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元研习的报告文学教学实践探析
罗轶
浙江省象山县第三中学,浙江 宁波 315700
摘要: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学生较熟悉的文体是小说、诗歌和散文,而对报告文学这一文体比较陌生。夏衍的《包身工》作为报告文学作品中里程碑式的经典篇目,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对《包身工》一文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报告文学,加深对这一文体的认识。
关键词:单元研习 文体意识 报告文学 包身工 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包身工》一文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曾被放入新闻单元进行教学。在过往教学中对其新闻性的挖掘比较到位,而对其报告文学的特质并未有深入探究。在现行的部编版教材中,《包身工》在文体上被明确为报告文学并纳入“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单元。在单元研习任务中,要求学生深入阅读课文,结合具体内容就作品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写一篇札记。据此,我以报告文学的新闻性作为切入点梳理文章内容,以报告文学的文学性作为教学侧重点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统一。
【预习任务】
1.借助《学习笔记》和导学案,了解“报告文学”“报告文学的新闻性”“报告文学的文学性”等相关知识
2.阅读《包身工》全文,完成“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的填写。
3.细读课文,关注文本中的“包身工”群体,选择你最有感触的一位,在书本空白处写下批注(从艺术手法、人物形象、情感主旨等方面)。
【学习任务】
1文体导入:简介报告文学
2理解本文的新闻性
2.1了解新闻事实,走近包身工
(1)找出课文中从文中找出描写包身工生活状况的语句,据此填写包身工们的信息档案卡,试体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状况。(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概括)
(2)PPT投影学生预习作业
通过对信息的整理我们发现,文章主要是按照时间顺序,围绕包身工的衣食住行等写了包身工从四点一刻起床到六点下工睡觉的一整天的活动过程,同时我们也发现,在写“包身工的一天”的行文过程中,作者还穿插了一些其他内容,从而形成一种双线交织的结构形式。
2.2再读课文,标注出文中穿插的背景材料,并归纳包身工制度的发展过程,思考包身工制度产生的根源。
3理解本文的文学性
通过前面的寻找,我们深深体会到包身工遭遇之惨。这种阅读感受不是单靠精确数字报道,真实的材料记录体现的。仅叙述事实,1-7段可以压缩为这样短短的几行字:“工房区域被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划成两块,每边八排,每排五户,一共八十户一楼一底的房屋,每间工房的楼下平均住着十六七个包身工。上午四点过一刻,这群人就被带工老板粗暴地喊醒,起来上工。”
因此,除了精确数字报道、真实材料记录外,这种阅读感受更依靠作者有意识地对事实材料进行的艺术化加工。这是报告文学有别于一般新闻报道的突出特点,也是其魅力之所在。
活动:探究除了记叙包身工的日常外,作者如何通过塑造包身工形象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的?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
3.1日常起居中的尊严渐失
①“打呵欠,叹气,叫喊,……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②“她们一窝蜂地抢……歪着头用舌舔着淋漓在碗边外的粥汁,四散地蹲伏或站立在路上和门口。”
③“洋铅桶空了……老板娘……刮一下锅焦、残粥,再到自来水龙头边去冲一些清水,用她那双才在梳头的油手搅拌一下,气哄哄地放在这些廉价的、不需要更多维持费的‘机器’们面前。”
从这些对包身工日常起居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日复一日的辱骂中,在带工老板、老板娘、打杂等人的轻贱对待中,包身工已经习惯于这样的待遇,甚至在环境的潜移默化下完全丧失了人格尊严,自己也不把自己当成是正常的普通人了。从她们舔粥的姿态,我们可以猜测,这些包身工在这样的环境中已更接近动物而非人。
3.2频繁殴打下的噤若寒蝉
①起得慢一点儿的包身工挨打
②芦柴棒重病后挨打
③小福子因没有把整好了的烂纱装起就遭了拿莫温的殴打
④无名女工因偷偷寄信回家被发现挨打
“当打有着对抗的时候,多少还有些平等;当打有着选择的时候,多少还有些宽容;当打有着关注的时候,多少还有些温情;当打有着仇恨的时候,多少还有些抗争。而这些,包身工全都没有。”她们有的只是狭窄而空气浑浊的工房,粗劣的衣食,老板与工厂的无情压榨与至死方休的双重剥削,看不见未来的黑暗与绝望。
3.3人物“侧写”上的触目惊心
如对“芦柴棒”形象的描写。
对包身工的信息了解越多,越让人震惊、愤怒。夏衍先生花费两个多月的时间近距离观察包身工,搜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对于这些资料,他不是一股脑儿全部放上去,而是经过精心的删选、择取与考量,以恰当的顺序,生动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如我们前面所整理的四次描写“殴打”的语段,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完整向我们展现了包身工的日常——几乎时时刻刻都有挨打的风险。动作慢了要挨打,工作没做完要挨打,生病了仍要挨打,打死不干事;只因这是资本家们认为最“划算”,最不会损伤他们利益的方式。
4 小结
国际报告文学最重要的实践者和理论建设者之一的基希认为,报告文学作家应当具备三项必备的条件:第一,严格地忠实于事实;第二,强烈的社会感情;第三,对被压迫大众密切的联系。
夏衍先生正是本着对社会的浓烈感情,对被压迫大众的深切关照,经过切身体验调查,才创作出这部作品。
“包身工”们已离我们远去,但这种对社会的深切关照是我们每一个人需要继承和发扬的东西。
参考文献:
[1] 季丰.“苦难与新生”中的文学表达——基于认知理解的“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单元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21(25):10-14.
[2] 陈军,张华中.《包身工》教学简论——以四次叙写殴打作为点拨教学的支点[J].学语文,2021(04):44-46+69.
[3] 戴世红.文章如何塑造典型形象——以《包身工》为例[J].作文,2020(40):26-27.
[4] 颜廷秀.报告文学《包身工》的情与理[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24):58.
[5] 梁起.高中语文新闻作品教学探究[J].广西教育,2018(18):99-100.
[5] 温儒敏.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