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体育中考视角下小学生体育体能训练方法研究

作者

李巧丹

福州金山小学 福建 福州 350008

为了确保学校体育活动的有效实施与学生体质、健康和技能的教育普及,于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其中强调:“应将体育科目纳入初中和高中的学业水平考试范畴。”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关于设定与评估标准,以及逐步提升其权重,这是一种极为精确的指引性设定。近年来,伴随体育中招政策的推行以及其评分权重的提升,部分地区开始显现明显的应试体育教育倾向,同时,这也增加了家长的压力。此外,体育教师的教学导向出现偏移,偏离了教育的本质与初衷。在2022年12月,教育部联合其他十三个部门发布了一份文件——《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该文件着重规定了各地及学校在设计体育、艺术中招考试内容、形式以及评分标准时需遵循的原则,旨在消除教育中的片面应试现象,强化过程性评估的重要性,并逐步采用成绩等级制,以减轻选拔压力,更加注重对学生体育习惯和艺术品味的培育。

一.中考体育政策发展特征

1.1管理主体多元化

体育学科兼具身体锻炼与教育的双重属性,这一特性导致其管理主体呈现出多样性。学校体育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其管理和政策制定主要由国家教育部门与体育行政部门协同负责。自改革开放以来,涉及中学体育与相关考试的关键政策主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委员会时期)以及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制定。中考体育政策的制定与管理呈现出一种以教育部门为核心主导、多部门协同参与的多元治理模式。它对中学生体育教育的提升具有正面推动作用。

1.2分值比重扩大化

在1979年,上海崇明中学率先将体育纳入其升学考试体系,这一创新举措随后在多个地区被选为试点项目并启动了实验性实施。在1990年,依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体育课程被明确确立为学生毕业及升学考试的必修科目之一。依据1999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初中毕业与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体育考试在中考总分中的权重被设定为5%,而过程性评价则占据了40%至60%的分数比例。这一时期的政策强调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持续评估与培养。自2019年12月云南省教育厅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中考考试注册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起,体育成绩的分值被显著提升至100分,标志着体育在中考中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自此之后,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调整中考结构,使得体育成绩与其他主科分数平分秋色,共同构成学生综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趋势体现了教育界对体育教育的重视,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知识技能的掌握,更强调体能素质和健康意识的培养。

1.3项目选择多样化

在不同省级行政区中,中考体育测试的科目存在差异性,这些测试通常围绕两大核心板块展开:必测项目和自选项目。大部分测试项目集中于评估和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此举旨在有效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励他们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从而促进身心健康。伴随着中考体育测评体系的持续革新,其评估内容呈现出日益多元化的趋势,特别是在多数地区,技能类考核项目得到了显著的扩充。

二.小学生体能训练的现状分析

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于课程实施的教学指导原则,每堂体育课应当包含约10分钟的体能训练环节,此环节旨在通过多元化的活动设计、针对个体差异的调整选项、增强参与乐趣的游戏化元素以及跨学科的融合内容,以全面促进学生的体质发展和运动技能提升。由此不难看出,在核心素养框架下促进学生体质发展的关键性。目前,小学体育课堂中的体质训练面临若干关键挑战。

2.1未能充分遵照小学生的发展规律

小学生的肌肉骨骼系统相较于内脏系统更为成熟,对小学生的心理特性及其具体需求,教师应设计出既适应不同年龄段又贴合个体差异的体能训练计划。通过定制化训练方案,满足小学生在成长阶段对身体活动的不同需求,有效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实现全面发展。鉴于小学生的关节支撑能力尚显不足且骨骼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这一现状,教育工作者应实施适度强度的体能锻炼,以促进学生骨骼的健康成长。多数小学体育教师在规划体能提升方案时,往往未能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设定体能锻炼的目标和方法,未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及其成长特性,这使得体能训练难以贴合学生的发展需要,从而训练的实际成效大打折扣。

2.2小学体育教育一定程度被忽略

确保学生能够达到既定、具有一定强度的体能训练目标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为了确保小学生的体能训练能够取得实际效果,教育者应均衡考量训练的强度、难度等关键因素,强调体能技巧的教学至关重要。这包括教授学生如何执行正确的体能动作,指导他们掌握有效的训练策略。审视现今的体育教学实践或体能锻炼环节,不难发现教育者往往侧重于确保学生在限定时间内达到预先设定的活动强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动作标准性及技术要领传授的轻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可能逐渐丧失参与体力锻炼的积极性与热情,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或造成不利影响。

三.探讨提升小学生体育体能的训练策略

3.1速度训练的方法

小学低段学生进行速度锻炼的主要目标是学会正确的跑姿与基础性的跑步技能。训练过程可以设计为一种游戏化的体验,学生依据体育教师的指令,实施高抬腿行进、提踵行进、弓步行进等动作的训练。在进行高速度操练时可通过执行迅速十字跳跃加速跑训练、疾速俯身抬腿加速跑训练、以及常规的十字跳跃加速跑训练,旨在强化速度与爆发力。在确保高年级学生熟练掌握恰当的跑步姿态的前提下,他们能够开展一些更为复杂多变的速度变换与方向转换的训练活动。可以进行垫步高抬腿跑;小步跑加速跑;通过在路径上设置标记点来量化折返行程的长度,引导学生执行急速转向操练,这一教学策略可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实施,旨在强化学员的转向技巧与身体协调性等训练项目,强化学生的爆发力与灵活性。

3.2灵敏度与协调性的训练方法

对于小学低段学生而言,其敏捷度与协调性的培养多聚焦于基本步伐与疾速位移的训练。进行敏捷性练习时可以组织“接反命令执行”的活动,其规则是:参与者听到指令时,应立即执行与之相反的动作,强调动作的迅速性与准确性。在变换步伐训练时着重开展变换方向的训练,使学员熟练掌握左右跨步技巧,从而增强其协调性与应变力。对高年级的学生群体,为了提升其灵敏度与协调性,应选择具有较高难度的步法和技术动作进行训练。无论是变换方向的操练还是应变敏捷性的锻炼都需要提升其挑战性。在提升动作协调性的训练中,可以采用诸如单脚跨越线条跳跃、单脚交替左右跳跃以及在多维度上进行行进的练习方法。这些综合性的训练项目不仅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还能够促进其身体素质的整体发展。

3.3柔韧训练的方法

柔韧性训练通常在专项锻炼的开始与结束时各进行五分钟,这一策略在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中应用广泛,尽管具体的训练内容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略有调整。对于小学生而言,柔韧性训练的基本方法保持一致,主要侧重于动态拉伸,同时适度结合静态拉伸,以促进关节的灵活度和肌肉的延展性,从而预防运动伤害并提高整体运动表现。动态热身的关键形式包括提膝行进与提膝伸髋行进等;静态拉伸的典型方式则有上肢展臂拉伸与下肢分开坐姿拉伸等。

四.结论

小学阶段的体育体能训练对于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和适应中考要求至关重要,从小学阶段开始训练速度、灵敏度与协调性、柔韧性以及耐力训练,分层次、多样化的训练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和参与积极性。为了适应新时代教育要求与强国要求,应进一步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为小学生创造更好的体育锻炼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