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形成具有四川特色和优势的新质生产力”
夏春艳
四川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 成都市 610084
摘要:
新质生产力的其发展受到技术革命、生产要素创新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的推动。四川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表现出色,发明专利授权等指标显著增长,但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的对接存在不足。人才资源虽丰富,但分布不均衡,高端人才稀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县域经济实力相对较弱。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议均衡配置产业集群,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鼓励人才分流,以及推动产业与教育协同发展,以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人才发展;区域经济;四川
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具有强大发展动能,能够引领创造新的社会生产时代。基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对新质生产力的解读,我们从科技创新、人才聚集、区域经济三个维度对四川地区的科研现状和产业基础进行介绍。
2023年,四川省新增发明专利授权3.33万件、同比增长30.96%;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3.99万件、同比增长28.74%;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78件、同比增长33.99%;新增作品著作权登记29.64万;新增注册商标16.32万;评选66个四川专利奖专利项目。新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试点城市2个、示范试点县9个、示范优势企业130家,新培育高价值专利育成中心5个、省知识产权强企31家[ 去年我省新增发明专利授权3.33万件 同比增长30.96%- 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 (sc.gov.cn)]。现有的发明专利,以高校的理论研究为主,较少参考地区产业的规划,或者和地区产业的规划并不挂钩。
科技的创新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四川全省普通、职业本专科共有在校生192.08万人,其中,普通本科在校生104.15万人;职业本科在校生0.56万人;高职(专科)在校生87.37万人。全省共招收研究生5.07万人,其中,招收博士生0.49万人,硕士生4.58万人。在学研究生14.64万人,其中,在学博士生1.93万人,在学硕士生12.71万人。2021年,全省拥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8所,研究生学位授权点934个,拥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562个,其中国家级平台71个、省部级491个[ 四川奋力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_腾讯新闻 (qq.com)]。四川地区的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主要聚焦在成都地区。
以经济发展看在四川的县域版图。2023年,全省183个县(市、区)中,经济总量过百亿元的有128个,占比达69.9%,较上年增加3个(北川县、德昌县、宁南县)。其中,经济总量超500亿元的33个,较上年增加5个(新津区、都江堰市、崇州市、游仙区、三台县);经济总量超1000亿的11个,与去年持平。经济恢复稳定向好。183个县(市、区)GDP增速均实现增长,其中,108个县(市、区)的增速高于全省,雅江县、乡城县、五通桥区、简阳市、古蔺县实现两位数增长。工业强,则县域强。以甘孜州雅江县为例,立足水电资源优势,雅江县大力发展清洁能源,2023年雅江县GDP增速达19.5%,居全省县域第一;工业增加值增速达39%,居全省县域第三。四川经济发展的短板表现为县域经济发展仍不平衡,第二产业和工业增加值占比低、下降大,产业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数据显示,2023年,四川128个县(市)GDP平均值为203.8亿元,仅为江苏省的16%;尚有50个县(市)GDP不到100亿元、31个县(市)不到50亿元[ 《2024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报告》(一):全省近七成县市经济总量过百亿元_四川在线 (scol.com.cn)]。
从以上数据看,四川地区的创新发展在西部城市占有绝对优势,但是其科技成果对产业的促进关联较弱、高端人才缺失、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较明显,县域经济实力和东部城市对比,存在差距。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存在的问题
创新成果转化问题,四川地区尽管拥有众多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科技成果,但其创新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转化为支撑地方高质量发展的实际力量。目前主要依靠科技人员主动联系企业或通过专利网站接洽,缺乏系统化和市场化的转化途径;同时缺少有效的技术评价体系及市场化评估方式,导致专利转化价格通常不高,影响科研人员的转化积极性。科研人员精力有限,进一步限制了成果转化的效率和质量。其次四川省内的大院大所众多,但由于条块分割和军民分割等问题,其科研积淀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匹配差距。成果供给与产业需求脱节,尽管区域内科技存量丰富,但这些科技成果并不完全定向供给到产业,导致科研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再是:中试平台建设不足,技术熟化、工序标准化等中试环节的建设不足,导致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距离过长。
人才发展不均衡问题,优秀人才倾向于流向经济更发达、职业机会更多的地区,这加剧了人才在不同地区之间的不均衡分布。在高端人才领域,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区域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江苏等地,这些地区的高端人才数量远超其他省份。四川高端人才匮乏:尽管四川在某些领域拥有一定数量的高端人才,但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尤其是能够攻关核心技术的高精尖人才极为稀缺。在社会中坚力量的人才区域看,成都地区存在人才过剩,而另一些地区则面临人才短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以某网约车平台的人才统计(2021年)为例,成都从事网约车司机的受教育程度上,大专及以上占比过半,占51.9%,高于全量人数51%。此外,高中(中专)占比47.8%;大学本科占比18.1%;硕士占比8.5%,近几年从事网约车的人群中,其中大学本科和硕士的比例仍在上升[ 滴滴:青年司机平均年龄30.7岁,85后占比46% - 电商报]。这也造成了人才发展和产业规划的培育以及和区域经济不均衡。
四川地区的经济发展结构与东部发达省份相比,四川县(市)规上工业企业的数量偏小、规模偏小。四川大部分县域主导产业不够集中明晰、特色不鲜明、产业集群规模不大、品牌影响力不强。四川县域工业仍带有明显的资源加工特征,传统工业占比大,现代新兴工业发展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短板表现为县域经济发展仍不平衡,第二产业和工业增加值占比低、下降大,产业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科技创新形成特色新质生产力的意见建议
一、四川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均衡,组织优势地区和劣势地区的产业相结合,根据位置地理,均衡配置产业集群和上下游,各地在产业基础上进行科技成果对接和转化。以当地的产业规划为指导,搭建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对高校、院所体系的科技成果做到按产业层次、地区产业分布的方式进行分流;为四川的县域搭建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实现区域发布科技成果需求,科技成果应用和转让的展示平台,由知识产权技术经纪人引导和匹配相关的科技成果和应用场景和应用需要。
二、四川地区成都周边县域和其他区城市,鼓励高等技术人员分流到周边地区,对于在成都市场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人才,吸引其到成都周边的地区,通过其他地区和成都的人才交换和人才安置等政策,解决人才的流通和均衡问题。
三、统筹四川的产业和教育,产业与教育的协同发展。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职业院校与产业链“链主”深度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教育更加贴近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使职业院校能够及时了解产业发展动态和人才需求变化,从而快速响应市场变化,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和链主企业企合作,共享教育资源和产业资源,如企业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参与企业技术研发等,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