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耀持杵针疗法运用经验病案举隅
魏智祥 吴耀持 华志佳 吕云佳 徐致丽
1上海市普陀区长征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0333 2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上海 200233
摘要:杵针作为针灸学的重要分支,在诸多治疗方法中独树一帜,具有源于针灸学而不同于针灸学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吴耀持教授在临床应用于失眠、面瘫、眩晕、颈椎病、偏头痛、腰腿痛、耳鸣、鼻炎以及运动创伤等的康复治疗,杵针具有疗效显著,操作简便,安全无副作用,依从性强等特点。
关键词:杵针疗法;临床经验
国家级及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陆氏针灸”第四代入室弟子、上海市名中医、上海市建设功臣、上海市卫生系统“银蛇奖”获得者吴耀持教授。他以其深厚的中医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将中医药的优势广泛应用于社区,为广大居民提供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在治疗中,吴耀持教授善于外治法,运用多种中医适宜技术,如针灸、手法、杵针等,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从而达到治病强身、康复保健的目的。吴教授在上海市名中医吴耀持普陀传承工作室的教学门诊中,将杵针疗法引入其中,取得了良好疗效。杵针疗法可融按摩之优势,兼针刺之功效,是一种从外治内的疗法,通过不同的部位选择不同的针具,运用特色的阵法,作用于经络和脏腑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行气活血,从而达到治病强身健体保健的目的。将吴教授使用杵针疗法病案介绍如下:
病案一:
患者周某,男,70岁
主诉:右侧口眼歪斜1月余。
现病史: 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下逐渐出现右侧面部麻木,口眼歪斜,鼻唇沟变浅,吃饭喝东西时右侧口角流口水,外院急症科诊断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予强的松、甲钴胺治疗,为求进一步疗效,来陆氏针灸门诊就诊。现患者右侧口眼歪斜,面部麻木、无力,眼睑闭合不全,时有流涎,嗅觉、味觉正常,胃纳可,二便调,夜寐安。
四诊合参: 右侧: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口角下垂,抬眉试验(+),皱鼻试验(+),鼓腮试验(+),示齿试验(+),伸舌居中,病理征未引出。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浮滑。
病机分析: 正值初春,风寒较甚,患者年老,正气较虚,风邪趁虚而入,闭阻经络,故面部麻木,患者苔白腻,脉浮滑,是为痰湿体质,本就易阻滞气机,现风邪入络,更令气机不畅,经络不通,筋脉失养,出现眼睑闭合不全、口角下垂流涎,风邪袭于面部阳明经脉,经筋弛缓不收,致口眼歪斜。四诊合参,是为面瘫病之风寒阻络证。
诊断
中医诊断:面瘫病(风寒阻络证)
西医诊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治则
祛风散寒、疏经通络
治疗处方:
针刺:阳白透鱼腰(右侧)、太阳透下关(右侧)、地仓颊车(右侧)、合谷(双侧);
杵针:在阳白、鱼腰、下关、迎香、颊车、地仓、牵正等穴行点叩、升降、开阖、转运、分理;
治疗5次,病侯有减。
病案二
陆某,男,60岁
主诉:右手书写障碍30余年
现病史:患者从事学术工作,善于书写与绘画,30余年前因工作原因,高强度书写近月余后出现右手持笔书写颤抖,右侧手部及前臂肌肉书写出现痉挛性收缩,严重时可伴有局部酸痛不适感。遂无法完成正常书写,自觉握笔时右手五指不灵活、不协调、僵硬感,情绪紧张时,痉挛略有加重。做其他精细手部动作时亦有影响,如扭纽扣、持碗筷、梳头、洗衣等。20余年前曾行中医针灸治疗,有短暂好转,后复用右手书写后再发,至今未愈。后期被迫改左手书写,近些年右手痉挛症状较前略有加重,曾至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结合握力正常、静止时无抖动、无肌肉萎缩排除帕金森可能,予口服卡马西平、加巴喷丁等药物1月无明显改善。患者顾虑长期服用西药副作用较大,遂停用西药,来陆氏针灸门诊就诊。刻下:书写困难,动作僵硬,难以自制,晨起右手轻松舒适,活动1小时后即开始感觉僵硬、不协调,睡眠可,二便调,饮食正常,舌红苔薄,脉弦。
四诊合参
书写困难,动作僵硬,难以自制,晨起右手轻松舒适,活动1小时后即开始感觉僵硬、不协调,一般状态良好,心肺、脊柱、四肢检查均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检查(-),右手肌力、肌张力正常。既往健康,无家族史。辅助检查:头颅MRI、肌电图正常。纳可,二便调,夜寐安,舌红苔薄,脉弦。
【病机分析】患者中老年男性, 长期从事重复的书写活动,收及前臂气血不畅,筋脉失于濡养,正气较虚,风邪趁虚而入,肝气太过,化火生风而致筋膜不能约束的。
中医诊断:颤证(肝风内动)
西医诊断:书写痉挛
治则:平肝熄风
【处方】
杵针
于患者右手前臂涂抹青鹏软膏,用杵针沿手厥阴心包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进行分理操作
杵针疏通患处经络气血,操作方法更容易让患者接受,局部气血得到疏通,经筋得到梳理。
病案3
患者谢某,男,60岁
【主诉】
鼻塞、流涕、咳嗽伴乏力1月余。
【现病史】
患者长期鼻塞、流涕、咳嗽伴乏力不适,曾于外院检查鼻腔镜,诊断为鼻炎,使用多种西药通鼻滴剂,但鼻塞流涕仍有反复,胃纳可,二便调,夜寐安。
【四诊合参】
鼻塞、流涕、咳嗽伴乏力不适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浮滑。
【病机分析】
患者病程较长,属慢性疾病,由于患者脏腑虚损、卫表不固,腠理疏松,风寒乘虚而入,犯及鼻窍,邪正相搏,肺气不得通调,津液停聚,鼻窍塞,遂致鼻塞流涕及咳嗽不适。
而肺气的充实,有赖于脾气的输布,脾气虚则肺气亦虚,而气之根在肾,肾虚则摄纳无权,气不归元,阳气易于耗散,风邪得以内侵致病。患者之疾表现在肺,但其病理变化与脾肾有关。
【诊断】
中医诊断:鼻熟病(脾肾亏虚,肺气失宣)
西医诊断:慢性鼻炎
【治则】
健脾益肾,疏风通窍
处方:
杵针:在面部及颈部以及印堂、迎香、鼻通穴、翳风、风池等穴行点叩、升降、开阖、转运、分理;
杵针促进局部气血流通,从而减轻鼻塞流涕症状。
杵针疗法[1]的特点是其辨证思想与中医学理论相同,在治疗疾病时,不用药物,针具不刺入皮肤肌肉,故无破皮伤肌之苦,无交叉感染之虑,患者易于接受,老弱妇孺皆无惧怯。工具制作简单,取穴精当,以杵针特殊穴位配以原络穴、俞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郄穴等特定穴为主,天应为导,易于学习掌握。
杵针作为一种特殊的针刺法,以经络针刺医学,穴位按摩为依据,结合了针刺,按摩,刮痧的优点,且无痛,无感染,通过刺激腧穴,疏通经络,调和全身气血,从而达到治疗与预防作用。杵针的原理是基于中医经络学说。特殊穴位均位于躯干、头面,尤以任、督二脉循行所过部位为主。杵针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络之气,调节气血的运行。当气血通畅时,身体的各种不适就能得到缓解。杵针的工具主要包括七曜混元杵、五星三台杵、金刚杵、奎星笔等。这些工具形态各异,有着不同的用途。比如七曜混元杵,其结构较为复杂,适用于面积较大的穴位区域操作;而奎星笔则小巧精致,可对一些细小穴位进行精准刺激。吴教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杵针工具,并运用相应的手法进行治疗。例如,使用七曜混元杵在腰阳关八阵穴进行分理手法,或使用五星三台杵在河车路命强段和环跳穴进行升降补法等。治疗过程中,患者通常不会感受到刺痛,且无需刺入皮肤,因此更容易被患者接受。
杵针疗法是全国著名老中医李仲愚,历14代密传,60多年精深研究、推广,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治病方法[3],其学术思想源于羲黄古易,与中医学理论水乳交融[4],辨证、立法、取穴、布阵多寓有《周易》 《阴符》、理、气、象、数之意。杵针取穴精要简当,以原络、俞募、河车、八阵为主,天应为导,特殊穴位主要分布在督脉、膀胱经、任脉、四海、气街的循行区域[5]。通过点叩、升降、开阖、运转、分理等手法来刺激人体十二皮部和十二经筋,可调节经络、引导经气运行,促进气血的流通[6],从而起到疏通经络、调节神志的作用。
吴教授认为,杵针操作手法集针砭、按摩之长,承导引之术,融九宫河洛之法。杵针针尖或针柄作用于施术腧穴部位的皮肤,或者贯力于杵针针尖作用于筋肉,但针具不刺入皮肤肌肉,仅通过刺激人体十二皮部和十二经筋来调节经络、脏腑的气血。杵针针具在施术腧穴部位的皮肤上作点叩、升降、分理等手法有利于激发经气,引导经气运行,促进经络气血的流通 ;杵针的开阖手法与毫针刺法中的“ 提插手法 ”有异曲同工之妙 ;运转手法融入了九宫河洛之法,寓有天地相交、日月变化、阴阳气机的运行之意。
吴教授指出,杵针疗法在脏腑、经络学说的指导下,根据《灵枢·经脉》“盛者泻之,虚者补之”“经脉所过, 主治所及”辨证论治的原则,运用四诊诊察病情,即运用望、闻、问、切等方法全面收集病情资料,综合分析病情,进行八纲辨证和脏腑经络辨证,然后根据辨证,进行八纲辨证,依据辩证结果,结合腧穴的功能、特性,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依方施杵,以通其经络,调其气血,平衡阴阳的目的,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7]。
杵针疗法,集针砭、按摩之长,承导引之术,融九宫河洛之法。手法简易,操作简便,易于推广。杵针治疗作用全面,不针对某一具体的病症,而是通过人体的整体调节来实现的,对扭挫伤[8]等多种急、慢性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均能有效。杵针为人们带来了一种无痛且有效的治疗选择。将中医智慧与现代人们对舒适、安全治疗的需求相结合,在养生保健和疾病治疗领域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值得进一步社区推广,让更多的人受益。
参考文献
[1] 钟枢才.杵针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5.
[2] 胡幼平,李鸿,尹重,等.杵针治疗失眠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9,29(5):365-369.
[3] 刘全让 , 钟枢才 . 李仲愚主任医师杵针疗法经验 [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 1996, 19(3): 7-8
[4] 申治富, 余思奕, 胡幼平. 杵针疗法的理论及临床运用[J]. 上海针灸杂志, 2015, 34(6): 575-578.
[5] 张峻峰, 吴耀持, 孙懿君, 等. 杵针治疗腰椎术后慢性腰痛的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 2020, 39(10):1300-1303.
[6] 胡月, 蒋运兰, 李颖馨, 等. 杵针疗法治疗失眠症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J]. 四川中医, 2018, 36(11): 187-192.
[7] 徐志微, 金红露, 李彬彬, 等. 杵针疗法治疗哮喘急性期寒哮证 47 例观察[J]. 浙江中医杂志, 2020, 55(4):290-291.
[8] 孙懿君 , 吴耀持 . 杵针法要及治疗扭挫伤疾病的临床发挥[J]. 上海医药 , 2018, 39(24): 9-11.
基金项目: 上海市名中医吴耀持普陀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ptzygzs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