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
周思艺 戴旗云
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0
(2024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411117208Y)
摘要: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但传承受限于地域与时间因素。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现有非遗技艺网络教学尚不能满足学习需求。本文以扬州结绳技艺为例,探讨了技艺类非遗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应用策略。通过搭建多媒体资源库、开发互动式学习工具、构建在线交流社区以及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活动,旨在拓宽非遗技艺传承渠道,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提升技艺传播效率,促进非遗技艺创新发展,实现文化永续传承。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结绳技艺;数字化教学平台;文化传承
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中技艺类非遗更是凝聚了劳动人民的精湛技能与审美追求。然而,随着社会变迁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传统技艺面临着传承断层、后继乏人的困境。同时,受限于地理位置和师徒传授模式,非遗技艺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难以扩大。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破解技艺类非遗传承的时空桎梏,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的重要意义
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瑰宝,其传承与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受限于地理位置与时间因素,传统的传承方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应用,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通过搭建在线平台,打破时空限制,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非遗技艺的教学资源,极大地拓宽了非遗技艺的传播渠道,促进了技艺的广泛传承与深入发展[1]。同时,数字化教学平台能够针对不同学习者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路径,通过丰富的多媒体素材、互动式教学工具以及灵活的学习进度安排,有效提升技艺的传播效率,使更多人能够轻松掌握非遗技艺,为传统技艺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此外,数字化教学平台不仅是技艺传承的工具,更是技艺创新发展的平台,有助于保持技艺的鲜活度和时代感,还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参与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从而实现文化的永续传承。
二、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策略——以扬州结绳技艺为例
(一)搭建多媒体资源库,丰富教学内容
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是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以扬州结绳技艺为例,打造一个集教学、展示、互动于一体的数字化教学平台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内容方面,平台应着力搭建一个涵盖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形式的资源库,全面、系统地记录扬州结绳技艺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制作工艺、技法要领等,为学习者提供丰富、深入的学习素材。资源库的建设需要传承人、专家学者、数字化技术团队等多方合作,通过实地考察、口述访谈、影像记录等方式,采集第一手资料,整理、加工、上传到平台,形成完整的数字化教学内容体系[2]。与此同时,平台还需要与时俱进,紧跟扬州结绳技艺的发展步伐,定期更新资源库,引入新的结绳样式、创作理念和制作工艺,以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心和创新欲,提升学习效果。如可以邀请扬州结绳非遗传承人在平台上开设大师工作坊,分享他们的创作灵感和制作心得;也可以举办结绳设计大赛,鼓励学习者发挥创意,设计出富有现代感的结绳作品,并将优秀作品收录到资源库中,丰富教学内容。
(二)开发互动式学习工具,提升学习效果
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建设,不仅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更需要开发互动式学习工具,以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体验感。以扬州结绳技艺为例,平台可以利用VR、AR等技术,开发沉浸式的在线模拟制作工具,让学习者身临其境地体验结绳技艺的制作过程[3]。通过逼真的3D场景再现,细致入微的操作指引,以及实时的反馈和评估机制,学习者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观察和模拟结绳的编织过程,加深对结绳技艺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平台还可以开发虚拟实践操作工具,利用体感交互技术,让学习者在虚拟环境中亲自操作,体验结绳技艺的精妙之处。可以通过手势识别、力反馈等技术,学习者可以感受到编织过程中的手指动作、力度控制等细节,提升肌肉记忆和操作技能。此外,平台还应设置在线测试、学习进度跟踪等功能,帮助学习者及时检验学习成果,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和不足之处。测试内容可以包括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等方面,采用多样化的题型和互动形式,增强测试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学习进度跟踪则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指导,帮助其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三)构建在线交流社区,促进技艺传承与创新
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离不开多方主体的参与和互动。以扬州结绳技艺为例,数字化教学平台应着力构建一个在线交流社区,搭建起学习者、传承人、专家等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在这个虚拟社区中,学习者可以自由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创作灵感,展示自己的结绳作品,与其他学习者交流切磋,共同提升技艺水平。遇到疑惑和困难时,学习者还可以在社区中寻求帮助和建议,与大家一起探讨解决方案。同时,平台应邀请扬州结绳非遗传承人入驻社区,定期发布教学视频,分享传统技法和创作经验,让学习者近距离感受大师风采,领略结绳技艺的精髓所在。传承人还可以通过社区与学习者互动交流,及时解答疑问,给予指导和鼓励,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密切关系。此外,平台还应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加入社区,为结绳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专家可以在社区中开设讲座,介绍结绳技艺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审美价值等,拓展学习者的知识视野;也可以点评学习者的作品,提出改进意见,帮助学习者提高创作水平;还可以对传承人的教学方式提供理论指导,推动教学方法的创新。
(四)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活动,扩大技艺影响力
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推广,需要线上线下多种渠道的协同发力。扬州结绳技艺作为一门独特的传统手工艺,更需要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与传统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教学实践。在线上,平台可以定期组织专题讲座、研讨会、直播课等活动,邀请扬州结绳非遗传承人、手工艺专家、文化学者等,围绕结绳技艺的历史渊源、工艺特色、美学价值等主题,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示范,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一古老的技艺。同时,平台还可以举办线上作品展示活动,鼓励学习者将自己的结绳作品上传至平台,通过网络投票、专家点评等方式,评选出优秀作品,以展示学习成果,提升学习热情。在线下,平台可以联合非遗保护机构、文化馆、学校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例如,举办结绳技艺工作坊,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手把手指导学习者制作结绳工艺品;组织非遗体验游学活动,带领学习者走进扬州结绳技艺的发源地,参观传统作坊,体验技艺制作的乐趣;开设结绳技艺公开课,让更多的社区民众、青少年走进课堂,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
结束语
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应用,为传统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不仅拓宽了非遗传承的渠道,提升了传播效率,还为技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未来,我们应继续探索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建设模式与应用策略,不断丰富平台功能,优化用户体验,让更多人了解、学习和传承非遗技艺。同时,加强各方合作,整合社会资源,营造良好的非遗保护氛围,推动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李月,龚子文,郑民源.多媒体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3,2(11):149-152.
[2]傅燕翔,谢杰妮,李智欣.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平台的沉浸式交互体验设计研究[J].工业设计,2023,(05):108-111.
[3]李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知识整合平台建设研究[J].福建茶叶,2020,42(03):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