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魏晋墓葬壁画中的中原文化特征
王中雪
山东艺术学院,山东济南,250300
摘要:本文主要以西北地区的河西走廊一代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其墓葬壁画在魏晋的历史背景下的独特艺术形式,并分析其特殊的中原化特征。
关键词:魏晋;墓葬;壁画
一、传统中原文化的延续
东汉中晚期的墓葬壁画已经形成了以“神仙、人界、冥界”为主导的宇宙空间格局,在结构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程式化体系。这一时期被普遍认为是汉至隋唐以来墓葬壁画发展的黄金阶段。东汉末期在主题上弱化了仙界的神秘气息,更加趋向于生活化。笔者认为这是道教意识的不断深化以及自我意识萌芽的体现。汉末时期的画像砖墓也与魏晋南北朝墓葬壁画的形成与发展有很密切的联系。
(一)历史阶段的复杂性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发,军事政治动荡,朝代更替频繁。百姓为了避免战争频频迁移,五胡乱华、孝文帝改革等因素也都导致了各区域民族文化的融合;其次,在长期四分五裂的政治格局下,各区域民族文化也参差不齐,呈多元局势发展。这使得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学研究难点重重。在壁画的考古研究上,早在20世纪初期便开始有少量壁画墓的发现,20世纪50年代辽阳三道壕窑业二厂1和2号墓、辽阳上王家村墓、甘肃酒泉下河清一号墓的发掘,更是引发了学术领域对画像墓葬研究的高度重视然而由于历史枝节的错综复杂,早期的研究多以宏观视角出发,概括归纳石雕手法及造型纹样、颜色构成。随着陈寅恪、唐长孺等历史学家对魏晋南北朝史学研究的进一步推进展开,此时期的文学艺术才逐渐延展到了更宽广的社会历史情景中去。近代墓葬壁画的研究在史学研究基础上逐渐回笼脉络,致力于在多个案例中进行深入发掘,探索时代背景下的哲学观念与美学思想。
(二)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河西位于中国西北部,祁连山和巴丹吉林沙漠环绕周围,地域偏远,地理环境复杂,因此受中原朝代频繁更替的影响较少,可以算是“偏安一隅”。郑岩曾叙述“河西墓葬的随葬品不乏金银等贵重物品,且值得注意的是在墓葬的茔域内,并没有守卫和防护性质的附属建筑,沙砾堆起的院墙也极为低矮,不具备防御功能。可见民生和谐良好,不存在墓葬被盗的威胁。”
中国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在《桃花源记旁征》一文中提出了对《桃花源记》位置原型的设想,他认为,桃花源应当位于设有坞堡的西北地区,而并不是山清水秀的江南。陈先生称西晋末年戎狄盗贼并起,“其不能远离本土迁至他乡者,则大抵纠合宗族乡党,屯聚堡坞,据险自守,以避戎狄寇盗之难”。又说,“所可注意者,即地之以坞名者,其较早时期以在西北区域为多”。坞堡是民间用以抵抗外族入侵的一种建筑物,在河西墓葬壁画上也多有体现。例如河西走廊高台骆驼城南发现的坞堡射鸟图画像砖,画面主要以写实的手法勾勒上下两层的坞堡,与右方射鸟人形成对比,凸显坞堡的气派豪迈。可以看出坞堡应当是河西地区比较常见建筑形式。
对于桃花源的原型,在学术界的争论远远没有结束,类似陶渊明叙述特征的地理位置也绝不见得只有河西一处,但依据现有的历史资料,我们也确实能够了解到,依据自然地理优势的河西地区仍在居安思危,在百姓安居乐业,物资富庶的状态下,仍然充斥着对外界社会动荡的担忧、对战乱频繁的恐慌与厌恶。
(三)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河西地区的人民与中原地区有着较强的历史衔接性。从西汉开始,中央政府就大量向河西地区移民,汉代迁入河西屯垦的人口估计在数十万以上。西晋末年中原百姓纷纷避难,关中秦、雍地区人民除少部分南流巴蜀、荆州,大部分徙迁河西走廊,当地出现了为流民设置的郡县。中原人口的大规模迁徙既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也引入了当地的墓葬传统,其广泛流行的墓葬壁画基本保留了东汉末年的形式特点。因此,对于河西魏晋时期的壁画研究,还是要追溯到汉末中原这一考察对象上来。
中原墓葬壁画艺术的历史在两汉与南北朝之间有一个大的“断裂带”。从黄巾起义后,以画像石、画像砖和彩绘壁画装饰墓室、祠堂的风习在中原地区销声匿迹。北魏统一北方后,大量河西地区的人口又被迁入中原。他们重新带回了过去的的墓葬文化与画像技术,将焕发着新生色彩的墓葬艺术转交到中原人民的手中。而在实质上,这仍然是传统中原文化的延续。
二、独特的地域与时代特征
魏晋时期的河西墓葬壁画在保留原有的中原特色外,也展现了自己独特的时代地域特征。首先体现在内容题材及所表现的世界观上,与中原墓葬壁画略有不同,河西在反映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题材的描绘比重增多,如农耕、畜牧、狩猎、采桑、烹饪、居住、饮食、娱乐等各种生活场景,而描绘宴乐歌舞、车马出行等阶级礼仪类的图像减少,体现河西人民远离政治中心,乐享于融洽美好的田园生活之中。同时,这些生产劳动图像也融入了边境少数民族的浓厚地域特点。具体体现在异域风情的民族服饰、高强围绕的坞堡以及符合地理气候特征的穹庐等新元素上。
另外,经史人物图像在河西地区的墓葬中出现较少,主要集中在1987年佛爷庙湾发掘的5座西晋壁画中,有李广射虎、伯牙抚琴、子期听琴等人物形象,以及酒泉丁家闸十六国5号墓的汤王纵鸟图像。而关于奇珍异兽与升天内容的图像主要集中在1991~1992年发掘的佛爷庙湾1号晋墓。题材上仍多出现羽人、四神瑞兽、东王公、西王母等图像,体现的仍是汉末时期的主流升仙思想。
综合来看,河西墓葬壁画在题材内容上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性。一方面沿袭着汉末时期“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另一方面又更加突出强调了人情化色彩与烟火气息,是河西人民对于基础生活的美好期盼,对和平安定的欣欣向往。
从西域传来的佛教也对河西的墓葬壁画有所影响。佛爷庙湾西晋壁画墓中出土了若干具有佛教象征意义的莲花与白象的画像砖,证明了佛教艺术在该地区已被认可和接受。然而对于艺术形式与功能的对应关系上,佛爷庙湾西晋壁画墓报告进一步指出,佛爷庙湾出现的白象画像砖被安排在中国传统神灵异兽的并列位置,“这种排列方式表明其原本特有的文化涵义已被瑞化为‘瑞兽’了,莲花则被用来装饰藻井。显然,莲花在画像砖中的装饰功能远远超过其特有的宗教意义。”这表明在宗教习俗上,魏晋时期的河西地区仍然尊崇着以汉代仙界为主导的宇宙观,而将佛教元素视为丰富自身内容体系的新形式。
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可以得知,东汉时期佛教文化便已经在中国部分地区有所萌芽。体现在墓葬装饰上,如东汉中晚期乐山麻浩崖墓后室门上方,右手施无畏印的佛坐像、北魏平城时期大同智家堡北砂场出土的北魏石棺床左右两侧的佛教护法神等。每个地区的发展进程有所不同,因此在探究佛教的引入对传统宗教信仰的影响时也不能够一概而论。整体而言,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并不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有一定的依赖性。
三、结语
魏晋时期的河西墓葬壁画在传承了中原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承载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色,这是多种时代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源不断地更新和创造,是凝聚着先人智慧与汗水的伟大“方法论”!
参考文献
[1]郑岩.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2]王江鹏.魏晋南北朝墓葬人物图像与艺术转型[D].西安美术学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