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集成技术在档案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王秀苹
扎赉特旗退役军人服务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 137600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档案管理系统也面临着海量数据的挑战。数据集成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数据管理方法,能够将分散的异构数据源整合到统一的平台中,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换。本文主要研究数据集成技术在档案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分析数据集成的必要性以及技术路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数据集成,可以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促进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事业单位的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关键词:数据集成;档案管理系统;异构数据;数据共享;事业单位
引言:在大数据时代,各类数据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的趋势,给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事业单位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档案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单位的运行效率和发展水平。然而,由于事业单位的业务系统较为分散,数据源也比较复杂,导致档案数据难以实现有效集成和利用。因此,引入先进的数据集成技术,建设统一规范的档案管理系统,对于提升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据集成在档案管理中的必要性
(一)促进档案数据资源的整合
事业单位的档案数据通常分布在不同的业务系统中,如人事档案、财务档案、项目档案等。这些数据源的格式、结构都不尽相同,给数据的采集、存储和利用带来很大困难。通过数据集成技术,可以将分散的异构数据进行抽取、清洗和转换,最终加载到统一的数据平台中,实现档案数据的集中管理和一体化利用。
(二)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主要依赖于人工操作,工作量大、差错率高,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引入数据集成技术后,可以通过自动化的方式实现数据采集、比对、归档等环节,减轻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数据集成还能够保证档案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为档案管理提供高质量的数据基础。
(三)支撑档案大数据的开发利用
档案数据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应用价值,是开展各类调查研究、决策分析的重要资源。通过数据集成,可以打通档案数据的壁垒,实现跨系统、跨部门的数据共享与交换,为档案大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多维度利用创造条件。例如,通过整合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档案数据,可以开展鉴史问今、资政育人等方面的工作,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提供有力支撑。
二、数据集成在档案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一)制定数据集成的总体规划
事业单位在推进档案管理系统数据集成时,需要从全局视角出发,科学制定数据集成的总体规划。一方面要明确数据集成的目标和范围,重点围绕核心档案数据开展集成工作;另一方面要统筹兼顾数据标准、数据质量、安全保密等关键要素,确保数据集成工作有序开展。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单位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数据集成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
(二)构建档案数据集成平台
档案数据集成平台是实现数据汇聚、共享、交换的重要基础设施。事业单位可以引入先进的ETL(数据抽取、转换、加载)工具,对分散在各业务系统中的档案数据进行采集和处理,并按照统一的数据标准进行清洗和映射,最终将数据加载到集成平台中。在此基础上,还要搭建数据共享交换机制,制定数据访问和使用的权限管理制度,促进档案数据在不同系统、不同部门间的高效流转。
(三)强化档案元数据管理
元数据是描述数据的数据,是实现档案数据组织、检索、利用的关键。在数据集成过程中,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档案元数据的规范化管理,参照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统一的元数据规范,对档案数据的内容、结构、语义等进行准确描述。同时,要加强元数据的同步更新和动态管理,确保元数据与档案数据的一致性。通过规范元数据,可以有效提升档案数据的可检索性和互操作性,为数据集成奠定良好基础。
(四)发挥大数据技术优势
大数据技术为档案管理系统数据集成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手段。事业单位可以引入大数据平台,对海量档案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和分析。一方面,大数据技术能够有效支撑PB级别档案数据的存储和检索;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大数据的分析挖掘能力,对档案数据进行深度加工和知识发现,提炼档案数据的内在价值。例如,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不同年代的档案进行关联分析,可以揭示历史发展规律,为当下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三、推进档案管理系统数据集成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顶层设计,明确数据集成目标
事业单位要从战略高度重视档案管理系统数据集成,将其纳入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要成立数据集成领导小组,明确牵头部门和参与部门的职责分工,强化组织保障。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数据集成的实施方案,围绕提高工作效能、促进资源整合的目标,分步骤、分阶段推进数据集成。要坚持需求导向,聚焦档案管理的痛点难点,合理确定集成范围和优先级,让数据集成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健全标准规范,夯实数据集成基础
一方面,要全面梳理档案管理业务流程,覆盖档案采集、著录、管理、利用等各个环节,研制一系列业务标准和操作规范,形成上下贯通、环环相扣的标准链条。另一方面,要聚焦档案数据标准化这一核心问题,在参考国家标准的基础上,深化细化元数据标引规则,从业务需求出发,制定内容标准、格式标准、接口标准等,为各类档案数据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依据。与此同时,标准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标准的贯彻实施,采取多种措施强化标准的执行落实。通过开展业务培训、编制操作手册等方式,指导规范档案管理人员的实际操作;通过建立督查机制、开展自查自纠等举措,及时发现和解决执行偏差,切实保障标准在档案管理系统中落地生根、发挥实效,为数据集成奠定坚实基础。
(三)强化数据治理,提升数据集成质量
数据治理是提高数据集成质量的重要抓手。事业单位要树立大数据理念,加强档案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健全数据采集、清洗、存储、共享等业务流程,明确岗位职责和管理要求。定期开展数据质量评估,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及时发现和解决数据质量问题。要加快主数据管理,围绕人员、财务等主数据开展规范化管理,强化跨系统数据的参照和映射。同时,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探索智能化、自动化的数据治理路径,切实提升数据集成效能。
(四)坚持安全并重,筑牢数据安全防线
数据安全是数据集成工作必须坚守的底线。事业单位要强化安全意识,把安全贯穿数据集成全过程。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档案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交换等环节的安全要求。严格落实信息系统等保测评,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开展重点防护。加强数据脱敏,对敏感数据进行数据掩码、数据加密,防止数据泄露。健全数据审计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置违规违法行为。同时,加大安全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升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结语:档案数据是事业单位的宝贵资源,数据集成是盘活这一资源的关键举措。通过引入数据集成技术,可以有效打通档案管理的数据孤岛,实现跨系统、跨部门的数据共享开放,促进档案管理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为领导决策、绩效评估等提供优质数据支撑。事业单位要立足自身实际,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标准规范,加强数据治理,筑牢安全防线,不断提升档案管理系统数据集成的系统性、规范性、安全性,切实把数据优势转化为管理优势和发展优势,以高水平档案管理助力事业单位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国珍.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企业档案管理中的实践运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21,(12):22-24.
[2]高味.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产品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陕西档案,2021,(01):53-54.
[3]钟敏.信息技术在企业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信息记录材料,2021,22(01):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