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研究

作者

韩淑梅

扎鲁特旗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内蒙古扎鲁特旗 029100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干旱问题日益严重,抗旱造林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变得尤为重要。本文系统分析了当前抗旱造林技术的主要方法和应用现状,重点探讨了土壤改良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关键技术措施。通过实地研究和数据分析,提出了适合不同地区特点的抗旱造林技术体系,为提高造林成活率和林木生长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抗旱造林;水土保持;节水灌溉;树种选择;林业工程

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干旱已成为制约我国林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严重影响着造林工程的实施效果。开展抗旱造林技术研究,对于提高造林成活率、降低造林成本、实现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抗旱造林关键技术措施

1. 土壤改良技术

为提升土壤保水能力,可采取多种改良措施:首先是通过添加有机质和生物炭等材料改善土壤团粒结构,经实验证实,在造林地土壤中添加5-10%的有机质能显著提高土壤持水量20-30%,不仅增强了土壤蓄水性能,还改善了土壤通气状况和微生物活性;其次,在苗木定植时适量使用水性聚合物等保水材料,这些材料能在根系周围形成持久的水分储存层,研究表明合理使用保水剂可使土壤供水周期延长2-3倍,大大减少灌溉次数;再者,在林地表面采用秸秆、落叶等有机物质覆盖或使用地膜覆盖,可有效阻隔地表水分蒸发,维持土壤湿度。这些土壤改良措施相互配合,形成了完整的水分调控体系,不仅能提高造林成活率,还能降低后期管护成本。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当地土壤特点和树种需求,选择最适宜的改良方案,并注意各项措施的施工质量和时间节点把控。

2. 节水灌溉技术

针对不同树种和地形条件,需要科学设计并建设滴灌管网系统,通过可调节的滴头将水分均匀、定时、定量地输送到树木根部,实现精准灌溉。同时,在树木根系分布区域埋设渗水管进行渗灌,这种方式能直接向根系供水,大大减少地表水分蒸发损失,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据统计可节水40-50%。此外,因地制宜修建小型集水池、截水沟等集雨设施,能够充分收集利用自然降水和地表径流,建立起完整的集蓄水体系。在工程实施时,要注意管网布置的合理性,确保供水压力满足设计要求;同时要定期检查维护设备,及时更换损坏部件,保证灌溉系统持续高效运行。这些节水灌溉措施的综合运用,不仅能显著降低造林成本,还能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和生长势。

3. 抗旱树种选择

优先选择本地乡土树种是基本原则,因为这些树种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已充分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如北方干旱地区的柠条、沙棘、油松等,它们具有较强的抗旱性和环境适应能力。同时,通过系统的实验对比和田间试验,筛选出具有突出耐旱特性的优良品种,重点考察其抗旱性能、生长速度、成活率等关键指标,建立适合本地区的抗旱树种资源库。在造林设计时,应注重复层林的营造,通过深根系树种(如杨树、榆树)与浅根系树种(如紫穗槐、胡枝子)的合理搭配,形成空间立体化的水分利用结构,既能充分利用不同土层的水分资源,又能实现树种间的互补共生。这种科学的树种选择和配置方案,不仅提高了造林成功率,还能增强林分的整体抗逆性和生态功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生态区位条件和目标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确保树种选择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4. 造林整地技术

通过深耕整地,采用机械或人工方式进行深翻和深松作业,能有效打破土壤板结层,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和通气性,为树木根系发育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在坡地造林时,修建鱼鳞坑、水平沟等集水设施尤为重要,这些设施不仅能够截留地表径流,提高降水利用率,还能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立地条件。根据地形地貌特点,因地制宜进行微地形改造,如在缓坡地带开挖梯形台地,在陡坡地带修筑水平阶段,在平地区域建造高台整地等,这些措施都能显著增加水分积累,为苗木提供稳定的水分供应。整地作业应在雨季来临前完成,整地深度要根据树种根系特点确定,一般深度在40-60厘米为宜。同时要注意整地后的土壤沉实度,确保整地质量符合造林技术要求。

二、抗旱造林技术应用要点

1. 造林季节选择

在抗旱造林工程中,科学选择造林季节直接关系到造林成效。必须深入研究当地多年的气象资料,特别是降水量、降水分布规律以及温度变化特征,以此确定最佳造林时机。一般而言,应选择在年降水量相对集中、气温适宜、土壤墒情良好的时期进行造林,如北方地区通常选择在春季融雪后或秋季降雨期进行,南方地区则可选择在雨季初期开展。同时要特别注意避开高温干旱季节造林,因为这个时期土壤水分蒸发强烈,苗木水分消耗大,极易造成成活率低下。造林前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把握造林时机,确保造林后3-5天内有降雨,为苗木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2. 种植密度控制

种植密度控制是抗旱造林成功的重要技术环节,必须根据当地降水量、土壤含水量等水分条件科学确定合理的株行距。在水分条件较差的地区,应适当扩大株行距,降低造林密度,以减少树木之间的水分竞争。例如,在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的干旱区,乔木造林的株行距可适当扩大到3米×4米或4米×4米,灌木造林则可采用2米×3米的较大株行距;而在水分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则可适当加密。合理的种植密度不仅能降低林木之间的水分竞争,还能为林木生长预留足够的生长空间,有利于根系充分发育和树冠舒展。

3. 抗旱管理措施

造林后的抗旱管理措施是确保苗木成活和生长的重要保障。首要措施是定期进行松土除草作业,通过中耕松土可以破坏土壤表层的毛细管系统,减少水分蒸发,同时及时清除杂草可以避免其与造林树种争夺水分和养分。其次要根据树木生长情况适时进行修剪,及时去除过密枝条和病虫枝,保持地上部与根系的生长平衡,减少水分无效损耗。在造林地周围建立防护林带也是重要措施,通过营造不同高度的复层防护林带,可以有效降低风速,减少蒸发,改善小气候环境。这些管理措施要贯穿整个生长季节,做到早预防、勤管理,形成科学的抗旱管护体系。特别是在干旱季节,更要加强管理力度,确保前期造林成果。通过系统的抗旱管理,能够显著提高造林树木的抗旱能力和生长质量。

4. 监测与养护

科学的监测与养护是保证抗旱造林长期效果的关键环节。要建立定期监测制度,通过土壤水分测定仪等设备定期检测不同土层的水分状况,及时掌握土壤墒情变化,为灌溉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要建立完善的养护制度,明确养护人员职责,制定详细的管护计划,包括巡查频次、灌溉标准、病虫害防治等内容,确保各项养护措施落实到位。在苗木生长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成活情况,对于因干旱等原因造成的死亡株木要及时进行补植补造,选择适宜的季节和苗木规格,确保补植成活。补植时应适当加大苗木规格,并采取相应的保水措施,提高补植成功率。通过持续的监测与养护工作,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保证造林质量,提高造林投资效益。

结语:抗旱造林技术的成功实施依赖于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需要深入理解各项技术要点的内在联系,准确把握施工要领和时机。现场管理中,灌溉系统、监测设备等基础设施的维护保养直接影响工程效果。规范的技术操作规程和质量监督体系是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在今后工作中,加强技术培训和经验交流,推动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将不断提升抗旱造林的科技含量和工程质量,为我国干旱地区的生态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参考文献:

[1]吴燕,王博.林业工程中抗旱造林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绿色科技,2024,26(13):134-137.

[2]崔振军.林业工程中抗旱造林技术相关问题及解决方法[J].新农业,2023,(23):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