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高中物理教学
赖开鹿
德化第八中学 福建泉州 362500
摘要: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为切实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与质量,教师应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借助现代化设备、软件和技术,创新教学策略和手段,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拓宽课堂教学的广度与深度,促进学生学习。基于此,本文将重点探究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物理信息化教学策略,首先分析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意义,而后探究教学路径,提出如下教学策略: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求知欲;利用信息技术,拓展教学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动态实验教学;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物理;信息技术
核心素养背景下,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高中物理教师应注重教学内容的丰富,积极引进信息技术,借助信息技术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学习资源,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善以往学生学习兴趣不足、课堂互动不足,教学趣味性不足等问题,不断优化高中物理教学。
一、信息技术于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如图片、音视频、动画、微课、智慧平台等,增强学生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学习、理解物理知识。例如,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将复杂、抽象的物理概念以更直观、动态的方式进行讲解,降低物理概念学习难度。同时,促进学生理解,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动机,使他们更加投入于物理学习。
(二)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物理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教育教学环境,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有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与形成。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智慧平台引导学生积极探究,组织一系列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增加课堂互动,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深入探究、理解并在日常生活中合理应用物理知识。除此之外,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和实验精神得到有效培养。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虚拟技术,进行模拟实验,为学生创设一个相对真实的实验环境,鼓励学生动手操作,给予每个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锻炼实验能力,培养实验精神,为今后的物理学习奠定扎实的实验基础。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求知欲
传统的物理课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明显,学习兴趣不足。针对这一问题,高中物理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借助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建多元情境,引入图片、声音、影像、文字等,化虚为实,使枯燥的物理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具体。
例如,在“电磁感应”一课教学中,为帮助学生理解这一内容,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三峡发电”相关视频新闻,引导学生关注水轮发电机,借助之前所学的物理知识,思考其中蕴含的物理原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紧接着,基于这一情境,提出课堂探究任务:“水轮发电机的运作模式是怎样的?”,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索欲,引导学生探究电磁感应相关知识,感受电磁感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
(二)利用信息技术,拓展教学资源
核心素养培育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师应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来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为此,教师应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物理教材,全面熟悉教材内容,在此基础上,有效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上的各种优质教学资源,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优质的学习资源,更好地满足学生日益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例如,在“力与运动”主题教学中,教师可借助智慧教学平台或智慧软件模拟力与运动的实验过程,以更直观、清晰的方式演示实验。同时,借助多媒体投影仪展示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动画演示,让学生深入感受、理解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为之后的物理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又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借助微课、慕课向学生直观介绍牛顿第二定律、力与向量、加速度、功与能等物理概念,丰富教学资源与教学内容。同时,通过提供多样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发展其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三)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动态模拟实验教学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对于一些学生难以理解或难以操作的物理实验,教师可开展模拟实验,突破以往实验教学的局限,为实验教学提供新的方向和途径。借助技术平台,以更简洁、直观的方式呈现复杂、难懂的物理知识,创设虚拟的物理实验环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领学生积极探究。
例如,在讲解“质点、摩擦力、匀速运动”时,对于这一内容,教师无法利用现实技术构建理想化的实验环境,为此,教师可借助智慧平台和虚拟技术构建更理想化实验环境,如创设“磁悬浮场景、真空环境”等等,为学生搭建更立体、真实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并进行验证[2]。通过这一方式,培养学生物理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促进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
(四)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针对物理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来逐个攻破,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帮助他们突破解决物理学习中的难点问题。例如,在讲解“光电效应”相关内容时,对于“光的波粒二象性”,许多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对此,教师可借助电子白板进行动态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光子的数量和位置变化,感受光的波动性。同时,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夯实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3]。
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教学趋势下,促进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与形成,教师应加快转变教学观念,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利用音视频、微课、慕课、在线课程等教学资源;利用智慧技术开展模拟实验,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郑光裕.利用信息技术提升高中物理教学效果探究[J].高考,2023,(28):99-101.
[2]叶少斌.基于信息技术背景的高中物理教学优化策略探究[J].中学理科园地,2023,19(03):77-79.
[3]张亚锋.核心素养下利用信息技术优化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12):62-64.
本文系2024年度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常规课题“乡土地理实践作业对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提升作用研究”(立项号:CXZC20243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