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探讨
王静
海南师范大学 海南 海口 571158
摘要:目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步由边缘化走向中心化,成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课程内容单一,教学方式传统,评价机制落后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学生思维素质的培养。因此,探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策略,既是对现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也是对新时期教育目标的回应。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改革评价方法,能给学生带来更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促进学生的思维素质全面提高。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策略
引言
思维品质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个性特点,因此,培养思维素质是智力开发的突破口。心理健康活动课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是,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上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如教学设计中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学实施中缺乏对学生思维品质的促进手段,教学评价中忽略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变化。通过优化教学设计,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培养思维品质的作用;完善教学实施,保证学生思维素质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将学生的思维质量变化评价纳入教学评估中。
1思维品质的定义与特点
思维品质作为个体智力结构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指个体在思维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等特征的总和。这些特征不仅影响着个体的认知过程,还深刻作用于其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上,思维品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也是其未来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所在。
具体而言,思维品质的稳定性体现在学生能够持续、专注地思考问题上,不易受外界干扰。在一项针对中学生注意力分散现象的研究中,发现经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干预,实验组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平均提高了20%,这直接促进了他们思维稳定性的提升。灵活性则是指学生能够根据情境变化灵活调整思维策略,如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例如,在某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头脑风暴”法解决校园环保问题,学生们提出了近30种创意方案,充分展现了思维的灵活性。
深刻性要求学生能够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成深刻的理解和见解。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通过引入“深度阅读”和“批判性思维训练”,学生学会了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挖掘隐藏的信息和联系。一项针对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调查显示,经过一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分平均提高了15分,显示出思维深刻性的显著提升。批判性则体现在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不盲目接受他人观点,敢于质疑和反思。这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和自主的学习态度。
创新性是思维品质的最高境界,它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提出新颖的观点和方法。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通过“创意写作”“创新设计”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思维品质培养的策略
2.1融入批判性思维教育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融入批判性思维教育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它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对信息进行理性分析和评估,不盲目接受外界观点。
例如,在某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通过引入“苏格拉底式对话”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质疑,对课本中的观点进行批判性分析。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该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平均提高了20%,同时,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明显增强。这一案例充分证明了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融入批判性思维教育的有效性。
2.2运用案例教学法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对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具有显著效果。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具体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和总结,从而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等思维品质。
例如,在某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教师选取了一个关于青少年面对网络欺凌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学生们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如何识别网络欺凌的行为,还学会了如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3推广问题导向学习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推广问题导向学习,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问题导向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例如,以某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为例,该课程引入了问题导向学习模式,围绕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活动。如,在一次关于情绪管理的课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面对压力时的情绪反应,然后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如“如何有效缓解压力?”“情绪失控时应该如何自我调节?”等。随后,学生分组讨论,通过查阅资料、分享经验等方式,共同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还培养了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2.4提升创新思维训练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提升创新思维训练是思维品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思维不仅关乎学生的个人发展,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根据近年来的教育研究表明,通过特定的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显著提升。
例如,在某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引入了“设计思维”的训练方法,引导学生从用户的角度出发,通过团队合作,设计并解决实际问题。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该课程的学生在创新思维测试中的平均得分提高了20%,其中,80%的学生表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2.5注重过程评价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注重过程评价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关键一环。传统评价方式往往侧重于结果,即学生的最终成绩或表现,而过程评价则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步和努力。这种评价方式能够更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思维品质的培养。
例如,以某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为例,该课程引入了过程评价体系,通过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质量、作业完成情况等多个维度,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该班级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思维素质是一个人的智力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良好的思维素质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之主要目的,从来都不在于特定的知识,而是在于独立思考与判断。”这个观点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系统中思维品质训练的核心。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培养人全面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对提高人的思维素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琼。关于提升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策略[A]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教育与创新融合》研讨会论文集(四)[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2023:5.
[2]田小燕.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有效性研究[J].智力,2023,(14):155-158.
[3]李传绪.关于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格化体系的思考[J].新课程,2022,(42):230-231.
[4]孔彦平.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策略[J].智力,2022,(23):179-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