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美丽乡村背景下的乡村文化的传承问题
叶林尧
绍兴市上虞区永和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浙江 绍兴 312371
摘要:如今,美丽乡村已初步实现,农村孩子纷纷涌进城镇学校。也一并跨入了以网络为代表的城市化时代。在这样的浪潮中,原本的以自然、乡村伦理、民风民俗、乡村生活方式正在逐渐消失。更叫人忧虑的是农村小学逐渐消失,教育、教学城市化,直接导致了乡村文化的边缘化。乡土教育中强化的敬畏自然,尊重生命、人际生态教育,在农村学校要结合乡村特色,渗透民风民俗、乡村伦理教育。递延乡村文化,精心守护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乡村文化根脉。
关键词:美丽乡村;乡村文化传承问题
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事实上,农村地域和农村人口占了中国的绝大部分,因此,要实现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加快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加大农村地区经济收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统筹做好城乡协调发展、同步发展,切实提高广大农村地区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唯此,才能早日实现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现如今:就我们浙江上虞区来看,村庄干净整洁,村道一律是柏油马路,汽车可以往来通行。路边有高杆路灯,晚上,也像城镇一般明亮。各种电线布局合理,整齐划一。经过“五水共治”,污水统一收纳排放。每村有文化礼堂,有健身广场,健身路径。村道两边的农户家的墙上有各类反映农村特色的墙绘。河道两边有游步道,供农民茶余饭后休闲步行。的确,如今的农村与往日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了。但有一个现象也是令人惊讶,那就是大部分青年人离开自己农村的家,进城买房,在城镇里工作生活了。农村里剩下的大多是老年人。如今,在田地里劳作的都是50岁以上的老人。这样一来,造成了大批农村学校的消失。到今天,有的乡镇只剩一所小学,初中撤并掉了。如今年上虞区陈溪乡一年级只有2位新生。这样一来,农村建设成了美丽乡村,可人走得差不多了,特别是我们的下一代,父母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想尽一切办法也要到城镇里买房,把孩子送进城里的学校读书。
1 乡村文化的边缘化
“乡村文化的边缘化,乡村自身文化生态的破坏,直接导致乡村少年对自身周遭文化的冷漠,他们生存其中的土壤不足以带给他们生存的自信,从而无法给他们的生命以良好的情感呵护,使得他们不再把目光系于乡间。”(《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这是我引用了刘铁芳教授的话。我的理解乡村文化的边缘化,是指乡村文化的乡土性的流失,逐渐被城市的现代化所代替,如今,农村孩子进入了以网络为代表的城市化时代,也无法摆脱以电子产品所包裹的虚拟世界。在这样的浪潮中,原本的以自然、乡村伦理、民风民俗、乡村生活方式正在逐渐消失。更叫人忧虑的是农村学校的逐渐消失,直接导致了乡村文化的消亡。另一个是教育、教学城市化,也是促使乡村文化边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今,我们农村完小教材是同城市统一的,而编辑教材也是根据城市里的孩子来编纂的。我们的教育、教学模式也要向城市看齐。农村孩子从小学就踏进了城镇学校,条件好的家庭,上幼儿园就送进城里去了。农村教育的缺席,乡村文化无人传承,导致乡村文化的的凋敝,所以,农村的学校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乡村文化的缺席,导致了乡村生活与文化的边缘化也就很自然了。温铁军认为,乡土文化绵延万年,至今仍然是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不中断的主要基础。中国社会从来都是一个乡土社会,而乡土文化则是中国文化的本源,任何背离这一本源的作为都将注定失败。
2 回归乡村教育
现代化的进程中,单只有城市的现代化是很可怕的。城市的现代化必须以农村作为坚实的后盾。如果农村出了大问题,直接影响着城市。因为,农村是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源头,一旦出问题,城市就会乱套。
“一个不要农业的政府,不保留农业的人,没有资格谈文化保存”(彭明辉:《古籍、生态与“文化资产”》)乡村教育的回归,就要培育农村孩子的乡村文化,让他们从小根植于乡土文化的土壤中,从小受到乡土文化的熏陶。
2.1 乡土教育中的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教育
在乡土文化的教育中,让孩子们敬畏自然、尊重生命。在我们小时候,这样的乡土教育还是很普遍的。如当我们小孩子吃饭时,把饭粒掉在桌上的时候,大人会说,快把饭粒吃了,不然的话,雷公公要来打的。小孩听了,很自然地吃了掉下的饭粒。把很深的道理直白化了。我读小学的时候,学校里还养有长毛兔。我们轮流饲养。轮到的同学,中午或放晚学后,要去割草,来喂养这些兔子。假如你轮到的是节假日,你也要把兔吃的草背到学校去,家长也没有反对的。好象这是很自然的事,不需要老师来检查的,我们都很乐意做这样的事,而且,我们感到无比的伟大,谁割的兔草质量不好,分量不足,我们互相监督。那时的儿童时代,家长很少为我们的学习担忧过,也很少来过问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过着自己的童年,这样时光真正是属于孩子们的。可如今,在农村,河流污染,对动物无情猎杀随处可见。整个春天,很少听到蛙声一片的景象了。
2.2 乡土教育中的人际生态教育
在城市里,同是住在一幢楼里,相互间也是不认识的。甚至,门对门的也不理睬的。这在我们以前的农村,不出村子,自家的大门是不用关的。不用担心会有小偷。这家主人不在,要借农具用一用,尽管拿去用好了,只要你使用后归还就可以了的。特别是夏天,吃了晚饭,劳作了一天的人们,都坐在屋前,讲讲家事、国事。既了解了最新的消息,也增进了村们之间的情感。离自己村七、八里方圆的临近村,只要有电影,我们都会去看,由父母带着。轮到自己村时,我们已经看过几遍了,但我们小孩仍旧奔走相告。其实,那时的看电影,既是很好的休闲,又是我们农家人的聚会。可现在找不到晒谷场了,也没有了这样的集会。因此,农村也是人情冷漠,金钱至上,公共生活缺失。乡土教育,应该担当起找回原生态的人际生态的重任。
2.3 乡村教育中的文化生态教育
在当下,整个社会生活的世俗化,求富成了整个社会的根本目标。这样的大背景,直接影响着乡村教育的价值理念。我们的乡村学校,为了迎合农村家长的夙愿,为了把农家孩子,培养成一个个能在城市里生活的新城市人,而大搞“素质教育”。可把我们属于农村的乡村文化给丢掉了。从目前的城市的现状来看,缺少的就是对生命的质朴与简单,而这种质朴与简单的源头,就在农村。要找回这些,就要留住乡村这块精神乐土。在以推进城市化进程为核心的当下,我们前赴后继地奔向以网络、电子产品为代表的现代化时代,而恰恰迷失了自己。迷失了生命的质朴和简单。在双休日,我们的城里人,带着家人,来乡下看看,吃一顿农家菜,觉得特别有滋味。这些城里人,就是在寻找农村的质朴与简单。现在,我们的农村学校教育,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留住乡村这块土地,是为了乡村自身,更是为了城市有更好的发展。
3 乡村文化教育策略和途径
乡村文化的教育主要途径就在农村学校。在农村小学,在被城区学校边缘化了的农村学校,还可以做些这样有着城市学校无法替代的教育,这是许多城区学校所忽略的。当前不少有识之士在极力呼吁重视乡村文化,其中,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刘铁芳就是其中的一位。再近他出版了《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一书。他的《乡村的终结与乡村教育的文化缺失》一文中讲到:“培植乡村文化世界,就是在培植乡村少年的文化空间,就是在孕育乡村的文化生命。如果说乡村文化的荒漠化是一个短时期无法转变的事实,那么,对于乡村少年而言,在这荒漠之中唯一的指望就是乡村学校教育了。”可见我们农村小学的乡村文化教育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在农村小学开展有乡村特色的教育,是我们乡村教师所要探索的课题。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说说。
3.1 学校的活动要与我们农村乡土习俗相适应
我们学校上半年的活动有三月份的放风筝活动,带着孩子们去田野风筝,也是在春天里放飞心情,看看春天的田野,闻闻田野里泥土的芬芳。让孩子走出课堂,体验悠闲,体验心灵的愉悦。在清明节,有五年级的做艾果活动。孩子们就会早早准备好了艾青。到了做艾果的那天,孩子们从家了拿来了米粉、馅、艾青。在做艾果时,孩子们能做出各种各样的形状来。艾果蒸熟了,大家吃着自己做的艾果,是那样的开心,吃得那样香甜。几十年后,小学里语文、数学也许不记得了,但这样有趣的活动不会忘记。学生从中学到了生产劳动的艰辛和农家生活的风味。从而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有了对农家生活的认同,也从这些农家器具里认识到我们的祖辈生活的艰难,滋生出对自己长辈的尊敬、孝顺。到了秋天,我们开展农家果实展览活动。使孩子们切身感受这是一块生我养我的土地。培养故土情怀。
3.2 学校的德育教育、校本课程结合农村地方特色,挖掘地方资源。
乡村地域文化中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地域、民俗文化传统,以及乡村生活实现中原本就存在着许多合理的文化因素,有着对于乡村生活以及乡村生活秩序建构弥足珍贵的价值成分,换言之,乡村地域文化中原本就潜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守望教育》第30页)让孩子们寻找自己村子里的、家庭的故事,进行故事征文比赛。
在校本课程中,开设乡土课程。如五年级学生在春天养蚕宝宝,从中使学生感受生产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四年级学生采集植物叶子制作标本,体会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在体育课和大课间活动里,组织学生开展乡土体育活动。如踩高跷、滚铁环、打陀螺、跳皮筋等。让孩子们真实地生活在乡村环境之中,更是对自己的乡村亲近与广博的爱。
3.3 参加适当的乡村劳动,让孩子们了解生产过程与农作物的生长过程
要使农村孩子有对土的认识,很有必要带孩子到田地里去体会一番。让孩子了解为我们提供吃的粮食、蔬菜来自于这块土地。所以,我们要求三年级以上的同学必须在自家的院子里种种菜。我们规定初夏季节,每个同学种两颗南瓜,两颗茄子,两颗西红柿。到可以采摘的季节,我们要搞一个小农家能手比赛。看谁种的南瓜重,看谁种的茄子个儿长,看谁种的西红柿个儿大。让学生从中学习农具的使用,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也培养了一种责任感。
3.4 农村学校的撤并请三思而后行
2012年9月教育部发布《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稿强调,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要统筹考虑城乡人口流动、学龄人口变化,以及当地农村地理环境及交通状况、教育条件保障能力、学生家庭经济负担等因素,努力满足农村适龄儿童少年就近接受良好义务教育需求。
意见稿指出,要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多数学生家长反对或听证会多数代表反对,学校撤并后学生上学交通安全得不到保障,并入学校住宿和就餐条件不能满足需要,以及撤并后将造成学校超大规模或大班额问题突出的,均不得强行撤并现有学校或教学点。已经撤并的学校或教学点,确有必要的应当恢复。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中指出:农村小学减少22.94万所,减少了52.1%。教学点减少11.1万个,减少了6成。农村初中减少1.06万所,减幅超过1/4。这是2000到2010年十年间中国农村发生的现象,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几乎每过1小时,就要消失4所农村学校。这种现象目前依然存在。
从2006年起,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带来的系列问题引起了中央和教育部的重视,并开始有意识地政策纠偏,陆续下发了文件。2012年9月,以国务院办公厅文件下发的《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提出“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在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备案之前,暂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随着国家叫停和规划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农村教育正在进入“后撤点并校时代”。
根据教育的基本价值,强调坚持就近入学、公平优先、探索适合农村需要的教育、保障农村教育的各种投入。“小规模化”、“小幼一体化”和乡村教育的混合模式,是农村教育可行的几种模式。
根据人口自然增长率及未来城市化增长率估计值,到2050年,中国仍将有6亿农村人口。“能走的都走出去了,留下来的是走不出去的人”。这些沉淀在最底层走不出去的人,如果没有特别的关注,就将失去教育机会,形成“贫者愈贫”的恶性循环。
在这里,再次呼吁:撤并农村学校请手下留情。
参考文献:
[1] 《乡土中国与乡土教育》钱理群、刘铁芳编
[2] 《古籍、生态与“文化资产”》彭明辉著
[3] 《守望教育》刘铁芳著
[4] 《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温铁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