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及治理策略探究
刘鹏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
摘要:新形势下,国内网络信息技术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受此影响和推动,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迅速、传播范围也更广,人们接收和传播信息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这也使得高校网络舆情开始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从而给高校舆情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文章先是对新形势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做出了简要介绍,然后分别从健全治理组织体系、做好舆论引导以及做好风险防控工作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治理策略,以此助推高校网络舆情管控工作不断向好发展。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网络舆情;风险防控;治理组织体系;舆论引导
前言:对于高校网络舆情来讲,其属于校内大学生以及教职工等一系列群体借助网络渠道发表、传播自身的各种思想、态度或者是意见的总和,能够对高校改革、发展以及稳定运行等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新形势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力开始持续提升,因此高校必须要及时做好网络舆情基本特点的分析工作,在此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治理对策,以此提高网络舆情管控成效,从而为高校及广大师生实现高质量健康发展进行助力。
一、新形势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基本特点分析
(一)传播迅速
新形势下,社交媒体发展较为迅猛,而大学生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强,所以网站、论坛、贴吧以及短视频平台还有微博、微信等一系列新媒体逐渐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运用,这使得高校网络舆情一旦出现将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完成传播扩散[1]。
(二)传播主体较为特殊
新形势下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主体主要为在校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具备着一定的特殊性,如知识储备丰富、专业技术水平较高;有着非常强的好奇心以及责任心;有着个性且独特的想法,部分思想观点甚至有些偏激;强烈渴望受到别人关注,更善于表达自身的意见,喜欢畅所欲言;普遍认为通过网络不断地表达自身的想法、观点或者是见解等,可以使得自我价值得到最大化发挥等。对于这些特性来讲,导致高校网络舆情也具备着一定的特殊性,比如缺乏理性思考或者是感性色彩比较浓烈等。在这种特点下,高校网络舆情很容易存在“愤青”言论,而且容易受到其他大学生的认可和追捧,从而导致口水战可能瞬间淹没真知灼见,缺乏理性分析。
(三)传播内容复杂
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有效获取到国内外各种信息,同时高校学生由于生活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对同一问题可能会有多种不同的看法以及态度,再加上网络本身是一个虚拟空间有着极高的自由性,能够让不同思想观念以及意识形态产生频繁的碰撞、影响或者是渗透。所以高校网络当中传播的内容呈现出极强的复杂性,不仅涉及家国天下事,还会涉及一系列小道消息、虚假信息、流言蜚语或者神话传说、宇宙进化等,甚至存在各种极端思想等。这也使得一旦某条信息触及了大学生的“兴奋点”,极有可能在很短时间内迅速引起广泛关注、讨论以及传播,从而形成舆情[2]。
二、新形势下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策略研究
(一)健全舆情管理组织体系
新形势下,想要提高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成效,高校应注重健全网络舆情管理体系。对此,建议打造一个三级扁平化的网络舆情管理组织结构,第一级为网络舆情管理领导组,应由高校有关领导以及各部门负责人构成,负责围绕本校网络舆情基本特点、学生的基本特征以及舆情管理实际情况、国家有关要求等落实好统筹规划工作,包括明确网络舆情管控目标和要求等;第二级为网络舆情管理办公室,可由高校有关领导及各部门骨干成员构成,负责围绕网络舆情管理领导组给出的管控目标编制本校网络舆情管控方案;第三级为网络舆情执行小组,可由有关领导、各专业教师及优秀学生构成,专门负责依据网络舆情管理办公室给出的管控方案,落实好网络舆情治理工作,并及时反馈高校网络舆情动态及治理效果,然后再由办公室或者是领导小组完成管控方案的调整工作,以此形成治理闭环,提高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效率和质量。
(二)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
当高校网络舆情出现后,高校有关工作人员应注意尽量避免通过粗暴的“一刀切”方式来避免舆情扩散,比如直接删除学生的信息等,这不但会限制学生的舆情表达,甚至会适得其反,使得更多的负面信息出现,从而导致舆情变得更加难以控制。对此建议高校应该充分尊重民主权利,要对网络舆论展开判断和评估,然后实施正确的引导,比如对于明显不正确以及负面的言论应该通过网络平台及时批评和指正教育;针对哪些过激言论,应该给予严格审核,然后适当地进行引导教育或者是对相关学生实施规劝以及警告处理;对于热点事件要通过发帖、评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并且应在热度消退后,及时将有关信息删除,防止负面舆论再次扩散等。
(三)做好风险防控工作
高校有关部门应不定期结合国内外发展新形势、大学生思想动态调研结果以及以往的经验教训等,做好网络舆情风险梳理工作,形成网络舆情风险清单,然后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分析评估一系列风险点出现可能性还有舆论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编制本校网络舆情风险防范预案,从而保证及时发现网络舆论风险,及时进行解决处理或者是在网络舆情爆发后能够第一时间采取措施进行应对,以此降低其影响和危害。
(四)强化网络思政教育
高校还应督促广大教师及辅导员等有关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落实好思政教育责任,并以身作则,做好榜样示范工作,可降低不良网络舆情出现以及扩散的概率。比如可不定期举办与网络有关的专题教育活动,如“网络文明进校园”活动,然后将网络道德教育、网络素养教育、网络法律教育等内容引入到专题活动中去,从而引导大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形成正确的舆论意识,懂得约束自身的思想和行为等,有助于进一步提高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成效[3]。
结语:综上所述,新形势下,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了传播迅速、内容繁杂以及舆论主体特殊性强等诸多特点,导致高校网络舆情变得更加复杂难控,影响力越来越大,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学校的稳定发展。文章针对新形势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及治理策略做出了探究,以此进一步提高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效果,推动当代大学生真正地实现高质量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席瑛培.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及传播特点分析[J].才智,2022(10):16-18.
[2]姚思嘉,周江南.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中的大学生媒介使用行为特点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1):65-67.
[3]周子明,高慎波.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成逻辑、风险特点及应对策略研究[J].情报科学,2022,40(3):15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