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人工智能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分析

作者

赵志勇

吉林省辽源市东辽县宴平乡中心小学校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起到推动作用,既可以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率与质量,还能加强小学生的信息科技素养,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人工智能;小学;信息技术

引言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兴趣和基础的关键时期,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融入人工智能教育,正当其时。通过学习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学生可以了解这项前沿科技的奥秘,体验科技带来的便利和乐趣。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算法思维、问题解决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融合人工智能教育的重要性

人工智能是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相关技术正在逐渐融合到各行各业中,显著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融合人工智能教育,创设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能够满足学生旺盛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给人们工作、生活、学习带来的巨大便利,有利于学生信息意识的形成,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满足学生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同时,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融合人工智能教育,通过设置学习任务和探究类活动,引领学生积极思考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中的实践应用情况,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与自主探究,在课堂上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基于学习任务要求选择合适的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并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的人工智能相关知识实施创新,有利于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此外,信息社会责任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包括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价值创造责任、信息数据安全防护责任、信息技术普及责任、传播真实信息的责任,是信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培养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需要加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人工智能教育的融合,通过创建多种多样的人工智能主题情境,增强学生对信息社会责任的认知,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二、基于人工智能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

1.正确认知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人工智能技术其实并不复杂,将其引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能够使课程教学更加形象化、立体化。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应当利用常见的人工智能案例,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人工智能服务,并以这种方式提高学生对人工智能的认知度。人工智能技术包含人像识别、语音识别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体验过智能服务,因此学习热情与积极性比较高。比如智能手机解锁功能,从早期的密码、图形解锁方式,逐渐发展为声控解锁、人脸识别解锁、指纹解锁等方式,满足用户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解锁需求。再比如手机购物服务,购物软件首页能按照用户爱好推荐产品。这是大数据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的产物。当用户有出行需求时,只需打开手机打车软件,即可推送最近距离的司机。通过上述案例,学生能感受到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诸多便利。将人工智能引入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求教师深度挖掘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案例,传授技术操作原理,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信息科技素养。

2.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小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学习兴趣,需要摒弃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将知识传授与趣味体验相结合,让学习过程充满乐趣和挑战。项目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是两种非常适合人工智能教育的教学方法。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可以围绕一个具体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人工智能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学生可以设计一个智能垃圾分类系统、学习图像识别技术,或者设计一个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学习语音识别和控制技术。探究式学习则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并最终得出结论。例如,学生可以探究不同算法对机器学习模型的影响,或者探究人工智能伦理问题。此外,将游戏、动画等形式融入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例如,可以利用可视化编程工具,让学生通过拖拽积木的方式进行编程,设计简单的游戏或动画,并在游戏中学习人工智能的算法和原理。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为学生创造沉浸式的学习环境,例如,让学生体验无人驾驶汽车的操作,或者与虚拟机器人进行互动。

3.基于人工智能,加强信息化实践能力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不能只关注理论知识教育,还要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化实践技能。人工智能的学习分支非常多,如慕课平台、有道词典等软件经过升级改造后,就能应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其能够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下,帮助学生消除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参与自主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在虚拟现实软件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虚拟现实软件开展沉浸式教学。在课程设计环节,教师应当深入践行“因材施教”原则,按照学生的不同能力层次,为其提供不同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以此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持续提高其创新素养。

4.建立信息技术编程教育体系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建立信息技术编程教育体系,立足于学生的学习特点、发展需求,开展多维度的教学活动,全面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从根本上加强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现阶段,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且与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如智能算法颠覆了社会发展态势与生产模式。经过教师的初步教育后,小学生基本了解了IT知识与实际操作,已掌握泡沫算法、分治算法、循环算法。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开展程序设计,深度了解人工智能算法的实际应用。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开源硬件设备作为辅助,以图形化编程语言开展编程教学活动,从而形成一系列指令。对于小学生来说,编程机器人的教育意义和实践意义十分明显,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现代社会的生产模式,强化掌握前沿技术的发展动态。

结语

人工智能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融入人工智能教育是培养未来人才的关键举措。面对挑战,教育者需要制定明确的教育目标、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相信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必将迎来更美好的未来,为国家培养掌握未来科技的创新人才,助力科技强国建设。

参考文献

[1]郭建军.基于人工智能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分析[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2(09):43-45.

[3]常红选.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人工智能的运用探究[J].科技风,2023(02):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