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陶行知"小先生制"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有效实践探析

作者

魏丽英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新世纪学校

摘 要:陶行知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提出的“小先生制”教育思想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教育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思想不仅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还倡导通过学生间的互教互学,实现知识的传播与普及。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将“小先生制”引入小学德育教育中,成为了一种富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教育探索。本文旨在探讨陶行知“小先生制”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有效实践及其影响。

关键词:陶行知;小先生制;小学德育教育;有效实践

引言

“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先生为解决当时教育资源不足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模式。其核心思想在于,儿童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知识的传播者和教育者。通过让优等生或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小先生”,教导其他学生,实现知识的共享与普及。

1陶行知“小先生制”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应用优势

1.1提升德育教育普及率

小先生制通过让学生担任“老师”,在班级中担任特定的德育角色,他们可以针对同学们的实际情况,进行道德教育的传递,这种同伴之间的教育方式,往往更加容易被同学们接受和理解[1]。同时,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感和合作意识,从而让德育教育的普及率显著提高。

1.2促进德育教育生活化

小先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言行,向同学们展示良好的道德规范。例如,小先生可以通过组织班级活动、开展志愿服务等方式,让大家在实际的生活场景中感受到合作、关爱和责任的重要性[2]。通过这种方式,德育教育不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融入到每一个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氛围。

2陶行知"小先生制"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有效实践

2.1以“小先生制”推行生活教育,增强德育效果

生活教育本身是一种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教学理念,陶行知提出的“小先生制”强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这种教育理念的核心在于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体验来获取知识和技能,而不仅仅是通过书本上的理论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小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做好自己的事情,还学会了如何为他人服务,如何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比如,在每天的早自习前,教师可以指定几名“小先生”负责督促全班同学的学习进度,并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这种看似简单的安排实际上蕴含了丰富的德育内涵。一方面,学生在担任“小先生”时,不仅要考虑怎样帮助同学,还要学会如何与人沟通、如何鼓励和引导他人,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3]。另一方面,作为“小先生”的学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自己也在不断地反思和改进,这种教学相长的过程使他们的道德素养和责任感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升。

此外,生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在这一点上,“小先生制”更是为劳动教育提供了生动的实践平台。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轮流担任“小先生”,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教室清洁或校园绿化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了劳动的艰辛,还学会了如何分工合作、如何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2.2以“小先生制”打造班级文化,丰富德育成果

班级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基础单位,而“小先生制”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实践,能够有效推动班级的和谐发展,并在潜移默化之间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通过“小先生”制度,班级文化不再是教师单向灌输的结果,而是每一个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的过程。每一个学生,在担任“小先生”的过程中,既是班级文化的传播者,也是班级文化的创造者。

例如,班级可以定期组织“班级小讲堂”活动,让不同的“小先生”轮流上台分享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技能或生活经验。这种活动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4]。同时,通过这种“人人都是老师”的方式,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尊重他人、包容差异,并在班级中形成了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班级因此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积极向上的集体,学生们在这样的集体中,德育教育的效果自然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小先生制”更好地引导班级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通过让学生参与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小先生”们不仅仅是规则的遵守者,更是规则的制定者和维护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能够深刻体会到规则的意义,从而自觉地将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这种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班级文化,能够有效避免传统管理模式中学生的被动服从心理,使他们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从而在班集体中形成良好的道德风气。

2.3以“小先生制”组织校园活动,实现教学相长

“小先生制”不仅仅局限于班级内或日常教学中,它还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尤其是在校园活动的组织中。通过“小先生制”组织各种校园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能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教学相长的乐趣。学生在担任“小先生”时,不仅要传授知识或技能,还要考虑如何组织活动、如何调动其他同学的参与热情,这无疑是对他们综合素质的一次全面锻炼。

在具体实践中,学校可以通过“小先生制”组织各种主题活动,如“校园环保日”“红领巾志愿者活动”“读书分享会”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丰富校园生活,还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团队合作、问题解决和自我管理。例如,在“校园环保日”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担任“小组长”或“环保小先生”,组织同学们清理校园环境、宣传环保理念[5]。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爱护校园环境,还增强了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而且,作为“小先生”的学生在活动中承担了组织者的角色,他们需要考虑如何分配任务、如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这种经历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了领导能力和合作精神。

此外,“小先生制”还可以通过与校园的其他教育形式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德育教育的效果。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小先生”组织“德育主题班会”,让学生在班会上担任主持人或主讲人,围绕某一德育主题展开讨论。这样的班会不仅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能通过“小先生”的引导,促进全班同学的共同思考和讨论。

3总结

总之,陶行知"小先生制"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对于小学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实践中,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营造民主氛围,赋予学生管理权限,加强教师指导,才能真正实现"小先生制"的育人目标,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应沈阗.浅谈陶行知“小先生制”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应用[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7):109-111.

[2]周洪宇.“新时代小先生行动”在“生活·实践”教育中的价值意蕴与实施方式[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3(3):96-99.

[3]李吓琴.陶行知“小先生制”再解读[J].福建陶研,2010(1):30-32.

[4]单文荣.有效运用“小先生制”培养学前教育人才的思考[J].生活教育,2012(24):13-17.

[5]卢毅,郭树玺.“小先生制”模式促进理想课堂构筑的有效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11):104-106.