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体育趣味田径教学策略探析

作者

陈绍剑

闽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摘要:本研究聚焦小学体育趣味田径教学,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案例分析等方法,剖析当前小学田径教学现状,挖掘存在的问题。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评价优化以及场地器材改良等多个维度探索趣味田径教学策略,旨在激发小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兴趣,提升其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小学体育田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小学体育;趣味田径;教学策略;身心发展

一、引言

田径运动作为体育的基础大项,对于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然而,传统小学田径教学往往注重竞技性与规范性,教学内容枯燥、方法单一,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趣味田径教学则强调以趣味性为核心,将田径项目与游戏、竞赛等元素融合,契合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天性,能够有效扭转这一局面,让学生在欢乐中感受田径运动的魅力,实现体育教育目标。

二、小学田径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内容方面

目前小学田径教学内容多围绕跑、跳、投等基本技能展开,且教学模式刻板,按照竞技标准进行动作分解教学,忽视了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兴趣偏好。例如,在短跑教学中,反复强调起跑姿势、摆臂频率等技术细节,学生机械重复练习,难以体会到运动乐趣,久而久之容易产生厌倦情绪。

(二)教学方法层面

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以示范、讲解、模仿练习为主,课堂缺乏互动性与创新性。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自主探索空间有限,难以激发内在学习动力。在跳远教学时,教师单纯示范标准动作后让学生依次练习,没有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调整教学,导致部分学生因掌握困难而失去信心。

三、趣味田径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小学生处于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时期,思维开始从直观形象向抽象逻辑发展,但仍需借助具体事物支持。趣味田径教学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运用色彩鲜艳的器材,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运动知识与技能。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该理论指出,人有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等需求。趣味田径教学营造的轻松愉快氛围、小组合作竞赛形式,满足了学生归属与爱的需求,当学生在趣味活动中取得进步、获得认可,又进一步满足尊重需求,激发他们追求更高层次自我实现需求,即提升运动能力与素养。

(三)游戏化学习理论

游戏具有自愿性、趣味性、竞争性等特征,将田径教学游戏化,把运动技能融入游戏规则,学生在玩中学,能有效降低学习焦虑,提高学习专注度与持久性,让学生在无意识中掌握知识技能,提升身体素质。

四、趣味田径教学策略

(一)趣味化教学内容设计

1. 主题情境创设:依据小学生对动漫、童话等元素的熟悉度与喜爱之情,精心设计田径教学主题。以“超级飞侠接力赛”为例,将接力跑项目巧妙融入动画情境之中,让学生扮演心仪的角色,在趣味盎然的故事背景下完成跑步任务,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再如“森林运动会”主题,其涵盖短跑、跳远、投掷等多项比赛,使学生仿若置身于童话森林的情境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与运动兴趣,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2.项目融合改编:突破传统田径项目的固有界限,通过融合创新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例如,将短跑与跳绳有机结合,设计“跳绳冲刺赛”,要求学生先完成一定数量的跳绳,而后迅速冲刺跑向终点,以此锻炼学生的协调性与速度。又如,把跳远与障碍穿越相结合,设置“冒险跳远”项目,学生需跳过沙坑后穿越低障碍方可到达终点,这种融合方式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综合运动能力,使教学内容更具新颖性与多样性,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多样化教学方法运用

1.小组竞赛法:采用小组竞赛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合理分组,并定期组织小组间的田径竞赛活动,如小组接力挑战赛、团队拔河比赛等。此类竞赛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团队荣誉感,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还能在竞争氛围中强化学生的运动技能。以4×100米接力为例,小组内成员为了争取团队的胜利,会主动积极地练习交接棒技巧,并努力提升个人速度,从而为课堂注入活力,提高教学质量。

2.游戏教学法:创编丰富多样的田径游戏,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实效性。例如“追逐脚印”游戏,教师提前在场地布置不同的脚印图案,学生通过模拟动物脚印跳跃前行的方式练习立定跳远。再如“投准大作战”,教师设置多个目标区域,学生投掷沙包,根据投中区域得分,以此提升学生的投掷准确性。通过这些游戏,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运动技能,提高学习效果。

3.多媒体辅助法:充分利用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田径运动的精彩瞬间以及动作分解演示。例如,播放奥运会田径比赛的夺冠视频,能够激发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向往之情;通过慢动作回放讲解跨栏动作,能够突破传统示范的局限,使学生更加直观、深入地理解动作要领,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提升。

(三)多元化教学评价构建

1.过程性评价:高度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包括参与度、进步情况以及团队协作等方面。通过设立课堂表现记录表,详细记录学生每次课的积极行为与技能提升点。例如,当某学生从不敢尝试跳高到能够成功跳过一定高度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让学生清晰地看到自身的成长轨迹,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与成就感。

2.个性化评价: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依据学生的不同起点进行评价。对于身体素质较弱但学习态度认真、努力练习的学生,重点评价其努力程度与态度转变;而对于运动天赋较高的学生,则侧重于评价其技能创新与突破。例如,鼓励运动天赋高的学生尝试新的跳远腾空姿势,挖掘其潜力,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与自身相适配的评价,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自我评价与互评: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自我评价与互评活动。例如,在课后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表现,对自己的努力程度、技能掌握情况以及情绪体验等进行评价;同时,组织小组内成员互相评价竞赛中的合作情况、各自的优势与不足。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社交能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四)优化场地器材保障

1.场地改良:学校可对田径场地进行创意彩绘,将跑道绘制成彩虹跑道、卡通图案跑道,将沙坑周边装饰成沙滩风格等,以此营造充满趣味的教学环境。此外,还可充分利用校园空地,设置小型趣味田径乐园,如搭建简易攀爬架、平衡木等,并与跑跳投项目相结合,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运动空间,为趣味田径教学提供良好的场地条件。

2.器材创新:通过自制或购置趣味田径器材,为教学增添活力。例如,采用彩色软式标枪、海绵实心球等器材,既能降低运动过程中的危险系数,又能增加视觉吸引力,激发学生的使用兴趣。同时,设计可调节高度的跨栏架、多功能投掷架等器材,以适应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教学需求,为趣味田径教学提供有力的硬件支撑,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结论

小学体育趣味田径教学通过趣味化内容、多样化方法、多元化评价及优化场地器材等策略,有效解决传统田径教学困境,贴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助力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收获健康与快乐。广大小学体育教师应积极探索实践,不断完善趣味田径教学体系,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体育力量,推动小学体育教育迈向新征程。在后续研究中,可深入探究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趣味田径教学的适应性调整,持续拓展体育教育的实践边界。

参考文献

[1]葛超.趣味田径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实践[J].学苑教育,2024,(33):94-96.

[2]王仲康.少儿趣味田径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的价值挖掘与策略建议[J].田径,2024,(10):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