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桥梁施工中现场施工技术的应用
李丽颖
山东兴临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 251500
摘要:市政道路桥梁施工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技术的先进性直接影响工程质量、施工效率和资源利用水平。通过科学的现场施工技术应用,可实现施工过程的精确控制和质量保障。当前,市政道路施工中常用的技术包括道路基层施工技术、路面材料应用技术以及排水与管线施工技术;而在桥梁施工中,则涵盖基础工程施工技术、上部结构施工技术和附属设施施工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能提升工程的可靠性,还能有效应对复杂施工环境带来的挑战。本文旨在探讨市政道路桥梁施工中现场施工技术的具体应用及其优化方向。
关键词:市政道路桥梁施工;现场施工技术;应用
引言
市政道路桥梁施工是现代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城市交通网络的运行效率和公共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政工程的施工规模不断扩大,其技术复杂性和环境适应性要求也在逐步提升。现场施工技术作为施工过程中的核心内容,不仅对工程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还在优化施工工期和降低成本方面具有显著意义。
1. 市政道路桥梁施工特点与要求
1.1 工程特点
市政道路桥梁工程具有规模大、功能强、技术复杂的特点。这类工程覆盖广泛区域,需协调多项施工任务确保整体功能实现。工程需满足高通行能力,适应不同交通工具,且施工需与周边环境协调,控制噪声、粉尘和振动等对环境的影响。
1.2 技术特殊要求
施工需具备高精度、广适应性和持续创新的能力。高精度是质量基础,涉及误差控制,需先进测量设备和工艺。广适应性要求技术能在多变地质和复杂城市环境中应用,如软土地基需桩基加固,高交通区需快速施工。此外,需不断引入新材料、设备和工艺,满足节能环保、高效利用和智能化施工的需求。
2.市政道路施工中的现场施工技术应用
2.1 道路基层施工技术的应用
道路基层施工是市政工程中核心环节,直接影响路面承载力与稳定性。关键技术有石灰稳定土、水泥稳定碎石及沥青碎石等。施工中,需严格控制材料级配与含水率,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含水率需接近最佳值±1%,以保力学性能与耐久性。压实工艺至关重要,目标为不低于95%的压实度。采用重型压路机逐层碾压6~8遍,依据材料特性与试验数据确定。全面排水设计防水分渗透。为提高效率与质量,自动化摊铺与智能监测技术被广泛应用,实时控制施工参数,确保基层长期稳定与可靠。
2.2 路面材料的应用技术
路面材料的合理选择与施工技术直接关系到道路的使用寿命与服务性能。沥青路面施工中,高温性能和低温抗裂性能是选材的重要指标,常用的沥青混合料包括SMA(石料密级配沥青混凝土)和AC(普通沥青混凝土),其中SMA以其优异的抗车辙性能和耐久性广泛应用于高等级市政道路。材料的搅拌温度一般控制在160℃~180℃,铺筑温度需维持在140℃以上,以确保良好的粘结性和密实度。摊铺过程中,采用摊铺机智能化控制技术可以精确调节摊铺速度和厚度,保证路面平整度达标(一般要求≤5mm)。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中则要求混凝土强度等级达到C30及以上,同时需采取分缝设计以控制温缩裂缝。此外,为适应现代市政工程的环保要求,透水混凝土、再生沥青等绿色材料的应用逐渐增多,通过改善城市排水性能和降低施工碳排放,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2]。
2.3 排水与管线施工技术
排水系统与管线工程是市政道路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应用对道路的排水性能和整体耐久性起着关键作用。在排水施工中,重力流排水系统和压力排水系统是两种常用形式,管道选材多采用HDPE管或钢筋混凝土管,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与耐久性。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坡度(一般为0.3%~1%)进行精确放样,以确保排水流畅无阻。基槽开挖后需进行基础垫层施工,其厚度通常为10~15cm,并需达到90%的压实度以防止管道沉降。管线施工中,需根据功能要求合理安排管径、材质与布局,例如供水管一般选用内径大于200mm的球墨铸铁管,而电力管线需采用高绝缘性能的PVC或HDPE材料。此外,管道连接需采取柔性接口施工工艺,并结合闭水或闭气试验确保接口密封性能。为避免后续开挖施工对道路的破坏,施工前还需充分利用地下综合管廊或预留管线通道,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3.桥梁施工中的现场施工技术应用
3.1 基础工程施工技术
基础工程是桥梁施工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其质量直接影响桥梁的整体稳定性和安全性。常见的桥梁基础形式包括桩基础、沉井基础和扩大基础,其中桩基础因其适用性广泛、承载能力强而被广泛应用。施工过程中,需根据地质勘察报告选择合适的桩型,如摩擦桩或端承桩,以适应不同地基条件。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是基础工程中的重要方法,其施工工艺包括定位放样、钻孔成孔、钢筋笼安装和混凝土灌注等关键步骤。成孔过程中,需严格控制孔径和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规范允许值(一般为1/100)。为确保桩基质量,灌注混凝土时采用导管法进行连续浇筑,防止泥浆混入。沉井基础施工则需关注沉井下沉过程中的水平度控制和障碍清理,通过分层挖掘和均匀加载实现沉井稳步下沉。基础施工后,需进行承载力测试,如静载试验或低应变反射波法,以验证基础的施工质量与设计要求的一致性[3]。
3.2 桥梁上部结构施工技术
桥梁上部结构的施工技术直接影响桥梁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是施工过程的核心环节。常见的上部结构形式包括现浇梁、预制梁和钢结构桥梁等。现浇梁施工中,模板的刚度和稳定性至关重要,通常采用钢模板并通过对拉螺杆和支撑体系确保模板不变形;混凝土浇筑时,需控制坍落度在12cm~14cm之间,以确保其工作性能和强度。预制梁施工则依赖于预制场的精确加工与运输、吊装过程中的高效衔接。吊装施工中,需采用大吨位吊机或架桥机进行分段吊装,同时通过全站仪进行精确定位,吊装偏差不得超过±5mm。钢结构桥梁施工技术则包括焊接、铆接与高强螺栓连接,其中焊接质量尤为重要,需采用超声波探伤检查焊缝质量,确保焊缝强度满足设计要求。此外,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的上部结构施工,都需配合张拉与压浆工艺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性能,确保桥梁能够抵御动态荷载和长期使用中的疲劳损伤。
3.3 桥梁附属设施施工技术
桥梁附属设施的施工技术是桥梁工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桥梁的功能性与安全性。防撞护栏是关键附属设施之一,施工过程中需确保护栏与桥梁主体的可靠连接,一般通过预埋钢筋或锚栓进行固定。护栏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一般要求达到C40及以上,并需进行模板安装精度检测以确保线形美观性。桥面防水施工也是重要环节,常用的防水材料包括改性沥青防水涂料和高分子防水卷材,其施工工艺需严格按照涂布厚度和接缝处理要求实施,确保防水层的完整性与耐久性。桥面排水系统施工则需遵循高效排水原则,设计合理的纵坡和横坡,通常纵坡不小于0.3%,横坡为1%~2%。此外,伸缩缝安装需采用模块化设计的伸缩装置,安装过程中需严格控制标高和间隙,以适应桥梁的热胀冷缩变形要求。
结论:市政道路桥梁施工中的现场施工技术是提升工程效率、保障质量和优化资源利用的关键手段。在不断发展的城市建设中,施工技术通过科学的应用和精细化管理,为应对复杂的施工环境和高标准的工程要求提供了有力支持。从道路基层到桥梁上部结构,再到附属设施的精细化施工,各环节技术的优化和整合显著提升了工程的整体水平。同时,随着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的逐步融入,市政施工技术正向着更加高效、绿色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城市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徐梅.市政道路桥梁施工中现场施工技术及运用分析[J].科学技术创新,2024,(23):138-141.
[2]陈佳运.市政道路桥梁施工中现场施工技术的应用[J].黑龙江科学,2023,14(24):132-134.
[3]钟伟.市政道路桥梁施工中现场施工技术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3,(04):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