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的有效应用
张艳玲
浦江县黄宅镇中心幼儿园 322200
摘要:在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幼儿园作为儿童教育的起始点,也不例外。尤其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幼儿园数学活动作为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结合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够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还能提高教学活动质量,为幼儿的数学素养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信息技术;幼儿园数学教学;有效应用
1幼儿园数学集体活动游戏化的价值
1.1增强幼儿数学学习兴趣
幼儿对周围环境充满好奇和求知欲望,幼儿时期是他们探索和感知的关键阶段。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融入趣味性的游戏环境中,能自然而然地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这种以游戏为载体的集体活动设计恰好契合幼儿的认知发展特征。游戏化的集体活动强调幼儿的主动性和参与度,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成了学习的主体,他们需要亲自操作、思考并解决问题,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内化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与传统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相对比,游戏化的数学集体活动能让幼儿在欢乐中接触并理解数学概念,从而培养浓厚的数学兴趣。当幼儿克服挑战,成功完成游戏任务时,还会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这种积极体验将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1.2拓展幼儿数学创新思维
数学是一门创造性的学科,数学活动中,培养幼儿对数学的探索热情和创新思维至关重要。将游戏化元素融入幼儿园数学集体活动,能有效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促进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形成。游戏化的数学集体活动能营造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幼儿在娱乐互动中潜移默化地获取数学知识。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会遇到各种数学难题和挑战,需要用思维去解决问题,这种自主探索过程有利于求知欲望的萌生,也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集体活动中,幼儿需倾听他人观点、表达自身想法、共同寻找解决方案,这种头脑风暴不仅能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更能激发其创新思维的火花。
2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的有效应用
2.1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数学游戏
在幼儿园数学游戏化教学中,教师应紧扣教学目标,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兴趣,设计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数学游戏,帮助幼儿初步形成数学概念。游戏设计要具有针对性,能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和差异,并确保游戏内容能够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对于大班幼儿,则可设计更多需要协同合作的数学游戏,提供组合式材料,以满足幼儿合作游戏的发展特点。此外,教师可以从幼儿喜爱的体育、民间游戏中汲取灵感,选择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的游戏素材,并加入角色扮演、竞赛等元素,使游戏更加丰富多元。例如,竞赛类的数学游戏不仅能够为幼儿搭建展示自己数学能力的平台,还能够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具有挑战性的数学谜题或问题,则需要幼儿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并解决,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教师掌握了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如视频、音频的剪辑合成技术,希沃、SMART、鸿合等电子白板的教学应用技术,简单动画的制作技术等,从而促进了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能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来丰富教学过程,让幼儿能在愉悦的氛围中更生动形象地接受所学的知识。为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互动白板软件,制作了一些便捷、实用的PPT课件并尝试整合多种教学模式,在操作环节中,创新信息技术产品的功能使用,以服务于幼儿学习,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促进了专业素养发展,提升了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教师制作大量的一次性操作材料的时间明显减少,在开展活动前,更多是思考选择哪些教学手段更为合适、设计哪些活动更为有效,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启迪幼儿的思维。虽然制作课件和开发信息技术产品在刚开始时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经验日益丰富、资源建设逐渐加强,在幼儿园里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将越来越轻松。
2.3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
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模拟数学活动的内容和变化过程可以使操作更加简单。在大班数学“寻找消失的爸爸”活动中,教师在展示几何体的环节,运用希沃软件的备课界面,点击几何图标,就可以轻松绘制标准的各种几何图形,授课时可以通过平移、旋转、翻折等操作,让幼儿观察到几何体的不同面。以此将抽象的几何体直观展示给幼儿,让他们更加清晰地理解圆柱体或长方体的概念。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相关情境,可以激发幼儿思维,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如:在大班数学活动“喜洋洋与灰太狼”中,在导入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出示喜羊羊和灰太狼,牢牢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又利用声音插入功能增添神秘感,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智斗灰太狼的兴趣。在活动重点环节,教师利用动画效果制作出了剪刀石头布,在紧张的背景音乐中幼儿与白板中的灰太狼猜拳,当猜拳的幼儿获胜时,全班幼儿都为之雀跃。当气球被分完后呈现比赛结果时,幼儿初步感知7的分合。整个活动由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比拼贯穿始终,通过代入角色开展PK,幼儿提高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轻松的游戏中完成了教学目标。在此过程中,笔者发现任何模式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交融、彼此融合,才能使活动效果更佳。因此,教师在活动中要遵循幼儿发展特点,注重强调幼儿的主体地位,保持活动目标、活动框架不变的同时,要做到动态调整。
结论
数学的游戏化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要遵循幼儿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站在幼儿的视角开展数学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想学、乐学的内在动力,让幼儿真正爱上数学,为他们未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瑾,田方.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
[2]高华景.大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学游戏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2.
[3]武志丽.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教程[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