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童声交响:4-5岁幼儿同伴交往的培养策略

作者

陆溢玮

江苏省张家港市北庄幼儿园 215600

【摘要】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与教育理念的更新,幼儿社会化发展已成为学前教育的重要课题。中班幼儿(4-5岁)正处于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同伴交往能力不仅影响其情感认知、规则意识与亲社会行为的形成,更对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深远意义。然而,当前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的普遍化、家长过度保护倾向以及教育环境中“自我中心”现象的蔓延,导致部分幼儿在同伴互动中表现出退缩、冲突频繁或合作能力不足等问题。如何通过科学系统的策略培养中班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成为家庭、幼儿园乃至社会的共同关切。

【关键词】中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培养策略;家园合作;角色游戏

本文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人际交往”领域的目标要求,再结合实践观察与案例分析,探讨中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研究聚焦幼儿自我中心意识的消解、家庭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活动设计的渗透性以及教师评价机制的优化四方面,旨在为家园协同共育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助力幼儿在真实情境中实现社会性能力的自然生长与全面提升。

(一)减少自我中心意识,培养交往技能

在本班4-5岁幼儿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比例为4:1,独生子女们往往容易形成自我中心的倾向。祖辈家长的过分溺爱以及对父母子女期望过高,无形之中会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作为家长或教育者,我们要对幼儿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通过身体力行,树立正确的榜样,以正面教育为主导。引导幼儿学会区分是非,培养合作精神,鼓励幼儿在与他人发生矛盾时,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如果换做是他,你会怎么做?”,让幼儿学会相互学习和分享,减少幼儿自我中心的倾向,多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提升幼儿的社交能力。

幼儿社交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小开始,不要怕晚,及时开始。幼儿因为缺乏生活经验,并且生活环境受限制,导致社交技能不足,所以部分幼儿会对社交活动不感兴趣,丧失交往能力。这就要求成人向孩子传授粗浅的社交技能。例如,在日常购物时,尝试让孩子独立完成购物任务,让孩子自行询问超市服务人员需要购买的物品在哪里或价格是多少等,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学习到相应的沟通技巧,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直接经验的需求。

角色扮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沟通情境至关重要,在模拟现实生活的角色游戏中,幼儿根据扮演的不同角色,学习并掌握相应身份的行为准则,在相应场合下采取的适当言行。例如,当幼儿扮演“甜品师”时,他们为公众服务、制作美食、售卖甜品;当扮演“医生”时,他们认识到医生需要救死扶伤;而扮演“妈妈”时,他们就学习怎样照顾和保护宝宝,扮演“警察”时,他们需要维护治安、保护人民。角色游戏的开展加强了幼儿对社会结构的认知,有助于他们初步了解社会中的各种规则,丰富了他们的社交内容,并提升了与同伴交往的能力。

(二)多元活动,多方位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第四条指出: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必须注重不同领域、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与整合,以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避免片面追求某一领域或几个领域的发展,将五大领域融入教学活动中,通过各种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培养中班幼儿学会谦让、分享、合作,学会正确处理同伴间的矛盾,激发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意愿,帮助幼儿引导迁移已习得的语言交往经验,以促进其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

1.多元的互动方式

采用多元的互动方式对于中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包括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以及幼儿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如在音乐活动“打电话”中,将幼儿分组,通过轮唱或对唱的方式共同儿童歌曲,交往式的音乐表演对幼儿来说,比单一的言语交流更具有吸引力。

2.沉浸式角色扮演

扮演不同的人物,幼儿可以体验不同的交往对象和人物间的情感,在中班幼儿的日常教学中,设计多种角色扮演游戏,如“小超市”、“小医院”、“小餐厅”等,让幼儿在游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收银员、医生、厨师等,这些角色都需要幼儿与同伴互动,模拟真实的社会交往场景,学习各种社会角色的职责和行为规范,还能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交往能力,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协商和解决问题。角色扮演活动结束后,组织幼儿分享自己的游戏体验,讨论在游戏中学到的交往技巧,进一步强化他们的同伴交往能力。

(三)客观评价,创造宽松的交往环境。

教师的评语对幼儿人格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往往会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见来对幼儿进行评价,有时还带着情绪化,这对幼儿来说是极不公平的。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教师应该多用鼓励性语言,少用反话或带讽刺性语言,引导和鼓励幼儿同伴交往。

教师应该为幼儿提高同伴交往能力创设开放自由、宽松的环境,如语言区创设故事大王表演,给幼儿足够的自我发挥空间,发展语言能力;每天开展游戏分享环节,让幼儿向大家分享自己的游戏发现及问题,多给幼儿说的机会。在幼儿同伴交往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幼儿,即使出现矛盾,也应该给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幼儿之间互相沟通,不要以恶劣的言语加以讽刺,当幼儿感觉不被尊重,就会产生一种低落的心理,这样会导致幼儿失去同伴交往的兴趣,造成消极的影响。

(四)家园合作,增强意识

家长的对幼儿交往的重视程度影响着幼儿未来的社会交往能力及与社会成员的关系。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多出门交往,不要限制她的社交范围,剥夺交往权利。例如,经常带幼儿去社区、公园、商场里玩耍,进行短途旅游,与孩子的小伙伴一起去游乐园,增进友好关系。逐步教会幼儿基本的社交用语,如打招呼、请求、询问和道歉等,帮助幼儿掌握交往技能,增强信心,激发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避免过度包办,让幼儿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例如,当幼儿间发生争执时,鼓励他们自行解决,提升他们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作为幼儿的榜样,他们自身的行为对幼儿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家长,要提高自身交往素质,遵守社会道德,礼貌待人,为幼儿树立正确交往的示范。

总之,对于中班幼儿而言,培养同伴交往能力非常关键。我们作为教师,要为幼儿营造一个积极的交往环境,指导他们学习恰当的交往技巧,同时为幼儿提供合作与分享的机会。将交往能力的各个方面,如合作、谦让、帮助、遵守规则、分享等,融入游戏活动以及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激发幼儿对同伴交往的兴趣,促进幼儿积极地与同伴合作。

注:本文系张家港市2022年度青年教师专项课题《基于“田园劳动”背景下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QN202201005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