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创新意识的方法探究

作者

王洋洋

滨海县坎北初级中学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探究培养学生“问题解决”创新意识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通过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学会如何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此外,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这种方法还能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推动数学教育的改革。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生;“问题解决”;创新意识

引言:创新意识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而数学教学作为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环节,必须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要探究有效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敢于面对复杂问题,勇于探索新思路,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此外,这种方法探究有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数学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能不断反思和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

一、初中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现状

(一)理解能力不足

初中生在数学问题解决中,理解能力不足是一个显著的问题。他们往往难以准确把握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容易忽略重要的细节,导致解题方向出现偏差。对于数学概念和定理,很多学生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掌握其本质和应用条件,这使得他们在解题时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阅读复杂题目时,学生常常因为无法正确理解题意而感到困惑,进而影响解题效率。此外,对数学符号和术语的模糊认识也是理解能力不足的表现之一,容易导致混淆和错误。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往往难以有效整合已知信息,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这使得他们在面对问题时感到无从下手。理解能力不足还体现在对问题背后数学原理的把握不透彻,难以将知识融会贯通,同时,学生在遇到新题型或复杂问题时,缺乏足够的应变能力和理解力,容易感到焦虑。

(二)逻辑思维欠缺

在分析问题时,缺乏系统的思考方法,难以将复杂问题分解为简单部分,从而影响解题效率。此外,学生在推理过程中,常常出现逻辑不连贯的情况,跳跃性思维使得解题过程缺乏严谨性。他们在使用数学公式和定理时,有时会忽略适用条件,导致错误应用。同时,面对多个条件时,初中生往往无法有效整合,不能形成清晰的解题策略。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容易受到无关信息的干扰,难以保持思维的专注和深入。此外,他们在证明题中,常常因为逻辑推理不严密,导致证明过程存在漏洞,甚至无法完成证明。

(三)创新意识薄弱

随着时代的发展,初中生在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上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其中创新意识薄弱尤为明显。在快速变化的信息时代,学生面对数学问题时,往往过于依赖传统的解题方法和教师的指导,缺乏独立思考和探索新方法的勇气。这种依赖性导致他们在遇到复杂或新颖的数学问题时,无法灵活运用知识,更难以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此外,现代教育环境中,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往往注重答案的正确性而忽视了思维的过程和创新的重要性。他们更倾向于通过机械记忆和重复练习来提高成绩,而非通过深入理解和创新思考来解决问题。这种应试教育的倾向,进一步削弱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越来越依赖电子设备和网络资源,减少了动手计算和独立思考的机会,这也影响了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创新意识的策略

(一)设置情境,引发兴趣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创新意识的关键在于巧妙设置情境,有效引发学生兴趣。教师应设计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探究。通过情境的创设,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从而增强学习的内在动力。

在学习“圆锥的侧面积”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境,引发学生兴趣,进而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创新意识。例如,可以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如制作圆锥形冰淇淋筒或圣诞帽,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所需的材料面积。这样的情境设置既贴近生活,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自主发现圆锥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尝试不同的解题思路,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如“如何用最少的材料制作最大的圆锥?”“不同形状的圆锥,侧面积有何不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勇于创新。

(二)启发思维,激发潜能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是培养“问题解决”创新意识的关键。教师应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这些问题可以涉及数学概念的拓展、定理的变式应用等,旨在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他们在思考中发现问题的新内涵。激发学生潜能,还需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提供必要的指导而非直接给出答案。通过设置探究性任务,让学生在动手实践、查阅资料、小组讨论中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创新氛围对于激发学生潜能同样重要。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想法,鼓励他们大胆提出假设,勇于尝试新的解题方法。

(三)鼓励尝试,勇于突破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创新意识的关键在于鼓励尝试和勇于突破。教师应营造一个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不怕犯错。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同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质疑现有知识,勇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此外,合作学习也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可以相互启发,共同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

以“一元二次方程”学习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如探索多种解法,鼓励学生不拘泥于标准答案,大胆尝试新的解题路径。通过设置难度递增的题目,激发学生挑战自我的欲望,让他们在解决问题中体验突破的喜悦。

综上所述,通过启发思维、设置情境、鼓励尝试等策略,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升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同时,营造一个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敢于质疑、勇于突破,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此外,合作学习也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共同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李廷玺. 基于问题解决的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策略研究 [J]. 名师在线, 2025, 11 (06): 46-48.

[2]陈晓艳.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探究 [J]. 求知导刊, 2025, (04): 5-7.

[3]王彪. 初中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J]. 数理天地(初中版), 2025, (03): 157-159.

[4]何军军.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创新意识的方法 [J]. 试题与研究, 2023, (35): 17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