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施工现场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作者

穆超明

湖北长和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430000

摘要:建筑施工现场质量控制体系是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本文深入分析了建筑施工现场质量控制体系的现状与问题,探讨了构建与完善该体系的策略。从质量控制体系的组织架构、制度建设、技术手段以及人员管理等方面展开研究,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措施。通过强化质量意识、完善制度流程、加强技术应用和提升人员素质,构建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体系,为建筑工程质量提供坚实保障,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建筑施工;质量控制体系;构建;完善

引言

在建筑行业蓬勃发展的当下,建筑工程质量关乎社会民生与城市形象。施工现场作为建筑生产的前沿阵地,其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至关重要。一个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能够有效预防质量缺陷,提升工程品质,保障施工安全,同时也能提高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深入研究建筑施工现场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建筑施工现场质量控制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一)质量意识不足与管理理念滞后

在建筑施工现场,质量意识的薄弱是制约质量控制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因素。部分施工人员对质量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仅将施工任务视为简单的体力劳动,而忽视了质量标准的严格要求。这种现象在基层施工人员中尤为突出,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诸多质量问题。同时,管理理念的滞后也影响了质量控制体系的完善。传统的建筑施工管理模式多侧重于进度和成本控制,而对质量控制的系统性和科学性重视不够。

(二)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

首先,质量控制制度的可操作性不强。许多施工企业虽然制定了质量管理制度,但这些制度往往过于笼统,缺乏具体的操作细则和量化标准。例如,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验环节,缺乏明确的检验流程和标准,导致检验结果的主观性较强,无法准确反映施工质量的真实水平。其次,质量控制流程的协同性较差。施工现场涉及多个施工环节和多个工种的协同作业,但现有的质量控制体系未能充分考虑各环节之间的衔接和协同。例如,在混凝土浇筑与钢筋绑扎之间,缺乏有效的质量交接检验机制,容易导致质量隐患的积累。

二、建筑施工现场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

(一)组织架构的优化

建筑施工现场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首先需要从组织架构入手,优化管理层次与职责分配。在传统施工管理模式中,组织架构往往较为复杂,层级过多导致信息传递不畅,质量决策效率低下。优化组织架构的关键在于精简管理层级,建立扁平化的管理结构。通过减少中间环节,确保质量信息能够快速、准确地在各层级之间传递,从而提高质量控制的响应速度和决策效率。

在优化组织架构的过程中,还需要明确各层级的质量管理职责。项目经理作为施工现场质量控制的第一责任人,应全面负责质量管理体系的规划、实施与监督。同时,设立专门的质量管理小组,负责日常的质量检查、检验和数据统计工作。质量管理小组成员应包括具备丰富施工经验的技术人员和质量监督人员,他们能够深入施工现场,对各施工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理质量问题。此外,各施工班组也应明确质量控制职责,将质量目标分解到每个施工岗位,确保每个施工人员都清楚自己的质量责任,形成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格局。

(二)制度建设的完善

制度建设是建筑施工现场质量控制体系的核心,完善的制度能够为质量管理工作提供明确的依据和规范。首先,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制度,明确质量控制的目标、流程和标准。质量管理制度应涵盖施工准备、施工过程和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确保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有章可循。例如,在施工准备阶段,应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审查制度,对施工图纸、施工工艺和施工材料进行严格审查,确保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施工过程中,建立严格的工序交接制度,明确各工序之间的质量交接标准和责任,防止质量问题在施工过程中积累和传递。

除了质量管理制度的制定,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考核与激励机制。通过定期对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质量工作进行考核,将质量绩效与个人经济利益挂钩,激励施工人员积极参与质量管理工作。例如,对于在质量控制中表现优秀的班组和个人,给予物质奖励和荣誉表彰;对于出现质量问题的班组和个人,进行相应的经济处罚和责任追究。这种考核与激励机制能够有效调动施工人员的积极性,提高质量控制的效果。

三、建筑施工现场质量控制体系的完善策略

(一)加强质量意识教育与文化建设

首先,施工现场应定期开展质量培训活动,培训内容应涵盖质量标准、施工规范、质量事故案例分析等。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使施工人员深刻理解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例如,通过分析典型质量事故案例,让施工人员直观地认识到质量问题对工程安全和使用寿命的严重影响,从而增强其质量意识。其次,施工现场应注重质量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质量氛围。通过在施工现场设置质量宣传栏、悬挂质量标语等方式,时刻提醒施工人员关注质量。同时,建立质量荣誉制度,对在质量控制方面表现突出的个人或班组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励施工人员积极参与质量管理工作,形成“人人关心质量,人人参与质量”的良好文化氛围。

(二)强化制度执行与监督机制

在制度执行方面,施工现场应建立明确的质量责任制度,将质量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位施工人员。通过签订质量责任书的方式,明确各岗位的质量职责和工作标准,确保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质量要求进行操作。同时,施工现场应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定期对施工人员的质量工作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个人绩效挂钩,对违反质量制度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确保制度的刚性约束。

在监督机制方面,施工现场应建立多层次的质量监督体系。首先,设立专职质量监督人员,对施工现场的质量状况进行日常巡查和专项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质量问题。其次,建立内部质量审核机制,定期对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体系运行情况进行全面审核,查找制度执行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此外,施工现场还应引入外部监督机制,如邀请第三方质量检测机构对工程质量进行定期检测,确保工程质量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

(三)提升人员素质与技术水平

在人员素质提升方面,施工现场应建立系统的培训机制,针对不同岗位的施工人员开展针对性的技能培训。例如,对于钢筋工,应重点培训钢筋加工、绑扎和安装的质量标准和操作技能;对于混凝土工,应重点培训混凝土配合比控制、浇筑和振捣的质量要求。通过定期的技能培训和考核,确保施工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在技术水平提升方面,施工现场应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质量检测手段。例如,引入智能监测设备对施工过程中的关键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如混凝土温度、湿度、应力等,通过数据分析及时发现潜在质量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同时,施工现场应鼓励施工人员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对在质量控制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创新成果的施工人员给予奖励,激发施工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推动施工现场质量控制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结论

建筑施工现场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组织架构、制度建设、技术手段和人员管理等多方面入手。通过加强质量意识教育、完善制度流程、创新技术应用和提升人员素质,可以有效提升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水平,确保建筑工程质量,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董燕.论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完善[J].财经界,2018,(13):73-75.

[2]韩建亚.论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完善[J].山西农经,2017,(21):128-129.

[3]刘春燕.论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完善[J].财经界,2015,(33):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