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持续设计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课程改革探索
陈泽宁
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广东省肇庆市 526631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基于可持续设计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逐渐成为景观设计领域的重要方向。高等院校景观设计课程作为培养未来景观设计师的关键环节,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融入可持续设计理念,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分析可持续设计理念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现状,探讨了当前高职景观设计教育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课程改革策略。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结合的方式,本文旨在为景观设计教育提供创新的教学思路,推动可持续设计理念在高职院校中的广泛应用,从而培养具备创新意识、环境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景观设计人才。
关键词:可持续设计理念;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课程改革;高职教育
引言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城市公园作为公共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提供市民休闲娱乐场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在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成为当前景观设计领域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景观设计教育作为培养未来设计师的摇篮,肩负着向社会输送具备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任。因此,基于可持续设计理念的课程改革对于提升高职院校景观设计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设计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基于可持续设计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课程改革路径,通过分析课程体系的现状与问题,提出创新教学策略,以期为高职院校景观设计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可持续设计理念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一)可持续设计理念的内涵与发展
可持续设计理念最早源自20世纪70年代的环境运动,并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加剧而逐渐得到广泛关注。该理念强调设计应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力求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循环。特别是在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可持续设计理念着重考虑自然环境的保护、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近年来,随着绿色建筑、低碳城市等概念的提出,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逐渐趋向生态性、绿色性、低碳性、适应性等特点,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可持续应用实践
在具体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应用可持续设计理念的方式多种多样。从水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通过引入雨水收集、滞留和净化系统,不仅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还能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从植被布局角度来看,选用本土植物种类并注重植物的生态适应性,有助于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韧性;此外,采用可回收材料、再生资源以及低能耗的景观设施,不仅能减少资源浪费,还能降低能源消耗。在这些实践中,景观设计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设计能力,还需要具备较强的环境意识和系统思维能力,能够在设计过程中协调各方需求,综合考虑环境、经济与社会效益。
(三)国内外可持续设计教育的现状
随着可持续设计理念的普及,国内外景观设计教育体系也开始逐步重视该理念的引入与培养。国际上,许多顶尖的景观设计院校已经将可持续发展作为课程的重要内容,开设了专门的可持续设计课程,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和生态设计思维。例如,美国的哈佛大学和英国的伦敦大学等学校,均设有绿色景观设计、生态恢复等方向的课程,推动了可持续设计理念的教学和应用。在国内,部分高职院校也在景观设计课程中引入了可持续设计理念,然而,由于教育资源、教学模式和师资力量的限制,这一理念的普及和实践仍面临诸多挑战。
二、高职景观设计课程中的可持续设计理念现状与问题
(一)课程内容设置的局限性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景观设计课程依然侧重于传统的美学、功能性和艺术性设计,对于可持续设计理念的渗透较为薄弱。许多课程内容依然停留在基础的设计技法和理论知识层面,缺乏对环保、生态、低碳等核心内容的系统教学。这导致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实践能力难以紧跟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无法培养出具备可持续设计意识的专业人才。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滞后性
传统的景观设计教学多以课堂讲解和案例分析为主,实践环节较为单一,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未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尤其是在可持续设计理念的教学中,缺乏真实项目的操作经验和专业实践,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设计相结合。因此,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亟需改革与创新,尤其是在可持续设计实践的课程中,需加强项目驱动和实验设计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际设计与实践操作,深入理解可持续设计的实际应用。
(三)师资力量的不足
高职院校在可持续设计理念的教学中面临较大的师资短缺问题。目前,大多数景观设计教师的专业背景较为单一,缺乏在可持续设计领域的深度研究和实践经验。即使部分教师在绿色设计和生态设计领域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缺乏相关的培训与实践经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性较为有限。因此,如何通过培养具备可持续设计理念的教师团队,提高教育质量,是高职景观设计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
三、基于可持续设计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课程改革路径
(一)加强课程内容的创新与优化
在景观设计课程中加入可持续设计理念的模块,不仅能够满足当前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的需求,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设计视野与创新能力。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应紧跟时代潮流,主动调整课程内容,纳入更多关于可持续设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模块。为此,可以设置专门的“生态景观设计”、“绿色建筑景观”与“低碳园林设计”等选修课程,系统地讲解可持续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实例。课程内容应当包括生态环境的改善、能源消耗的降低、资源的高效利用等方面,尤其是水资源、能源、废物处理等相关内容。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了解并掌握在实际景观设计中如何运用绿色技术与材料,设计出既符合自然规律又能与人类生活和谐共存的公园景观。同时,在传统景观设计课程中,加入更多关于绿色技术、生态恢复、环境修复等方面的知识,结合项目设计,让学生亲身体验如何将可持续设计理念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提升他们对可持续设计的理解与实践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实践性和互动性
传统的景观设计教学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与案例分析,然而,实际设计能力的培养更需要以实践为基础。在基于可持续设计理念的课程改革中,实践性和互动性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首先,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参与到真实的城市公园设计项目中,使他们能够在实际设计过程中直接面对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这些项目,学生不仅能够加强对设计原理的理解,更能在实际设计中体验如何将可持续理念与美学、功能性要求相结合。其次,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景观设计竞赛、工作坊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设计兴趣。这些互动式的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能让他们在团队合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增强设计思维的多样性。此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虚拟现实技术(VR)和建筑信息模型(BIM)等现代设计工具为景观设计带来了新的契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这些工具可以提供更加真实、直观的设计体验,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对设计进行优化,增强其对可持续设计理念的理解与应用能力。通过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景观设计的多维度技能,为将来走向职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师资培训与跨学科合作
高职院校在实施基于可持续设计理念的课程改革时,教师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当前,许多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师虽然具备丰富的设计经验,但在可持续设计方面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推动课程改革的关键举措。高职院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工作坊与研讨会,提升教师在生态设计、绿色技术等方面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通过引进行业专家和资深设计师的讲座与指导,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更好地结合最新的可持续设计理念与技术,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前瞻性和实用性。此外,景观设计专业的教育改革不仅仅是单一学科的任务,跨学科合作也极为重要。景观设计与环境科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景观设计专业应加强与这些学科的合作,进行联合教学。通过跨学科的课程设计与项目合作,学生能够从多个维度理解可持续设计的内涵,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跨领域合作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合作与学科间的融合,不仅有助于知识的共享,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和实践经验。
四、结语
基于可持续设计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环保意识和综合设计能力的高素质景观设计人才。通过加强课程内容的创新与优化、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实践性和互动性、加强师资培训与跨学科合作等路径,高职院校能够提升景观设计教育的质量,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与本土责任感的景观设计师。尽管在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如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挑战,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未来的高职景观设计教育将能够更好地应对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需求,推动可持续设计理念的落地与发展,进而为城市环境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朱玉凯,牛春舟,刘丹.金课建设视角下的“公园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工业设计,2024,(02):86-89.
[2]史立刚,吴远翔,邱靖涵.基于STEAM理念的体育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C]//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矿业大学.2022中国高等学校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寒地城乡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2023:5.DOI:10.26914/c.cnkihy.2023.018658.
[3]姚正阳,李桂荣,乔丽芳,等.新农科背景下生态景观规划一流课程建设路径探析[J].高教学刊,2022,8(28):46-49+53.DOI:10.19980/j.CN23-1593/G4.2022.28.012.
[4]王鹏.西安建大土木学院实验空间整合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2.DOI:10.27393/d.cnki.gxazu.2022.00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