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权益政策分析

作者

刘凤麟

湖北大学 430062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成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权益保护问题日益突出,影响了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和农村社会的稳定。本文旨在通过对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权益保护问题的研究,梳理国家相关政策内容,分析政策实施情况,为未来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参考。

二、政策历史

从建国到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过程,它不仅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也体现了国家对农民权益保护及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日益重视。

(一)自由流转阶段(建国初期至上世纪50 年代前期)

建国初期,为了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我国进行了土地改革,将地主阶级占有的大量土地分配给广大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1]。在这一阶段,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可以自由买卖、出租或继承土地 [2],土地流转市场相对自由开放。这种自由的土地流转机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二)禁止流转阶段(上世纪 50 年代后期至改革开放前)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深入,特别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全面推开,我国农村的土地私有制迅速转变为集体所有制。在这一制度下,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民仅享有土地的使用权而非所有权,土地流转被严格禁止。这一转变旨在通过集体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但由于忽视了农民的个人利益和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业生产效率长期徘徊不前。

(三)有限流转阶段(改革开放初期至21 世纪初)

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彻底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农民获得了长期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这一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增长 [3]。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土地流转开始逐步放开,但仅限于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之间,且需经过集体经济组织同意,流转方式相对有限[4]。

(四)规范流转阶段(21 世纪初至近几年前)

进入 21 世纪,随着农业现代化的需求日益迫切,土地流转的规范化成为必然选择。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 [5],明确了土地流转的原则、程序、方式和期限,规范了流转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保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这些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土地流转市场的健康发展,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 [6]。

(五)法制化流转阶段(近几年至今)

近年来,随着法治国家建设的深入推进,土地流转进入法制化阶段。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如《物权法》的修订、《农村土地承包法》的修订等,进一步明确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属性,强化了农民的土地权益保护 [7]。同时,国家还加大了对违法违规流转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了土地流转市场的秩序。法制化流转阶段不仅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也为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六)全面深化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流转政策进一步深化。各级政府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区的土地流转形式,如土地股份合作制、土地信托流转等创新模式不断涌现。同时,国家还加大了对农村土地流转的财政金融支持力度,推动了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快速发展。这一阶段,土地流转不仅促进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还带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政策内容

(一)基本原则

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基本原则包括:依法、自愿、有偿、规范。依法原则要求土地流转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确保流转行为的合法性;自愿原则强调土地流转必须是农民自愿选择的结果,不得强迫或变相强迫农民流转土地[8] ;有偿原则要求土地流转应给予农民合理的经济补偿;规范原则要求土地流转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和规定,确保流转过程的公平、公正和透明。

(二)土地流转的程序和要求

签订书面合同:土地流转双方应签订书面合同,明确流转期限、流转价格、流转方式、违约责任等内容,保障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

登记备案:土地流转合同应报发包方和乡(镇)人民政府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备案,以便监督和管理。

流转期限:土地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且不得超过20 年 [9]。

流转价格:土地流转价格应由流转双方协商确定,可以采取固定价格或浮动价格等方式,确保流转价格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三)具体政策内容

1. 明确土地权属

国家相关政策强调,要明确农村土地的权属问题,这是保障农民权益的基础。通过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实现承包地登记管理常态化,确保农民土地权益的清晰和稳定。农业农村厅发布的《进一步引导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的意见》要求,扎实做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后续工作[10],规范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变更、注销。

2. 建立流转市场

为了推动土地流转的规范化,国家鼓励建立土地流转市场,实现流转土地的统一管理和市场化运作。积极推进土地流转交易平台搭建,完善县、镇、村三级交易服务网络,开展土地流转信息发布、合同签订、交易鉴证等服务内容。通过市场化运作,提高土地流转的效率和公平性,保障农民权益。

3. 保障失地农民权益

土地流转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是重要问题。国家相关政策要求,要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支持。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注重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和安置工作,通过提供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等措施,帮助失地农民实现再就业或自主创业 [11]。

4. 强化监管与调解

为了维护土地流转的秩序和稳定,国家相关政策强调要加强土地流转的监管和调解工作。通过建立健全调解仲裁体系,提高调解仲裁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及时解决土地流转中的纠纷和矛盾。加强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工作 [12],建立了调解员、仲裁员队伍,提高了调解仲裁能力。

5.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土地流转需要资金的支持,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加大金融对土地流转的支持力度。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为土地流转提供便捷的贷款和融资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土地流转提供资金支持,推动土地流转资金的充实和流动。

四、存在的问题

(一)流转行为不规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部分农民法律意识淡薄或受熟人关系影响,存在流转行为不规范的问题。流转双方不遵循规定的程序进行交易,签署手续不规范、条款不完备的书面协议等。这些不规范的行为导致农民流转权益难以保障,流转积极性降低。

(二)流转规模小、时间短

由于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土地对农民具有重要意义,很多农民仍把承包地看成是“活命田”和“保险田”。因此,土地流转规模较小、时间较短,难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模式。这不仅影响了土地流转效益的发挥,也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三)流转机制不健全

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土地流转信息不对称、不通畅,缺乏统一的标准和价格形成机制。这导致农民对土地流转价格存在质疑,影响了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同时,土地流转过程中缺乏专门的金融支持和保障机制,限制了土地流转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提高。

(四)监督管理不到位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土地管理部门、乡镇和村委会对土地用途的监督管理不到位。这导致流转土地被随意改变用途,甚至存在非法侵占农用耕地的情况。这不仅损害了农民的权益,也影响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五、未来政策走向

(一)完善法律法规

继续完善土地流转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土地流转的基本原则、程序和保障措施。通过法律手段,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合法权益,推动土地流转的规范化、法制化进程。

(二)加强监管与调解

为了维护土地流转的秩序和稳定,加强土地流转的监管和调解工作。通过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和调解仲裁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土地流转中的纠纷和矛盾。同时,加强对土地流转行为的监督检查,确保流转过程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13]。

(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继续加大金融对土地流转的支持力度。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为土地流转提供便捷的贷款和融资服务。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参与土地流转项目[14],推动土地流转资金的充实和流动。

(四)推动土地流转市场化

为了提高土地流转的效率和公平性,推动土地流转市场化进程。通过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体系,实现流转土地的统一管理和市场化运作。同时,加强对土地流转市场的监管和规范,确保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五)加强农民权益保障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权益保障是重要问题。继续加强农民权益保障工作。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就业支持等措施,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六、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权益保护的具体实践

(一)土地流转市场的规范化建设

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市场的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完善县、镇、村三级交易服务网络 [15]。通过土地流转信息发布、合同签订、交易鉴证等服务,实现流转土地的统一管理和市场化运作。同时,加强对土地流转市场的监管和规范,确保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合法权益。

(二)失地农民的就业与创业扶持

注重失地农民的就业与创业扶持工作。通过提供技能培训、创业指导等措施,帮助失地农民实现再就业或自主创业。同时,加强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支持[16],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此外,还鼓励企业吸纳失地农民就业,推动失地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

(三)土地流转纠纷的调解与仲裁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纠纷的调解与仲裁机制。通过设立调解委员会和仲裁机构,及时解决土地流转中的纠纷和矛盾。同时,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在调解和仲裁过程中,注重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确保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

(四)土地流转资金的充实与流动

鼓励金融机构参与土地流转项目,为土地流转提供资金支持。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为农民提供便捷的贷款和融资服务。同时,加强对土地流转资金的监管和管理,确保资金的充实和流动。此外,还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土地流转市场,推动土地流转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17]。

七、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权益保护问题的研究,我们发现土地流转政策在保障农民权益、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流转行为不规范、流转规模小时间短、流转机制不健全等。

为了进一步完善农民权益保护机制,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加强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与普及工作,提高农民对土地流转政策的认知和理解;完善土地流转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和服务网络,推动土地流转的市场化运作;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就业与创业扶持工作,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纠纷的调解与仲裁机制,及时解决土地流转中的纠纷和矛盾;鼓励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投入土地流转市场,为土地流转提供资金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廖胜平 .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土地改革运动及经验启示 [J]. 桂海论丛 ,2021,37(03):58-64.

[2] 贾岩 . 我国农村土地确权制度的法理学分析 [J]. 法制与社会 ,2019,(09):29-30.

[3] 王琼 . 延安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调研 [J]. 农业工程技术 ,2021,41(20):4+6.

[4] 缪德刚 . 从单一产权到“三权分置”: 新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70 年沿革 [J]. 西南民族大学

学报 ( 人文社科版 ),2019,40(12):103-112.

[5] 唐红彬.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调查与思考[J]. 农民致富之友,2017,(04):18.

[6] 李晓梦 . 山东省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分析和优化思考 [J]. 中国集体经济 ,2019,(14):12-14.

[7] 杨欣, 张皓妍, 王秋兵. 农村土地流转对农民收入影响的综述研究[J]. 农业经济,2021,(12):87-

89.

[8] 张静 . 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07):65-66.

[9] 张庆军 .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政府职能 [J]. 现代农业研究 ,2021,27(03):33-34.

[10] 陶爱萍 . 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 [J]. 人民论坛 ,2019,(24):142-143.

[11] 丛旭文 , 陈立行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失地农民培训与就业机制研究 [J]. 北京联合大学学

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21(03):116-124.

[12] 蔡诗奎 . 如何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工作 [J]. 新农业 ,2022,(07):82-83.

[13] 郑古月 . 强化土地流转监管确保农民切身利益 [J]. 现代农业 ,2020,(05):92-93.

[14] 杨雪琪, 蔡洋萍.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金融支持问题探讨[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05):30-

31.

[15] 关于进一步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 [N]. 四川

日报 ,2015-03-07(006).

[16] 刘俞 . 完善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议分析 [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1,32(10):210-212.

[17] 张玉贤 . 农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J]. 中国集体经济 ,2014,(28):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