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应急处置方案优化
滕曙光
中铁市政环境建设有限公司 上海 200331
摘要:在现代工业环境中,有限空间作业因其固有风险而成为安全管理的重点区域,动机在于需要优化现有的安全管理和应急响应策略,以应对可能的紧急情况,保护作业人员安全。本研究以姜堰城区污水处理厂拆除工程为案例,通过系统化的风险评估、实时环境监测和综合应急训练等方法,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优化的安全管理措施和应急预案。这些措施有效降低了作业风险,提高了紧急事件的响应效率。这一研究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实际的框架,用于提升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性,同时为类似高风险环境下的安全操作提供了可行的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应急处置;风险评估;建筑工程
引言
有限空间作业常伴随着一系列复杂且不可预见的风险,这些风险若不加以妥善管理,可能导致严重的安全事故和健康问题。尤其是在如污水处理厂这样的高风险环境中,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和应急预案往往难以满足工作的安全需求。探索并实施一套更为高效的安全管理策略和应急处置方案,对于提高作业安全性和应急响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姜堰城区污水处理厂拆除工程中的实际应用分析,通过系统化风险评估、精确控制措施以及动态应急预案更新所带来的安全管理优化效果。这一探索不仅增强了现场安全操作的可靠性,也为同类高风险环境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策略参考。
一、有限空间作业的风险特征与管理挑战
(一)构筑物保护性拆除中的风险特征与人员安全保证难题
在污水构筑物的拆除作业中,保护性拆除要求在不影响周边环境和未拆构筑物的前提下完成既定工程。这一过程对人员操作提出了极高的技术和安全要求。首先,构筑物拆除过程中可能因施工震动或外力作用导致周围结构的不稳定性增加,从而形成局部坍塌或掉落物伤害的风险。此外,拆除中产生的大量建筑废料及其潜在的有害物质(如沉积污泥中的有毒气体和重金属残留)增加了施工人员接触危险物质的概率。尤其是电气设备和管道的拆除过程中,电气火花引发爆炸的风险以及老化管道中可能存留的高压气体泄漏风险,对现场人员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二)池内淤泥清理中的风险特征与安全保障压力
池体内淤泥清理是污水构筑物拆除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其特殊的风险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池体内环境通常封闭或半封闭,作业过程中氧气不足、空气流通性差,极易出现缺氧甚至中毒窒息情况。部分淤泥因长期沉积产生硫化氢、甲烷等有害气体,若未及时检测并采取适当通风措施,可能导致人员急性中毒或火灾爆炸等重大事故。第二,淤泥清理作业中,池底可能存有积水、泥浆等不稳定物质,增加了人员滑倒、陷入或失足坠落的概率。对于高风险区域的人工清理和设备使用,如何在保证效率的同时避免作业人员直接暴露于危险环境中,是一大难题。第三,池体清理时需要同时操作大型设备和手动清理工具,这对人员分工、作业空间的协调提出了极高要求,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人员或设备的相互碰撞事故。
二、优化安全管理与应急处置策略
(一)系统化的风险评估与动态管理
全面的风险评估是优化安全管理的基础。通过对作业环境进行系统化的风险辨识和评价,可以清晰界定有限空间作业的潜在危险源。在污水构筑物拆除中,利用三维建模技术与危险源分级方法,对构筑物拆除区域的稳定性进行预判,并对池体内的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进行实时监测。同时,通过动态管理模式,定期更新风险评估数据,确保安全管理策略能够随着施工环境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整。例如,当拆除工作进入深度作业阶段时,可以加强对水质、水位以及污泥沉积情况的动态监测,从而提前识别和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
(二)智能化的作业监控与联动控制
智能化的作业监控与联动控制技术在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在作业区域安装环境监测传感器和远程摄像装置,可以对气体浓度、氧气含量、温湿度等关键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控。当监测到指标超出安全阈值时,系统会迅速启动预警机制,并通过联动控制技术自动触发通风设备或中止作业信号,避免事故发生。同时,结合物联网技术引入智能穿戴设备,可对作业人员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氧饱和度)进行动态监测,并通过无线网络实时传输至控制中心。当人员状态出现异常时,系统可及时发出报警信号,提醒管理人员采取干预措施,如暂停作业或组织紧急救援。这种基于技术的智能化管理大大提升了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性,不仅减少了人力监控的局限性,还显著降低了作业风险,保障了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和生产任务的顺利进行。
(三)全覆盖的应急预案与多层级演练
优化的应急处置策略必须建立在全面、详尽的应急预案基础之上。根据污水构筑物拆除的实际需求,应急预案需覆盖可能发生的坍塌、高处坠落、触电、中毒窒息等多种事故类型,并明确事故分级和响应流程。在此基础上,通过分级演练和多层次培训提升作业人员的应急响应能力。例如,组织定期的现场模拟演练,针对不同事故场景进行快速响应测试,并利用应急模拟系统分析演练效果,优化应急预案细节。通过在现场设置多功能应急救援站点,配置充足的应急设备和救护资源,可显著提升应急响应效率。
三、姜堰城区污水处理厂拆除工程
姜堰城区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扩建改造工程中包括了一项关键的任务:拆除旧有结构以供建立新设施。该工程为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和应急处置方案提供了实践的场景,同时也展示了优化措施的实际效应。在本案例中,特别关注了对有限空间作业中风险的管理和紧急情况的快速响应。该项目涉及多个拆除和建设活动,包括水解池、生化池和其他关键设施的改造。这些活动涉及到高风险的有限空间工作,特别是在处理化学物质、操作重型机械和处理可能的有害气体泄漏等方面。项目的复杂性在于同时要保证施工安全,确保工作人员不受化学物质或机械事故的伤害。
在风险评估方面,工程团队采用了综合的方法来识别和评估潜在的危害。通过事先的风险评估,识别了如缺氧、有毒气体暴露以及机械操作错误等主要危险源。为每种危险制定了具体的预防措施,例如使用氧气监测器和气体探测器来持续监测空间内的气体组成,确保通风系统有效运转以防止有害气体积聚【3】。针对应急处置,姜堰城区污水处理厂拆除工程的管理团队更新了应急预案,包括在施工现场设立快速响应小组,并对所有施工人员进行了应急处置培训,这包括急救技能和池内淤泥的处置的处理。现场配备了适量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毒面具、安全带和防化服,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工人的个人安全。
资源配置方面,项目采购了先进的监测和通信设备,确保信息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传递。设置了多个易于访问的应急服务站点,包括开通医院绿色通道和消防设备站,以应对突发的医疗或火灾紧急情况。项目还特别关注了环境保护措施。在拆除过程中,采用了水喷雾系统来控制粉尘,减少对周围环境和工作人员健康的影响。同时,废弃物的处理严格遵循环保标准,合理分类,确保有害物质被妥善处理,防止污染扩散。
结语
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管理和应急处置策略对于确保工业环境中的人员安全至关重要。通过姜堰城区污水处理厂拆除工程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综合风险评估、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和优化的应急响应计划有效管理有限空间的作业风险。此外,实时监测环境状况、加强培训和资源配置以及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措施,均是确保作业安全并减少事故发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韶辉,吴承福,陈欣,等.变电站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探析[J].中国设备工程,2024,(20):18-20.
[2]赖喜堂,陈欢.上杭县推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上新台阶[J].安全与健康,2024,(09):40-41.
[3]王立伟,孟晓伟,石立民,等.浅谈新规定下水泥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J].中国水泥,2024,(S1):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