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中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及施工技术

作者

康志宁

固原中鼎盛建材有限公司

摘要:混凝土作为建筑工程的核心材料,其原材料的选择与施工技术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整体质量和安全性。本文深入探讨了混凝土主要原材料——水泥、骨料、水及外加剂的选择标准,旨在确保混凝土材料的高质量和适用性。同时,本文还详细分析了混凝土的拌制方法、浇筑技术及养护措施,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优化策略。这些策略旨在提高混凝土施工效率,保障工程质量,并为建筑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从而推动建筑行业的持续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混凝土原材料;施工技术;工程质量;可持续发展

引言

混凝土因其良好的物理力学性能和施工便捷性,在建筑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混凝土的质量受原材料选择和施工技术等多种因素影响。随着建筑工程对安全性和耐久性要求的不断提高,优化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和施工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和施工技术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希望能为建筑工程提供更为可靠的混凝土施工解决方案。

一、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

(一)水泥的选择

在选择水泥时,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工程特点、气候条件以及设计要求。不同的工程对水泥的强度、耐久性等性能有着不同的要求。比如硅酸盐水泥具有较高的早期强度和抗冻性,适合用于需要快速硬化的工程;而普通硅酸盐水泥则因其良好的工作性能和成本效益,广泛应用于一般建筑工程中。[1]除了品种的选择,水泥的标号也是决定其性能的关键因素。标号越高,水泥的强度越大,但相应的成本也会增加。因此,在满足工程需求的前提下,合理选择水泥标号,既能保证工程质量,又能有效控制成本。

(二)骨料的选择

骨料主要分为粗骨料和细骨料两类。粗骨料常用的有碎石或碎砖,它们能够提供混凝土所需的强度和稳定性;而细骨料则常用河沙或人造砂,它们能够填充粗骨料之间的空隙,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和耐久性。在选择骨料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首先是粒径的选择,不同的粒径会对混凝土的强度和流动性产生影响。通过合理的粒径搭配,我们可以优化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工作性能;其次是骨料的强度和抗冲击性,强度不足的骨料会导致混凝土整体性能的下降,甚至引发安全隐患。最后,是骨料的含泥量。含泥量过高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同时还会增加用水量,影响混凝土的工作性能。

二、混凝土的拌制与浇筑

(一)混凝土的拌制

1.拌制方法

干拌法,作为无水源或需快速拌制时的选择,要求操作者精准控制加水量,以确保混凝土品质不受损。这种方法虽简便,但对技巧要求较高‌。相对而言,湿拌法更为普遍,它预先将水泥、骨料与水按比例混合,再进行搅拌,以确保均匀。湿拌法的优势在于能充分湿润骨料,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并减少扬尘,从而改善施工环境‌。然而,无论是干拌法还是湿拌法,加水量的控制都是关键。过多或过少的水都会影响混凝土的品质,因此需严格把控‌。

在拌制过程中,和易性,作为衡量混凝土工作性能的重要指标,包括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等方面。为了获得良好的和易性,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减水剂的掺量。减水剂,作为混凝土中的“调味剂”,能有效降低用水量,提高流动性,同时保持混凝土的粘聚性和保水性。同时,减水剂的掺量并非越多越好。过量使用可能导致混凝土出现离析、泌水等问题,因此需谨慎行事,通过反复试验找到最佳的掺量比例,以保证混凝土的品质和施工效果‌。[2]

2.和易性调整

在混凝土的拌制过程中,无论是干拌法还是湿拌法,都需要严格控制原材料的配比和加水量。原材料的配比应根据工程要求和混凝土设计强度进行精确计算,以保证每一批混凝土的成分稳定、性能一致。加水量的控制则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的流动性、强度和耐久性。过多的水分会导致混凝土强度下降、易开裂;而过少的水分则会使混凝土过于干硬,难以施工。

在拌制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搅拌时间和搅拌速度的控制。搅拌时间不足会导致混凝土搅拌不均匀,影响强度和耐久性;而搅拌时间过长则可能使混凝土过度搅拌,导致骨料破损、水泥浆分离等问题。[3]

(二)混凝土的浇筑

1.浇筑顺序

浇筑顺序的选择并非简单的先后顺序问题,而是关乎整个施工过程的效率和混凝土质量的保障。我们需要严格遵循施工方案中确定的浇筑顺序,这通常是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和设计要求来制定的。在浇筑过程中,要确保每一层的厚度达到既定的标准,这是保证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基础。同时,为了保持每层铺筑长度的一致性,还需要对浇筑速度进行精确控制,避免出现厚薄不均、长度不一的情况。浇筑顺序的合理安排还能有效减少施工中的接缝数量,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整体性和美观度。在浇筑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坍落度,确保它们始终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2.振捣技术

振捣的目的是通过机械振动使混凝土内部的气泡和空隙得到排除,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和强度。在振捣过程中,可以采用平板振捣器进行振捣,这种振捣器操作简便、效率高,能够迅速将混凝土振捣均匀。在振捣点的布置方面。我们通常采用梅花形布置方式,即振捣点之间的距离和位置都经过精确计算,以保证振捣的均匀性和全面性。同时,要密切关注振捣器的振动频率和振幅。漏振则会使混凝土内部的气泡和空隙无法得到有效排除,同样会降低混凝土的质量。因此,在振捣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高度的专注和耐心,确保每一片混凝土都能得到充分的振捣。

三、混凝土的养护与质量控制

(一)精心呵护,助力硬化

自然养护,即利用自然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条件,让混凝土自然硬化。这种方法适用于气温适中、湿度适宜的环境,能够节约成本,但需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确保混凝土不受恶劣天气影响。而热养护,则是通过加热设备提高混凝土周围的温度,加速其硬化过程。这种方法在寒冷或干燥环境中尤为适用,能够显著缩短工期,但需注意控制加热温度和湿度,避免对混凝土造成损害。养护时间的确定,同样需要综合考虑混凝土类型和施工条件。不同类型的混凝土,其硬化速度和所需时间各不相同。同时,施工环境的温度、湿度以及混凝土的具体用途,也会对养护时间产生影响。因此,在确定养护时间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4]

(二)精益求精,确保品质

施工过程监控是预防质量问题的首要任务,我们需定期检查模板、钢筋等,以确保它们符合设计要求,同时,施工人员的每个细节都需严格按照质量标准执行‌。要对混凝土进行强度检测、裂缝观测等,一旦发现问题,立即处理,确保工程质量无虞‌。在检测过程中,需科学严谨,用数据说话,确保结果准确可靠‌。每一批次的钢筋、水泥等主要材料都需经过严格检验,从源头上把控工程质量‌。要全员参与质量控制,只有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的岗位对混凝土质量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做到“人人为质量,控制靠大家”‌。通过这样严格的质量控制,才能确保混凝土的施工质量,为建筑工程的安全和耐久性提供坚实保障,让人民群众住得安心、放心‌。

结语

通过严格控制水泥、骨料等原材料的质量,优化混凝土的拌制与浇筑工艺,并采取科学的养护措施,能够有效提升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同时,加强施工过程的监控与质量检测,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质量缺陷,确保工程质量达到验收标准。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仅为混凝土施工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也为建筑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梁宁辉.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 工程建设与设计,2023(11):184-186.

[2]钟苑. 大体积混凝土基础底板施工研究[J]. 工程与建设,2023,37(5):1539-1541.

[3]梁理超.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 建材与装饰,2023,19(8):12-14.

[4]冯广军. 土建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J]. 砖瓦世界,2022(3):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