区别;然后,结合实例探讨翻译过程中常见的结构转换模式,如语序调整、主谓关系转换、被动与主动转换、定语结构调整等;最后,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解释语法结构转换的认知基础,包括概念映射、认知框架调整和信息焦点转换等认知机制。研究表明,蒙汉翻译中语法结构的转换不仅是语言层面的调整,更涉及认知模式的转换,翻译者需要在理解目标语和源语的认知框架基础上进行灵活调整,以实现准确、自然的翻译。未来,蒙汉翻译的研究应结合更多的认知语言学理论,进一步提升翻译的精准度和自动化水平。

关键词:蒙汉翻译;语法结构转换;认知语言学;语序调整;概念映射

引言

蒙汉翻译是中国多民族社会语言交流中的重要环节,由于蒙古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言类型,其语法结构、句法规则和表达方式存在显著差异。蒙古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是黏着语,词序较为自由,以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分析语,依赖词序和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因此,在蒙汉翻译过程中,单纯的词汇替换往往难以保证语义的准确传达,必须通过语法结构的调整,使得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认知语言学作为近年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强调语言与认知的关系,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符号系统,更是人类认知过程的体现。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两种认知模式之间的信息重构。因此,研究蒙汉翻译中的语法结构转换问题,可以借助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从概念映射、认知框架调整、信息焦点等方面分析翻译过程中语言结构的变化规律。这对于提高蒙汉翻译质量、优化机器翻译系统、提升跨语言认知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蒙古语与汉语的语法结构差异

蒙古语和汉语在语法结构上存在较大区别,主要体现在语序、句法结构、形态变化等方面。蒙古语的基本语序是SOV(主—宾—谓),即动词通常位于句末,而汉语的语序为SVO(主—谓—宾),动词居于主语之后。例如,蒙古语“Би ном уншиж байна”(直译为“我 书 读 正在”),翻译成汉语需要调整为“我正在读书”,即将动词前置。此外,蒙古语中广泛使用格助词来标明句法关系,如主格、宾格、属格等,而汉语依赖词序和虚词(如“的”“被”等)来表达句法关系,这种差异导致翻译过程中句法调整的必要性。

在复句和从句结构上,蒙古语的修饰成分一般位于被修饰成分之前,而汉语则较为灵活。例如,“Сургуулийн ном”在蒙古语中为“学校的书”,其中“Сургуулийн”(学校的)是“ном”(书)的定语,而在汉语中则需要调整语序为“学校的书”。同样,蒙古语中定语从句往往置于主句之前,而汉语中则可以出现在主句之后甚至嵌套在主句之中,这种不同导致翻译过程中需要调整句子结构,使其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逻辑。

二、蒙汉翻译中的常见语法结构转换类型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由于语法规则的不同,蒙古语到汉语的转换涉及多个方面的语法结构调整。首先是语序调整,由于蒙古语的动词位于句末,在翻译时通常需要前移,使其符合汉语的主谓宾结构。例如,蒙古语“Тэр кино үзсэн”需要翻译为“他看了电影”,即将动词“үзсэн”(看了)置于宾语“电影”之前。

其次是主谓关系的转换。在蒙古语中,有些句子主语可能被省略,或句子的主语与汉语表达习惯不一致。例如,蒙古语“Ном унших сайхан”字面意思是“读书好”,但在汉语中,需要补充主语,如“读书是一件好事”或“读书很愉快”,以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另外,被动与主动的转换也是翻译中的常见现象。蒙古语较少使用被动句,而汉语中被动句较为常见。例如,蒙古语“Би шалгалтад унасан”字面意思是“我考试中失败了”,而更符合汉语表达方式的翻译是“我被考试难倒了”或“我考试没通过”。

定语结构的调整也是蒙汉翻译中的重要环节。由于蒙古语定语一般位于中心词之前,而汉语的定语结构可以后置,如“Монголын алдартай зохиолч”可直译为“蒙古的著名作家”,但更自然的表达是“著名的蒙古作家”,即调整定语的排列顺序。

三、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语法结构转换机制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认知过程的外在体现,翻译过程中语法结构的转换实质上是认知模式的调整。首先,概念映射(Conceptual Mapping)是语法转换的关键机制。不同语言对相同概念的表达方式不同,翻译时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认知框架重新组织信息。例如,蒙古语强调事件的整体性,而汉语更倾向于事件的具体化,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思维方式进行调整。

其次,认知框架(Cognitive Frame)影响语法结构的选择。不同语言在表达事件、人物关系时,认知框架可能不同。例如,蒙古语的事件结构往往更强调动作的过程,而汉语更关注结果,因此翻译时可能需要添加结果补语或调整时态,使其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信息焦点(Information Focus)也是影响语法转换的重要因素。蒙古语和汉语在信息突出方式上有所不同,蒙古语常使用后置成分强调重要信息,而汉语则更倾向于前置强调。例如,“Монгол Улсын нийслэл Улаанбаатар”在蒙古语中的结构是“蒙古国 首都 乌兰巴托”,但汉语表达更自然的方式是“乌兰巴托是蒙古国的首都”,即调整信息焦点,使其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四、结论

蒙汉翻译中的语法结构转换不仅涉及语言规则的调整,更涉及认知模式的适应。基于认知语言学的分析,语法转换可归结为概念映射、认知框架调整和信息焦点变化等机制。概念映射涉及不同语言在表达同一概念时的结构差异,认知框架调整则要求翻译者适应目标语言的句法规则和信息组织方式,而信息焦点变化意味着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重新调整信息的呈现顺序。翻译过程中,理解蒙古语和汉语的思维方式差异,并根据目标语言的认知框架调整语法结构,是实现精准翻译的关键。此外,蒙汉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跨文化的信息再构建,需要在忠实原文的同时,符合目标语读者的认知习惯和阅读体验。未来,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和机器翻译研究,将进一步推动蒙汉翻译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提高跨语言交流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减少翻译中的误差和信息损失,使蒙汉翻译更加精准、高效、自然。

参考文献

[1]刘雪芹.民族典籍翻译中的“N对照+译注”模式探赜[J].民族翻译,2024,(06):53-63.DOI:10.13742/j.cnki.cn11-5684/h.2024.06.011.

[2]李大任.认知语言学视角下中小学英语时态教学[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24,40(03):27-29.

[3]王凯萱.汉语同素异序同义词认知语义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24.DOI:10.27757/d.cnki.gmdjs.2024.00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