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寄生虫病的诊治研究
杜艳林
四川省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若尔盖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 (四川若尔盖)624500
摘要:目前,因为牦牛的营养价值丰富,且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在牦牛养殖过程中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增大其感染寄生虫病害的概率。因此,需要加强对其的疾病防控管理,选取多样化的诊断方法,降低寄生虫对牦牛养殖带来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牦牛养殖;寄生虫病;诊治方法
1流行特点
寄生虫病会对牦牛的身体发育造成影响,且因为寄生虫的种类较多,因此需要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方法。牦牛在染病以后会出现,生长发育速度变慢,消化机能受到阻碍,同时此类疾病的传染性较强,传播速度较快,如果不能对其及时治疗,会对整个牛群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牦牛胃肠道线虫、焦虫病、球虫病等作为牦牛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疾病,寄生虫类型相对较多,提高了疾病诊治的困难程度,需要对不同种类的寄生虫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以便提高治疗效果。比如,牦牛肝片吸虫病,本病呈地方性流行,多发生在低洼和沼泽地带的地区,6-9月两季感染,因为这个季节温度适宜,是椎实螺繁殖和被感染的重要季节。另外,新鲜水流对尾蚴的逸出刺激作用,夏秋季节雨量充沛,暴雨过后会有大量尾蚴逸出螺体,牦牛吃了附有囊蚴的草造成肝片吸虫的发生,同时由于囊蚴的生活力强,在非干燥的条件下,在同年冬季也可感染牦牛。
2危害及诱因
寄生虫病的发生会造成养殖户的经济收益变低,寄生虫疾病的传播速度较快,如果不能对其进行即使的治疗,会对整个牛群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牦牛染病后会对自身的消化机能造成严重损伤,导致自身的免疫力不断下降,生长发育速度变缓慢,无法满足市场发展需求,难以保证相关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其次,寄生虫病不但会对牦牛等动物造成感染,甚至会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需要从源头上管控住疾病,将其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对于病死的牦牛进行有效处理,避免其流入到消费市场中,对公众的人身健康造成影响。其次,诱发寄生虫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养殖户需要综合当地的牦牛养殖状况和饲养环进行有效分析,首先是牦牛自身的身体发育水平,高原地区的气候比较寒冷,同时在季节交替时会缺少天然牧草,无法为牦牛提供相应的营养物质,导致其身体素质变差,为寄生虫疾病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其次是生长环境。因为夏季温度相对较高,降雨量充足,导致牛圈内的湿度较高,这为寄生虫的大面积繁殖创造了适宜环境,增大了牦牛染病的风险。最后是饲养管理水平。在牦牛饲养过程中没有对其进行科学管理同样会诱发寄生虫病,比如未对牛舍进行定期的消毒处理,牛圈不通风等都会引发寄生虫大量繁殖。
3诊断方法
因为寄生虫病传播速度快,会给牦牛养殖产业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养殖户需要在疾病高发期以前做好预防工作,同时要加强疾病的科学诊断,可以把寄生虫病的传播范围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防对健康的牦牛造成不良影响。在发现牦牛出现异常现象后,需要进行隔离诊断,保障牦牛养殖质量。
3.1肉眼观察
可以通过肉眼观察的方式对牦牛寄生虫病进行初步诊断,通过对牦牛的体表进行观察,可以判断其是否存在寄生虫寄生,通过对牦牛的皮肤状况进行观察,可以为寄生虫疾病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包括是否存在脱毛现象,溃烂、水泡等症状,虽然难以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到寄生虫,但是可以为寄生虫的诊断提供数据,除此之外,兽医可以从病牛的的患病部位提取相关表层物质,利用显微镜观察表层物质的结构变化,以便对寄生虫病进行科学诊断。
3.2血液检查
血液检查作为牦牛寄生虫病的常用诊断方法,通过对牦牛的血液进行检测,根据其中是否带有病菌去判定牦牛是否感染寄生虫病,同时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对寄生虫疾病的类型进行准确判断,作为一种可靠性较高的方法。其中,血液检查法主要有鲜血压滴标本检查法和血液涂片染色标本检查法两种。虽然其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差异,但是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对寄生虫病进行诊断。
4治疗对策
4.1科学选药,对症治疗
因为牦牛寄生虫病的种类相对较多,而对于不同类型的寄生虫需要选取不同种药物,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治疗效果。兽医在防治寄生虫病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科学选药,对症治疗的原则,通过对牦牛感染寄生虫类型进行有效分析,了解寄生虫的类型和病因后,选取针对性的药物进行治疗,保证其在接受药物治疗以后可以尽快恢复。除此之外,在选取药物的过程中,需要对药物理化性质进行充分了解,防止药物的副作用对牦牛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同时要避免对牦牛的身体机能造成破坏。虽然部分药物在治疗寄生虫病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但也具有一定的副作用,会影响牦牛正常的生长发育,因此需要做好合理用药,并对药物使用量进行精准掌控。比如,需要对呋喃类药物的使用量进行严格管控,由于药物浓度过高会对牦牛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所以需要利用清水对其进行稀释处理。
4.2严格管控药物使用剂量和浓度
虽然使用抗寄生虫药物,可以对寄生虫疾病治疗工作的实施起到辅助作用,但是药物使用量过多,则会产生强烈的副作用,严重时甚至会造成牦牛死亡。且长期使用同种类型的抗寄生虫药,会是牦牛体内的病原细菌产生抗药性,造成治疗难度增高。在药物使用初期,需要对药剂使用量进行管控,同时需要尽可能缩短整个的治疗过程,防止牦牛体内的寄生虫产生抗药性,为之后的疾病防治工作带来严重的阻碍。其中,呋喃类抗寄生虫药物的毒害性相对较高,但是此类药物对于寄生虫病的治疗工作具有良好的效果。所以在对牦牛应用此类药物时,需要注意掌控好药物的使用量,通过把药物掺入到饲料中或是饮水中,以便对药物浓度进行有效稀释,在降低药物毒性的情况下,可以提高疾病治疗效果。
4.3有效控制药物使用疗程
在治疗寄生虫疾病过程中,需要对药物的应用疗程和种类进行有效管控,以防出现耐药虫株,增大疾病治疗的难度。长时间使用同种类型的抗寄生虫药,会使牦牛体内的寄生虫产生一定的抗药性,继而对后续的治疗工作产生影响。除此之外,长时间使用抗寄生虫药物,会使牦牛体内的病虫对结构类似、药理作用相同的药物形成交叉耐药性,继而对药物的杀虫效果产生影响。甚至可能会造成药物彻底失去治疗效果。所以,为了确保抗寄生虫药物的应用价值得到有效发挥,需要根据牦牛的生长发育状况,对药物的剂量和浓度进行不断调整,同时需要及时更换不同种类型的药物。例如,针对牛肝片吸虫病的治疗。可以用丙硫咪唑、硫双二氯酚、硝氯酚等药物驱虫,剂量用法见说明书。严重感染的牦牛建议首次用药后5-7天,可以复用一次驱虫药,药量视牦牛的体质正常量或适当减量。
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牦牛寄生虫病进行防治的过程中,需要认清寄生虫的常见类型,并对新型疾病防控方法进行有效利用。同时需要利用多种诊断方法确定寄生虫疾病,然后进行科学选药,保证牦牛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绍娟,马学芝.高原牦牛寄生虫病的危害及防治[J].农业工程技术,2023(01):74+76.
[2]索昂折尕.牦牛重要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防治与展望[J].农家参谋,2022(21):109-111.
[3]宋仁虹.牦牛主要寄生虫病高效低残留防治技术试验[J].当代畜牧,2022(09):85-86.
[4]巴桑卓玛.牦牛寄生虫病诊断与治疗效果[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2(12):93-95.
[5]李鹏.牦牛常见寄生虫病的危害[J].中国畜牧业,2022(12):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