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德育浸润式课堂构建路径研究

作者

黄江兰

海南省东方市铁路小学 海南省东方市 572600

   

学校是德育开展的主阵地,而学科教学则是德育的主要载体。小学语文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窗口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指出 :“教师应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 , 全面把握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 , 突出以文载道、以文化人。把立德树人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清晰、明确地体现教学目标的育人立意。”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 , 拥有独特的魅力和很强的人文性 [2]。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优势 ,将德育和语文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 , 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 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

一、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德育浸润重要性分析

(一)培育良好道德品质

小学阶段是学生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重要阶段,但由于其年龄小,社会阅历浅,对很多事物一知半解,若缺乏正确的引导,很容易形成片面或错误的认识,久而久之影响其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语文学科涉及文字、情感及思想等,它不仅能传达知识,还能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教师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合理进行德育渗透,可构建高效课堂

(二)强化学生文化素养

语文是优秀文化的载体,语文教材中收录了散文、小说、诗词等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语文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感受中华民族的历史精髓和精神追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课堂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诵读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使他们体会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德育的开展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起到推动作用,能为教师指明教学的具体方向,也能让学生明确日后的学习目标。小学生正处在培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落实德育可以让他们意识到:语文学习不局限于生字词和文本的记忆,还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教材中与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相关的内容。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要以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钻研课程内容,实现语文素养和道德品质的同步提升[4]。小学语文课堂应在核心素养培养理念的指导下,将德育和学科内容结合起来,组织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自主探究文章中蕴含的德育元素,鼓励他们流利地阐述个人想法,起到锻炼思维品质和语用技能的作用。

二、语文统编教材德育叙事文本素材及特征探究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德育叙事文本在识字、课文、快乐读书吧等多个板块均有呈现,文章主要选取课文板块对其德育叙事文本进行统计及分析。

(一)德育叙事文本主要特征

第一,在文本编排上主要是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编排。例如在蕴含爱国主义的德育叙事文本中,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均有体现且呈现出循序渐进的特点。一、二年级在选文上选取的都是内容简单,以朗朗上口的歌谣或者形象鲜明的故事为主要内容,以了解、感受为主;三、四年级的选文内容则是低年级的进一步加深,选编的德育叙事文本不仅要求学生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体会叙事文本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五、六年级则是以上年级的进一步提高,加入很多关于革命时代的英雄人物,如“邱少云”“狼牙山五战士”“毛岸英”等革命英雄人物的故事。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诸多可以进行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庭伦理教育、(狭义)道德教育、传统伦理文化教育、生命教育等内容,是新课标精神的体现,也是育人目标的达成的体现。第二,在德育叙事文本的叙事意图方面,主要包括三种意图,一是文本作者的意图,二是文本中叙述者的意图,三是文本中的主要人物的意图。三者环环相扣,但是并不代表这三者的意图是完全相同的,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文中刻画的核心人物最为具体的内容,即通过对核心人物的事迹进行叙述,传达出的德育意图,从知情意行等多个角度激活德育叙事 [5]。

三、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德育浸润式课堂构建路径

(一)基于核心素养,挖掘德育浸润资源

语文学科有比较强的教育性和思想性,课内外许多文学作品就是开展德育的重要渠道。语文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教师要基于语文核心素养,挖掘教材内外的德育浸润资源,才能使学科德育不脱离学科本质。

(二)进行情境创设,营造德育浸润氛围

情境创设是新时代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教师必须保证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这样才能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更深刻的印象,还能在形成身临其境之感的前提下回忆自己的生活,思考自己面对不同情况时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在此环境中积极表达主观想法,通过有效的交流互动开阔思维,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正向引导,营造出生动的德育氛围,实现理想化教育目标。

四、结语

在学科中立德树人,不是贴标签,不是过分地教化,而是要有意识地、不断地在细微处渗透德育。小学语文德育浸润是提高小学生核心素养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可有效培育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强化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标。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教师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立德树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德育素材与理论知识的有机结合,通过基于核心素养,挖掘德育浸润资源;进行情境创设,营造德育浸润氛围;理论实践结合,提升德育浸润效果,使学生的语言、思维、审美等素养得到锻炼等措施,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同时,达到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姜阳 . 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路径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4,(12):158-160.

[2] 王培蕾 . 课程思政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路径研究 [J]. 甘肃教育研究 ,2024,(18):53-56.

[3] 王利. 小学语文教学德育融入策略研究 [D]. 信阳师范大学,2024.

[4] 朱叶丹 .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探索 [J]. 华夏教师 ,2024,(10):89-90.

[5] 蔡思思 , 朱建勋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J]. 嘉应文学 ,2023,(20):179-181.

[6] 温现茹 . 小学高段语文教材家国情怀题材的德育内容分析与教学研究[D].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2023.D

作者简介; 黄江兰,女,1982 年9 月,民族:黎族,籍贯:海南省保亭县黎族苗族自治县,学历:本科,职称:小学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